做个人公众号的朋友,十有八九都卡在过定位这一步。总觉得自己会的挺多,但又好像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绝活;想写点东西吸引关注,可发着发着就变成了大杂烩,读者看着迷糊,自己也越做越没劲。
其实啊,公众号定位的核心,就是找到你的 “超能力”—— 那种你做起来既顺手,别人又很难复制的东西。然后把它像打磨产品一样,变得清晰、有价值,让读者一看就知道 “关注你能得到什么”。
🎯 定位不是拍脑袋,先搞懂 “你是谁” 和 “谁需要你”
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就想着 “我要写职场”“我要分享旅行”,但这种大方向太空泛了。职场里有新人成长、管理层技巧、行业干货等无数细分领域;旅行里有穷游攻略、高端定制、小众目的地探索,你到底要占哪一块?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花最多时间研究的领域是什么?朋友遇到什么问题会第一时间找你?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会觉得 “就算没报酬也愿意一直做”?这三个问题的交集,往往就是你的潜力所在。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以前是公司行政,平时就爱研究怎么把办公室布置得舒服,怎么用最少的钱采购到实用的办公用品。后来她开了个公众号,专门分享 “行政人必备的省钱技巧”,现在不仅粉丝全是同行,还接到了不少办公用品品牌的合作。她的超能力,就是把看似琐碎的行政工作,提炼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再看读者端。你得想清楚,你想吸引的那群人,他们每天在焦虑什么?需要什么信息?比如宝妈群体,可能焦虑孩子辅食怎么做、早教怎么选;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纠结租房避坑、第一份工作怎么上手。你的内容能不能精准戳中这些痛点,决定了他们会不会留下来。
有个做健身公众号的博主,一开始什么健身内容都发,粉丝增长很慢。后来他发现自己特别擅长帮 “办公室久坐族” 设计碎片化锻炼方案,就把定位改成了 “每天 10 分钟,办公室练出好体态”。内容一下子聚焦了,粉丝互动率直接翻了倍。
所以说,定位的本质是 “供需匹配”—— 你的超能力刚好能满足某群人的需求,而且这种匹配度越高,公众号的价值就越大。
🔍 找不到超能力?用 “排除法” 筛出你的核心优势
总有人说 “我好像没什么特别的能力”。别慌,不是你没有,而是你没认真梳理过。试着用排除法来做个减法,反而更容易看清自己。
先把你能想到的所有技能、兴趣、经验都列出来。比如 “会做饭”“喜欢看电影”“擅长 Excel”“考过很多证书”“做过 5 年销售” 等等,不用管这些东西看起来有没有用,先列满一张纸。
然后开始划掉那些 “你做起来费劲” 的。比如你虽然会做饭,但每次备菜都觉得麻烦,那 “美食博主” 这条路可能不适合你。再划掉那些 “已经有太多人在做,且你没有独特视角” 的。比如你想分享考研经验,但网上一搜全是高分学霸的攻略,而你只是个刚过线的普通考生,除非你能从 “学渣逆袭” 这个角度切入,否则很难突围。
最后剩下的那一两样,就是你值得深耕的方向。我有个朋友,他以前列出来的技能里有 “会修电脑”,一开始觉得这太普通了。但他发现,很多中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电脑时总会遇到各种小问题,儿女又不在身边。他就把定位改成了 “用大白话教爸妈用智能设备”,专门拍视频讲 “微信怎么发红包”“手机内存满了怎么办”,现在很多老人都让儿女关注他,说 “比自家孩子讲得清楚”。
记住,超能力不一定是多厉害的技能,有时候 “把复杂的事情讲简单”“站在特定人群的角度思考”,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能力。
📌 定位要 “窄” 到让人记住,再 “深” 到让人离不开
很多人怕定位太窄,会流失潜在粉丝。但实际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窄定位” 反而更容易被记住。你说你是 “分享生活” 的,别人转头就忘;但你说你是 “北漂租房改造指南”,北漂一族看到了就会眼前一亮 —— 这不就是我需要的吗?
怎么才算 “窄” 得合适?最好能精准到 “某类人在某个场景下的某个需求”。比如 “职场妈妈的高效时间管理”,比单纯的 “时间管理” 更具体;“应届生的第一份简历怎么写”,比 “求职技巧” 更有针对性。
窄定位不是让你永远只写一个点,而是先在一个小领域里做到 “小而美”,建立信任感。等粉丝认可你了,再慢慢拓展边界。比如那个写 “应届生简历” 的博主,后期可以拓展到 “面试技巧”“试用期注意事项”,粉丝会觉得 “跟着你能一路解决问题”,反而更忠诚。
而且,定位越窄,你就越容易做出差异化。现在做读书分享的公众号很多,但如果你的定位是 “30 分钟读完一本商业畅销书,并提炼出可实操的 3 个方法”,就和那些单纯写读后感的号区分开了。你的超能力,就变成了 “高效拆解书籍 + 转化实操经验”。
🛠️ 把超能力 “产品化”,让读者知道 “关注你 = 得到什么”
找到超能力后,不能藏着掖着,得把它变成读者能直接感知到的 “产品”。这个产品可以是内容形式,也可以是服务模式,核心是 “稳定输出价值”。
内容上,要形成自己的 “固定栏目”。就像看电视节目,观众知道每周五晚能看到《新闻联播》,你的公众号也要让读者知道 “周一有干货文,周三有问答,周五有案例分析”。比如一个做理财的号,固定每周二分享 “3 个普通人能看懂的理财小工具”,每周四拆解 “一个真实的家庭理财案例”,粉丝到点就会来看,粘性自然就高了。
价值呈现上,要学会 “说人话”。别总想着用专业术语显得自己厉害,读者需要的是 “你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比如你擅长心理学,与其写 “论原生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不如写 “总是忍不住讨好别人?可能是这 3 个心理原因在作祟”。前者像学术论文,后者才是读者愿意转发的内容。
还要给公众号起个 “一看就懂” 的名字。别用那些文艺到模糊的名字,比如 “风过林梢”“城南旧事”,读者根本不知道你是干嘛的。不如 “职场学姐 Lily”“小明的辅食日记”“租房老司机阿强”,名字里就带着定位,别人一看就有兴趣了解。
💰 产品化的终极目标:让你的超能力 “值钱”
做公众号不能只谈情怀,能变现才能走得长远。而变现的前提,是你的超能力已经被读者认可,并且形成了清晰的价值链条。
最简单的变现方式,是接和定位相关的广告。比如你是做 “母婴好物测评” 的,推荐安全座椅、奶粉等产品就很自然,粉丝也容易接受。但如果你的定位是 “职场成长”,却接了游戏广告,就会让读者觉得 “你不专业”。
更深层次的变现,是把超能力变成 “付费产品”。比如你擅长做 PPT,可以推出 “30 天 PPT 美化训练营”;你擅长整理干货,可以做 “职场新人必备资料包”;你有丰富的行业资源,可以组织 “线上行业交流会”。这些产品既符合你的定位,又能筛选出真正认可你价值的粉丝。
我有个读者,她的公众号是分享 “小户型收纳” 的,一开始就是发些图文教程。后来粉丝总问 “能不能帮我设计一下我家的柜子”,她就推出了 “1 对 1 收纳方案咨询” 服务,按面积收费,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她上班还高。她的超能力,从免费的内容输出,变成了有定价的专业服务。
还有一种思路,是 “用公众号打造个人 IP,带动主业”。比如律师开公众号分享法律常识,慢慢积累名气后,会有客户主动找上门;设计师分享作品和设计理念,可能会接到更多合作订单。公众号在这里,就成了你的 “线上名片”,帮你把超能力辐射到更广阔的领域。
🧭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要在实践中 “动态调整”
别以为定位定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刚开始做的时候,你可能对自己的超能力理解不够深,对读者需求的判断也可能有偏差,这很正常。
多看看后台数据:哪篇文章阅读量高、转发多?读者在留言区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哪些内容发出去后,粉丝增长明显?这些数据都是在告诉你 “读者喜欢什么”,可以根据这些反馈微调方向。
比如有个博主,一开始定位是 “分享一线城市生活”,后来发现写 “一线城市合租避坑” 的文章总是爆火,留言里全是年轻人在吐槽合租的烦恼。他就慢慢把重心转到了 “租房攻略” 上,粉丝增长速度比以前快了好几倍。
但调整不是 “瞎折腾”,不能今天写职场,明天写美食,后天又发旅行。调整的原则是 “围绕核心超能力做延伸”,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博主,他的核心超能力是 “了解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生活痛点”,从 “泛生活” 到 “租房”,只是聚焦了其中一个痛点,并没有偏离主线。
找到超能力,给公众号一个清晰的定位,然后像打磨产品一样不断优化 —— 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复杂,但只要你开始行动,就会发现其中的门道。记住,读者关注你,不是因为你什么都懂,而是因为你在某一方面,能给他们别人给不了的东西。
所以啊,别再纠结 “我该做什么定位” 了。现在就拿出纸和笔,列出你的优势、兴趣和读者可能需要的东西,找到那个让你眼睛一亮的交集。从今天起,把它当成你的 “产品” 来运营,你的公众号一定会越来越有生命力。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