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排版现在越来越火,但打开十个页面,八个都长一个样 —— 开头是 “什么是 XX”,中间分三点 “优势 / 步骤”,结尾来句 “赶紧试试”。这种同质化的内容,用户看两眼就划走,搜索引擎也不会给好排名。其实想避开这个陷阱不难,掌握三个原则,就能让你的 AI 排版内容既保留效率,又能打出差异化。
🎯 原则一:锚定用户场景,拒绝模板化框架
很多人用 AI 排版时,直接套 “定义 - 特点 - 总结” 的万能模板,结果写出来的内容就像流水线产品。真正能打动人的排版,一定是先想清楚 “用户在哪种场景下会看这篇内容”。
比如同样是写 “笔记本电脑选购指南”,如果用户是大学生,可能在宿舍用,预算有限,还得考虑背着上课的重量 —— 那排版时就得把 “重量≤1.5kg”“价格 3000-5000 元” 这些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可以用短句列表直接列出来,方便他们在课间快速扫完。但如果用户是设计师,大概率在工作室用,更在意屏幕色域和处理器性能,这时候就得把 “100% sRGB 色域”“RTX4060 显卡” 这些专业参数拆解开,搭配实际案例(比如 “用这款电脑做 PS 渲染,比旧电脑快 40%”),放在段落前半部分。
AI 默认的排版逻辑是 “把所有信息按顺序排好”,但用户场景需要的是 “把我当下最关心的信息拎出来”。怎么操作?你可以在让 AI 生成前,先在提示里加一句 “假设读者正在 [具体场景],他们现在最想解决的问题是 [具体需求]”。生成后再手动调整 —— 把场景相关的核心信息加粗,放在段落开头,或者用分割线和小标题突出,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还有个小技巧:观察用户在评论区或私信里问得最多的问题。比如你写育儿类内容,发现很多妈妈总问 “宝宝哭闹时怎么快速哄好”,那下次用 AI 排版时,就把 “3 个即时止哭小技巧” 放在文章前 20% 的位置,而不是按 AI 默认的 “先讲原因再讲方法”。用户场景抓得准,排版自然就和那些泛泛而谈的内容不一样。
📊 原则二:用数据锚定细节,打破 AI 的模糊表达
AI 最擅长说 “正确的废话”。比如写 “某 APP 很好用”,它会说 “操作简单、体验流畅”;写 “某产品效果好”,它会说 “用户反馈积极、口碑不错”。这些话没错,但跟其他内容比起来,毫无辨识度。想让内容不一样,就得用具体数据和细节替代这些模糊表达。
之前帮一个美妆号做 AI 排版优化,他们原来写 “某粉底液持妆效果好”,AI 排出来的是 “持妆时间长,适合各种肤质”。后来我们改成 “在 32℃的户外实测 6 小时,T 区仅轻微出油,鼻翼没有卡粉 —— 比同价位产品多坚持 2 小时”,同时在排版时把 “32℃”“6 小时”“2 小时” 这几个数据加粗,用括号补充 “(测试者为混油肤质,带妆期间喝了 2 杯冰美式)”。改完之后,这篇内容的收藏量比之前高了 47%。
数据不用追求 “大而全”,关键是 “和用户相关”。比如写职场干货,说 “这个时间管理法有用”,不如说 “用这个方法后,我每天能多留出 1.5 小时处理核心工作 —— 之前光是整理邮件就花掉 2 小时”。这些带着个人体验的数据,AI 自己很难生成,排版时重点突出,自然就有了差异化。
怎么让 AI 帮你产出带数据的内容?别让它 “自由发挥”,而是给它 “填空任务”。比如不说 “写一篇健身器材测评”,而说 “测评某款动感单车,要包含:1. 连续骑行 30 分钟后的噪音分贝;2. 身高 175cm 用户的脚踏间距是否合适;3. 和同价位产品比,组装时间差多少”。生成后再检查有没有模糊表述,手动补充你知道的具体数据 —— 哪怕是 “我用了 3 个月,坐垫还没变形” 这种个人观察,都比 AI 的套话有价值。
✨ 原则三:注入创作人格,建立情感连接点
AI 排版最大的短板是 “没感情”。它能把信息排得整整齐齐,但不会说 “这个功能我刚开始用也踩了坑”“这个产品虽然好,但有个小缺点得注意”。而用户愿意记住的内容,往往带着创作者的个人印记。
有个科技博主分享 AI 工具时,排版特别有意思。他会在 AI 生成的 “功能介绍” 后面,加一段自己的手写体风格文字:“上周用这个工具剪视频,本来以为能省时间,结果导出时格式错了 —— 后来发现得先在设置里勾选‘适配手机端’,你们别犯我这个傻”。这种带着 “小错误” 和 “个人提醒” 的排版,比纯干货分享的互动率高很多。
注入人格不用太复杂,排版时注意这几个细节就行:在专业内容里加一两句 “个人感受”,比如 “这个排版工具虽然功能多,但界面有点乱 —— 我一般只保留 3 个常用按钮在桌面”;遇到有争议的内容,明确说 “我更推荐 XX”,而不是 AI 默认的 “各有优势”;甚至可以在段落结尾加个小标注,比如 “(这是我第 5 次测试后才敢说的结论)”。
还有个简单的方法:模仿你平时说话的语气调整排版。如果你平时说话喜欢用短句,就把 AI 生成的长句拆短;如果你习惯在讲重点前加个 “提醒一下”,就在排版时把这个词加粗放在段落开头。用户看到这样的内容,会觉得 “这不是冷冰冰的 AI 文,是有人在跟我聊天”,自然就记住你了。
其实 AI 排版本身不是同质化的根源,用 AI 时懒得思考 “用户要什么”“我想表达什么”,才会陷入模板陷阱。记住这三个原则:先想场景再定结构,用数据替代模糊表述,把自己的风格加进去。做到这些,你的内容就算用 AI 排版,也能在一堆相似内容里被用户一眼看到。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