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AI 写 prompt 想完全避开 AI 痕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门道。关键是要摸透 AI 生成内容的 “套路”,然后反其道而行之。毕竟现在各平台对原创的要求越来越高,被贴上 “AI 生成” 的标签,内容价值会大打折扣。
🎭 角色设定要 “带刺”,拒绝完美人设
给 AI 设定角色别搞那种 “万能模板”。比如让它写美食测评,别说 “你是美食评论家”,换成 “你是个开了五年苍蝇馆子的老板,说话带点方言,评价菜的时候爱扯两句进货时的糟心事”。这种带瑕疵、有生活细节的角色,写出来的文字自带 “人味儿”。
角色背景得具体到能落地。写职场文,就说 “你是互联网公司刚被裁员的产品经理,现在在咖啡馆蹭网投简历,写东西总忍不住吐槽前老板画的饼”。AI 拿到这种设定,输出内容会不自觉带上情绪波动,不会像机器那样平铺直叙。
避免让角色 “全知全能”。比如让 AI 写旅行攻略,加一句 “你路痴,每次导航都看错方向,攻略里得标注三次以上‘千万别走左边那条小巷’”。这种不完美的设定,会让内容出现自然的重复和强调,就像真人说话时的啰嗦劲儿。
📝 任务描述别 “画框”,要留 “野路子”
别让 AI 写 “一篇 1000 字的书评”,改成 “看完这本书后,在朋友圈发三条碎碎念,第一条刚看完有点激动,第二条半夜睡不着再补两句吐槽,第三条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说错了赶紧改两句”。这种碎片化的任务,AI 很难用固定结构套,出来的东西更像随手写的。
给任务加 “时间褶皱”。比如写家庭聚会的记叙文,要求 “从下午五点开始写,写到六点突然想起忘买酱油,中间插一段去超市跟老板砍价的事儿,最后回来发现菜快糊了”。时间线一打乱,AI 的逻辑惯性就被打破,内容会出现自然的跳跃和补充。
任务里藏点 “矛盾点”。让 AI 写健身日记,说 “你想减肥但管不住嘴,每天记录运动时都得先骂自己昨晚吃的烧烤,结尾又忍不住计划明天的火锅”。这种自我拉扯的描述,会让文字充满真实的纠结感,AI 那种非黑即白的输出模式就不适用了。
🗣️ 语言风格要 “土味”,拒绝精致对仗
多用 “口水话” 替代书面语。把 “综上所述” 换成 “反正就这么回事儿”,“由此可见” 改成 “你看嘛”。AI 默认的精致表达被打破后,句子会变得长短不一,甚至有点 “病句”,反而更像真人说话。
故意留 “语言漏洞”。比如写育儿文,让 AI“偶尔把‘尿不湿’写成‘尿不湿’,发现后在后面加个括号(哎呀写错了)”。这种小错误和修正,是人类写作的常见痕迹,AI 如果没被特别提示,很少会出现。
加入 “无效信息”。写职场邮件,要求 “开头先抱怨两句天气热,中间说正事,结尾突然想起忘了附文件,补一句‘等下啊我找找’”。这些和主题关联不大的碎碎念,能稀释 AI 内容的 “信息密度过高” 问题,更贴近真实沟通场景。
📚 实战案例:同样的主题,不同的 prompt 效果
案例 1:写一篇关于早餐的短文
- 普通 prompt:“写一篇 500 字关于早餐的文章”
- 结果:结构工整,从早餐的重要性讲到各地早餐特色,像百科词条。
- 优化 prompt:“你是个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来给孩子做早餐的妈妈,昨天煎蛋糊了被孩子嫌弃,今天一边煮面条一边跟旁边的老公吐槽,中间还得吼两句让孩子别玩平板”
- 结果:出现 “这破锅又粘底了”“你看他那挑食样儿跟你一模一样” 这类句子,结尾还忘了说面条做法,符合真人思维跳跃的特点。
案例 2:写一段对某部电影的评价
- 普通 prompt:“评价一下《流浪地球 2》的特效和剧情”
- 结果:分点论述,特效分析用了专业术语,剧情评价逻辑清晰,像影评人报告。
- 优化 prompt:“你昨晚看完《流浪地球 2》,现在在地铁上跟同事发微信吐槽,手机快没电了所以打字很潦草,想起哪个点就说哪个,还得骂两句邻座看剧外放的人”
- 结果:出现 “那个太空电梯镜头晃得我头晕”“哎刚才坐我旁边那女的手机声太大没听清台词”,句子长短不一,还有 “哦对了还有那个机器人挺可爱” 这种突然想起的补充。
🔍 细节补充要 “随性”,别搞 “精装修”
让 AI “写漏东西”。比如写菜谱,要求 “写到第三步突然忘了放多少盐,就在旁边写个‘此处空白,等我妈回电话问’”。这种未完成感,是 AI 很难自动生成的,因为它总想着把内容补完整。
加入 “个人习惯”。比如让 AI 写读书笔记,说 “你看书时爱用红笔划重点,写笔记时会把划的句子抄错一两个字,然后在旁边画个叉”。这种带有个人标记的错误,比完美无缺的内容更像真人所为。
允许 “跑题”。写工作总结时,加一句 “写到一半突然想起上周跟同事吵架的事儿,忍不住写两句再拉回来”。适度的跑题再拉回主题,符合人类思维的流动性,AI 那种死死扣住主题的写法反而显得刻意。
🧐 避坑指南:这些雷区会暴露 AI 身份
别让 AI “列清单”。只要 prompt 里出现 “第一、第二、第三”,AI 输出的内容就会变得规整,像说明书。换成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说完一个再想下一个”,结构就会松散很多。
别用 “专业术语包”。比如写科技文,别说 “分析区块链的技术原理”,换成 “用你二舅能听懂的话讲区块链,他一辈子没接触过互联网,你得举卖白菜的例子”。用生活化类比代替专业术语,AI 的 “机器感” 会减弱。
别追求 “逻辑闭环”。人类说话常出现 “我刚才说到哪儿了”“哦不对刚才说反了”,让 AI 也这么干。比如写游记,要求 “写到一半突然发现日期记错了,赶紧改过来还得骂自己两句记性差”。这种自我修正,能极大降低 AI 痕迹。
掌握这些方法,写出来的 prompt 引导 AI 生成的内容,会更贴近人类真实的表达习惯。不是说要让内容变 “差”,而是变得 “真实”—— 有瑕疵、有情绪、有跳跃,就像隔壁同事跟你唠嗑时说的话。毕竟,完美到挑不出错的文字,本身就透着一股不真实的 “AI 味儿”。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