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设计师们都在聊 AI 排版时,我看到了三个扎心的现实
上周参加设计沙龙,后排两个刚入行的设计师在争论。一个说现在做电商详情页,用 AI 排版工具半小时就能出 5 版方案,客户要改啥直接拖曳参数就行。另一个反驳说上周接的艺术展海报,AI 生成的全是千篇一律的几何拼贴,最后还是得手工调色彩关系。
这场景挺有代表性的。现在打开任何设计社区,"AI 排版" 都是热词。但真正用过的人才知道,这东西远没到能彻底取代人工的地步。就拿我接触过的 20 多家中小设计公司来说,80% 的团队都是 AI 做初稿,人工做精修,纯粹扔给 AI 全权处理的案例,大多集中在企业内部文档这类低设计要求的场景。
效率提升是真的。之前做一个教育机构的季度宣传册,传统流程从初稿到定稿要 5 个工作日。现在用 AI 排版工具先搭框架,把文字素材和图片库导进去,系统能自动生成 10 套布局方案。设计师只需要选一套基础版调整细节,整个周期压缩到 2 天。但这种效率提升有个前提 —— 素材质量得过关。要是图片分辨率参差不齐,文字段落逻辑混乱,AI 排出来的东西只会更糟。
🎨 那些 AI 永远学不会的 "设计暗知识"
上周帮朋友的咖啡馆做菜单重排,算是踩了个典型的坑。用某知名 AI 排版工具导入菜品信息后,系统自动把 "招牌提拉米苏" 和 "美式咖啡" 并排放在黄金视觉区。看起来很合理对不对?但熟客都知道,这两款产品利润空间其实最低,真正需要主推的是新品季节限定系列。
这就是 AI 的致命伤 —— 它能处理视觉逻辑,却读不懂商业意图。好的排版从来不是元素的整齐摆放,而是用视觉引导达成商业目标。就像餐饮菜单设计里,价格数字的字号大小、畅销品的图标位置,背后都是经过消费心理学验证的策略。这些藏在像素背后的 "暗知识",AI 暂时还摸不透。
还有次帮出版社排小说封面,AI 给出的方案版式都很工整,但总觉得少了点味道。后来老主编指点说,经典文学的排版要 "留气口"—— 文字和边框之间的留白不能太均匀,得有呼吸感。这种对 "气韵" 的把握,没法量化成参数教给 AI。最后还是设计师手动调整了三个版本,才找到那种 "松而不散" 的感觉。
⏱️ 效率狂欢背后,是创意同质化的隐忧
打开素材网站随便翻翻,现在用 AI 生成的 Banner 设计,一眼就能认出来。要么是渐变色块 + 悬浮文字的组合,要么是产品图居中 + 放射状光影的套路。不是说不好看,而是看得多了会审美疲劳。
某电商平台的运营告诉我,他们做过一次 A/B 测试。同样的促销活动,AI 生成的 banner 点击率比设计师原创的低了 17%。分析原因发现,用户对那些高度相似的排版模式已经产生了免疫。当效率成为首要追求时,创意很容易变成标准化生产的牺牲品。
这一点在品牌升级项目里特别明显。之前接触过一个老字号糕点品牌,想用 AI 做包装改版。系统生成的方案全是把 logo 放大加粗,背景放产品实拍图。看起来信息明确,但完全丢掉了品牌积淀的 "老味道"。最后还是请资深设计师手绘了传统纹样,再结合现代版式,才达到既保留底蕴又符合新审美的效果。
不是说 AI 不能做创意,只是它的创意始终跳不出训练数据的范畴。就像你给它喂了一万张极简风海报,它永远学不会巴洛克风格的繁复美学。这种局限性,在需要突破常规的设计项目里,会被无限放大。
🧐 哪些活儿该扔给 AI?哪些必须攥在手里?
总结了半年的项目经验,发现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规则越明确的排版,AI 做得越好;需要 "模糊处理" 的设计,必须人工上。
像年报、说明书这类文档排版,AI 绝对是神器。只要设定好字体规范、行距参数、图表样式,它能把几百页内容排得整整齐齐,还能自动生成目录和索引。之前帮一家制造企业排设备手册,300 多页的内容,AI40 分钟就搞定了初步版式,设计师只需要核对数据准确性就行。
但遇到需要 "感觉" 的设计,比如婚礼请柬、艺术展海报,AI 就容易掉链子。有次客户要求做 "有温度的科技感",AI 生成的全是蓝色渐变加电路板纹理 —— 它理解不了 "温度" 这种抽象概念。最后是设计师用暖色调金属质感搭配圆角线条,才达到客户要的那种微妙平衡。
还有个灰色地带是社交媒体配图。常规的公众号封面图,AI 套模板效率很高。但要做节日热点海报,比如中秋要结合品牌调性做创意,就需要人工介入。毕竟热点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情感连接,AI 还没法精准捕捉。
🔄 未来的真相:不是替代,而是协作方式的重构
前阵子和一位资深设计总监聊天,他的团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机协作流程:新人用 AI 工具做基础排版,资深设计师负责创意方向和细节打磨。用他的话说,"AI 把我们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终于有时间琢磨真正的设计策略了"。
这种分工变化正在行业里蔓延。某互联网公司的设计部门,现在把排版工作分成三个环节:结构搭建(AI 负责)、视觉优化(人机协作)、情感表达(人工主导)。数据显示,这种模式让团队人均产出提升了 40%,但创意评分反而比全人工时代高了 15%。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让 AI 成为创意的脚手架,而不是替代品。就像摄影师不会因为有了自动对焦,就放弃学习构图;设计师也不该因为有了 AI 排版,就丢掉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工具始终是工具,它能提高效率,却替代不了人对需求的深度洞察。
现在我团队里的设计师,都把 AI 当成 "创意草稿机"。接到需求先让 AI 出 10 个方向,从中找到一两个有潜力的点,再手工深化。这种模式既保留了效率优势,又避免了创意同质化。
🔮 最后说点实在的:给设计师的 3 条实操建议
如果你正在纠结要不要用 AI 排版工具,这几点经验或许能帮到你。
先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如果你擅长的是快速出标准化方案,那 AI 可能真的会带来冲击。但如果你能在商业需求和视觉表达之间找到精准平衡点,这种能力 AI 短期内还学不会。
建立自己的 "反 AI 素材库"。收集那些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设计元素 —— 独特的手绘纹理、专属的色彩体系、原创的图形符号。这些带有个人印记的素材,能让你的设计在 AI 生成的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
把时间花在 "无法被算法化" 的工作上。比如研究消费者心理、理解品牌基因、预判设计趋势。这些需要经验积累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才是设计师真正的护城河。
AI 排版确实改变了行业生态,但与其担心被替代,不如思考如何用好这个工具。效率和创意从来不是对立面,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协作方式。毕竟,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用什么工具。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