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 AI 开始「排版」,设计师们真的要失业了?
上周帮朋友改一份活动海报,他甩给我三个版本 —— 全是 AI 生成的。说实话,版式工整得挑不出错:字体层级清晰,配色方案和谐,连留白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但盯着看了五分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我手动调整了一个细节:把主标题的字间距拉大 0.5pt,副标题换了个手写体。朋友突然说「对,就是这个感觉!」
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很久。现在打开 Canva、稿定设计这些工具,AI 排版功能几乎成了标配。输入「科技峰会邀请函」,十秒就能出来十几个方案;上传一张产品图,系统自动给你配文案框、装饰元素,甚至会根据图片色调推荐配色板。效率确实吓人,以前设计师一天能出 3 版初稿,现在 AI 一小时能出 30 版。
但效率不等于效果。上个月接触过一家电商公司,他们测试用 AI 批量生成详情页,点击率确实提升了 15%—— 但转化率掉了近 10%。后来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出在「推荐模块」的排版上:AI 总是把折扣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却忽略了不同品类用户的关注点差异。比如买护肤品的用户更在意成分,买数码产品的更看重参数,这些需要深度理解用户心理的排版逻辑,AI 目前还玩不转。
🎨 AI 的「审美」,其实是大数据的「平均值」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 AI 生成的设计稿,总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是说不好看,而是太「安全」了 —— 永远用无衬线字体做标题,永远把 CTA 按钮放在右下角,永远在图片边缘加半透明渐变蒙版。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AI 的排版能力,本质是对千万份「优质案例」的拆解和重组。它能学会 90% 的通用规则,却学不会那 10% 的「例外」。比如奢侈品海报,很多时候故意打破对称构图,用超大留白制造高级感;儿童产品设计,反而偏爱杂乱但活泼的版式。这些「反常规」的操作,AI 要么不敢做,要么做得很生硬。
前阵子看到一个测试,让 AI 和设计师同时做一张公益海报,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AI 给出的方案很「标准」:孩子的笑脸特写 + 温暖的黄色调 + 工整的标语。但获奖的设计师方案是这样的:左侧是空荡荡的教室,右侧是缩小的孩子背影,标语用手写体斜着排列,故意留了很多涂改痕迹。后者的视觉冲击力,显然不是靠算法能算出来的。
AI 能学会「正确」,但学不会「动人」。它知道标题应该加粗,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纤细的字体表达脆弱;它知道配色要协调,但不知道用撞色制造冲突能引发思考。这些需要调动情感、阅历、甚至价值观的判断,恰恰是人类设计师的「底牌」。
✋ 人类的「优势」,藏在那些「说不清楚」的细节里
有个做杂志排版的老同事,他有个习惯:拿到稿件先不看内容,而是翻来覆去摸纸张的质感。他说「光滑的铜版纸适合密集排版,粗糙的牛皮纸就得松快些」。这种「手感决定版式」的判断,AI 怎么学?
还有一次参与图书装帧设计,关于一本讲老北京胡同的书。AI 给出的方案全是红墙灰瓦的元素堆砌,很「符号化」。但最终采用的方案是:内页用竖排版式,模仿胡同里的门联;章节页留了很多「毛边」,像被岁月磨过的墙皮。设计师说「我想让读者翻开书,就像走进一条凹凸不平的胡同」。这种把抽象感受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目前还没见过哪个 AI 能做到。
更关键的是「纠错能力」。前几天帮客户改一个 H5 页面,AI 把「立即报名」按钮放在了页面底部,理由是「符合用户浏览习惯」。但我们发现,这个页面的主要流量来自手机,用户滑动到一半就容易退出。最后把按钮做成悬浮式,跟着屏幕滚动,转化率立刻涨了 27%。这种基于实际场景的「灵活调整」,AI 往往想不到 —— 它只会遵守「规则」,而不会质疑「规则是否适用当下场景」。
🤝 不是替代,而是「重新分工」
别误会,我不是否定 AI 排版的价值。恰恰相反,它正在帮我们解决大量重复劳动。以前做公众号配图,单是调整字体大小、对齐方式就要花半小时,现在 AI 一键搞定,设计师能把时间省下来琢磨「怎么让图片更有记忆点」。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 AI 当成「效率工具」,而不是「竞争对手」。比如:用 AI 生成 10 个基础版式,从中挑出 2 个框架不错的,再手动调整细节;让 AI 处理标准化内容(比如产品说明书、会议议程),自己专注做需要创意的部分(比如品牌主视觉、活动 KV);甚至可以故意让 AI 出「错误方案」—— 有时候它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排列,反而能激发新灵感。
上周参加一个设计论坛,有位嘉宾说得特别好:「AI 就像一把超级锋利的刀,能快速切开食材,但决定怎么烹饪、放什么调料,还得靠人。」未来的排版工作,可能会变成这样:AI 负责 80% 的「执行」,人类负责 20% 的「决策」—— 但这 20%,恰恰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
🔮 最后说句实在话
如果你的工作还停留在「排个版、调个色」的层面,那 AI 确实可能取代你。但设计的本质,从来不止是「把东西排整齐」。它是用视觉语言讲故事,是在方寸之间传递情绪,是让用户「看懂」的同时「记住」。
那些藏在像素背后的思考 —— 为什么这个字要倾斜 3 度?为什么这里要用虚线而不是实线?为什么这个空白要留得比标准多 2mm?—— 这些带着体温和思考的细节,才是人类设计师永远的护城河。
AI 能学会排版的「术」,但学不会设计的「道」。至少现在看是这样。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