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格,是公众号的 “第一视觉语言”

p9-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很多人做公众号,总觉得把内容做好就万事大吉。但打开微信订阅列表看看,同类型的账号一抓一大把。为什么有的号发什么都有人追着看,有的号内容质量不差却总是不温不火?差别可能就藏在 “风格” 里。
风格不是简单的排版好看,而是从标题到结尾的整体气质。就像两个人说同一件事,一个人穿着西装慢条斯理讲,一个人穿着 T 恤手舞足蹈说,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公众号的风格,决定了用户点开前的期待,以及看完后的记忆点。
语言风格得像 “真人说话”。别总用那种官方发言稿似的腔调,用户是来刷手机放松的,不是来开工作会议的。看看 “咪蒙” 早期的文章,“卧槽”“老娘” 这些词频繁出现,虽然争议大,但那种泼辣直接的语言风格,一下子就和其他情感号拉开了距离。再比如 “局部气候调查组”,解释复杂知识时总带着点冷幽默,一句 “这事还得从三百年前说起”,就能让人瞬间进入它的语境。
排版风格也藏着小心机。“一条” 的排版永远是大面积留白,配上高清图片,文字段落简短,一眼看上去就很舒服,这和它 “生活美学” 的定位完美契合。反观有些公众号,密密麻麻的文字堆在一起,字体又小又挤,就算内容再好,用户可能看两眼就退出去了。
颜色搭配也是风格的一部分。做母婴类的公众号,用柔和的粉色、浅蓝色会更贴合;做科技资讯的,用黑白灰的冷色调更显专业。固定的色系能让用户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类似的配色,就知道是你的号。
👤 人设,让公众号从 “工具” 变成 “朋友”
现在的用户早就不满足于从公众号里获取信息了。他们更希望关注的账号像个真实的人,能聊天、有态度、懂自己。这就是人设的价值 —— 给公众号赋予人格,让它从一个冷冰冰的信息载体,变成用户愿意倾诉、愿意互动的 “朋友”。
人设不是凭空捏造的。得先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如果目标用户是刚入职场的年轻人,人设可以是 “有点毒舌但很靠谱的前辈”;如果是宝妈群体,“爱分享经验的暖心闺蜜” 可能更受欢迎。
人设一定要 “一致性”。今天发朋友圈似的碎碎念,明天突然开始讲大道理,用户会觉得很分裂。“papi 酱” 的人设一直是 “接地气的吐槽系女生”,无论是视频还是公众号内容,都保持着这种风格,所以哪怕她偶尔发点广告,粉丝也愿意买账。
细节最能体现人设。比如回复用户留言的语气,发推送的时间规律,甚至偶尔的 “小失误”。有个美食公众号,小编总在文末加一句 “今天的菜我试做了三次才成功,你们做的时候记得少放糖”,这种带点小笨拙的细节,反而让用户觉得真实又亲切。
别害怕人设 “有缺点”。完美的人设反而让人觉得假。适当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比如 “有点拖延症”“数学不好”,反而能拉近和用户的距离。就像身边的朋友,谁还没点小缺点呢?
📝 内容、风格、人设,三者得 “拧成一股绳”
内容是骨架,风格是外衣,人设是灵魂。这三者必须统一,不然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比如做职场干货的公众号,内容讲的是严肃的职场规则,风格却用卡通漫画加网络热词,人设又是 “高冷专家”,用户只会觉得混乱。
怎么让三者统一?先确定核心定位。如果定位是 “给年轻人的理财科普”,内容就该是简单易懂的理财知识,风格可以轻松活泼,人设可以是 “懂理财又爱开玩笑的学长”。这样一来,用户看到标题会点进来,读内容时觉得有用,看风格觉得舒服,对人设产生好感,自然就愿意关注。
用内容强化人设。比如人设是 “喜欢薅羊毛的省钱达人”,那内容就可以多分享具体的省钱技巧,文末加一句 “我昨天用这个方法买奶茶省了 5 块钱,你们也试试”,既传递了价值,又巩固了人设。
风格要服务于内容和人设。讲情感故事的,语言可以细腻一点,排版多用点分隔符、小图标;讲新闻评论的,语言要犀利直接,排版简洁明了。别为了风格而风格,比如明明是做严肃财经的,非要用花里胡哨的字体,反而会让用户觉得不专业。
可以做个 “人设检查表”。每次写内容前,想想 “如果是这个人设,会怎么说这句话?”“这个风格符合我们的定位吗?” 长期坚持,就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 在互动里 “放大” 差异化
用户互动是强化差异化的好机会。同样是回复留言,有的公众号用模板化的 “谢谢支持”,有的却能根据用户的留言开个小玩笑,或者分享个相关的小故事。后者明显更能让用户记住。
主动 “制造话题”。比如人设是 “喜欢追剧的小姐姐”,可以在文末问 “你们最近在追什么剧?我昨天熬夜看了三集,眼睛都肿了”,这样的互动既符合人设,又能引发用户讨论。
处理差评的方式也能体现差异化。有的公众号删差评、控评,反而让用户觉得心虚;有的则会幽默回应,“看来这位朋友对我们的观点不太认同,欢迎私信聊聊,说不定我会被你说服呢”,这种态度反而能圈粉。
用户的反馈要及时 “吸收” 到人设里。如果很多用户说 “小编说话好温柔”,那就可以在后续的内容里强化这个特点;如果有人说 “希望多讲点实操案例”,那就调整内容比例。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和用户的互动中慢慢成长。
🚫 避开这些差异化定位的 “坑”
想做差异化,千万别走进 “为了不同而不同” 的误区。有的公众号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用低俗的标题,或者发表极端的观点,短期内可能会有流量,但长期来看,只会消耗用户的信任。
别盲目模仿别人。看到 “毒舌” 风格火了就跟风吐槽,看到 “文艺范” 受欢迎就改走抒情路线。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而且用户早就看腻了千篇一律的模仿。
别高估用户的 “包容度”。人设可以有缺点,但不能有 “硬伤”。比如做亲子号的,却在内容里表现出对孩子不耐烦,这就触及了用户的底线。确定人设前,一定要想清楚哪些 “雷区” 不能碰。
别频繁换风格。今天走搞笑路线,明天突然变严肃,用户会觉得无所适从。风格可以微调,但大方向要稳定。就像一个人突然换了性格,身边的人也会觉得不习惯。
🔄 长期运营:让差异化 “越来越清晰”
差异化定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运营中不断打磨。刚开始可能会觉得 “找不到感觉”,没关系,多观察用户的反应,慢慢调整。
定期 “复盘” 自己的账号。把最近一个月的推送列出来,看看哪些内容用户互动多,哪些风格的标题打开率高,哪些留言能体现用户对人设的认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就能找到优化的方向。
关注同类账号,但更要关注 “非同类”。同类账号能让你知道 “大家都在做什么”,避免同质化;非同类账号则能给你新的灵感,比如从一个美妆号的互动方式里,找到适合自己职场号的技巧。
让老用户 “参与” 到定位里。可以发个投票,问问他们 “觉得我们像什么样的朋友”,或者 “希望我们多讲点什么”。用户的反馈往往最真实,也最有价值。
时间长了,你的公众号就会像一个有独特性格的人,用户提到某个话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 “那个号之前讲过,说得特别有意思”。这时候,你的差异化定位就真正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