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垂直度不是玄学,是推荐算法的「导航系统」
很多人做公众号总觉得推荐量上不去是运气问题,其实八成是栽在「垂直度」上。你今天写职场干货,明天发情感故事,后天又聊育儿经验 —— 这种「大杂烩」式的内容,算法根本不知道该把你推给谁。
公众号的推荐机制本质是「用户匹配」游戏。系统需要通过你的内容标签,给账号打上精准标签,再推给有对应需求的用户。你写的内容越杂,系统给你贴的标签就越模糊。就像你去超市买酱油,导购给你指了调料区、零食区、生鲜区,你只会觉得他不专业。算法也是一样,标签混乱的账号,自然得不到精准推荐。
看看那些推荐量稳定的账号就知道了。「笔记侠」十年如一日聚焦商业笔记,「书单来了」只做书籍推荐,「丁香医生」深耕健康科普。它们的内容可能不够多元,但用户和算法都知道「找它能得到什么」。这种确定性,就是高推荐量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垂直度直接影响用户留存。用户关注你,是因为你能持续提供他需要的内容。今天关注的职场号,明天发菜谱,大概率会被取关。而高垂直度账号的用户留存率,往往是泛内容账号的 3-5 倍。留存率上去了,系统会认为你的内容有价值,推荐池自然会扩大。
🎯 定位偏一寸,流量差千里:三个真实案例的血泪教训
去年帮一个美食号做诊断,发现它三个月内推荐量从 10 万 + 掉到 2 万左右。翻了翻历史文章,问题一目了然 —— 原本专注家常菜教程,后来突然穿插了 10 篇「餐厅探店」。就这 10 篇文章,让账号标签从「实用教程」变成了「本地生活」,推荐池直接从全国用户缩水到同城用户。
还有个职场号更可惜。原本做「应届生求职技巧」,推荐量稳定在 5 万 +。后来想扩大受众,加入了「中年职场危机」内容。结果呢?应届生觉得内容太沉重,中年人觉得不够深入,两边不讨好。推荐量腰斩后,花了半年时间聚焦回应届生群体,才慢慢恢复。
反面案例里,最典型的是个母婴号。一开始今天聊 0-1 岁育儿,明天讲 10 岁以上教育,推荐量始终在 1 万上下。后来收缩定位,只做「3-6 岁入园准备」,三个月后推荐量稳定在 8 万 +。原因很简单,这个细分领域竞争小,且用户需求明确,系统更容易匹配。
这三个案例指向同一个结论:定位越窄,反而越容易突破流量天花板。很多人怕定位太细会限制发展,其实恰恰相反。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基数足够大,哪怕你只做「职场妈妈的早餐食谱」这种超细分领域,也能找到足够多的目标用户。
🔍 算法是如何判断「垂直度」的?三个隐形打分维度
系统判断你的内容是否垂直,可不止看表面话题。有三个维度藏得很深,但权重极高。
第一个是「关键词集中度」。比如你做健身内容,标题和正文中反复出现「减脂」「增肌」「力量训练」这类关键词,系统会判定你在该领域有专业性。如果偶尔夹杂「美食」「旅游」等无关关键词,浓度就会被稀释。有数据显示,垂直领域关键词占比低于 60% 的账号,推荐量会比高浓度账号低 40%。
第二个是「用户行为一致性」。系统会跟踪点击你文章的用户画像。如果 80% 的点击用户都是 25-30 岁女性,系统会给你打上「年轻女性偏好」标签。要是突然有篇文章吸引了大量 50 岁以上男性点击,反而会打乱你的用户画像,导致后续推荐紊乱。
第三个是「内容形式稳定性」。你一直做干货长文,突然发了条短视频;或者长期用图文教程,某天改成纯文字感悟 —— 这种形式突变,也会被算法视为「垂直度下降」。不是不能变,而是要循序渐进,让系统有适应过程。
很多人不知道,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分析」里藏着个秘密:「兴趣标签」板块能看到你的粉丝主要关注哪些领域。如果这里显示的标签超过 5 个,且没有明显占比最高的标签,基本就能判定你的内容垂直度出问题了。
🚀 定位精准的账号,流量天花板有多高?
别以为垂直内容只能做小而美,真正精准的定位,反而能捅破流量天花板。
「张思莱医师」只做婴幼儿健康科普,粉丝超千万,单篇推荐量常破百万。它的秘诀就是把「0-6 岁儿童健康」这个领域挖得足够深 —— 从发烧护理到辅食添加,从睡眠问题到行为引导,几乎覆盖了家长所有痛点。这种「窄而深」的定位,反而让它在母婴领域成为权威。
再看「刑法学人罗翔」,内容聚焦刑法解读,却能做到篇篇 10 万 +。他的成功证明,哪怕是看似小众的领域,只要定位精准,一样能获得巨大流量。因为法律话题看似专业,实则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他用通俗的方式把专业内容讲透了。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流量天花板和领域大小无关,和定位精准度、内容深度有关。就像挖井,到处挖坑只能得到几个小水洼;在一个地方深耕,反而能挖出涌泉。
数据更有说服力。新榜 2023 年的报告显示,垂直领域 Top10 账号的平均推荐量,是泛内容账号的 2.3 倍。且垂直账号的流量稳定性更高,不会因为热点退潮而大幅波动。
💡 四个动作,快速提升你的内容垂直度
觉得自己的账号定位太散?四个实操步骤能帮你快速聚焦。
第一步,「砍掉 80% 的边缘内容」。打开你的历史文章,按话题分类,找出占比最高的 3 个话题。剩下的话题,不管数据多好,暂时停更。比如你原来做职场、情感、教育,发现职场内容占比最高且互动最好,那就先专注职场领域 3 个月。
第二步,「给账号贴个「身份标签」」。在公众号简介里明确写出你的定位,比如「每天分享 3 个办公室高效工作技巧」,而不是「分享职场和生活中的小智慧」。简介越具体,用户和算法就越容易理解你。
第三步,「建立内容日历」。提前规划一个月的选题,确保所有内容都围绕核心定位展开。比如做「小户型装修」的账号,可以细分出「收纳技巧」「家具选择」「空间扩容」「色彩搭配」等子话题,既保持垂直,又避免内容重复。
第四步,「定期「体检」标签纯度」。每两周看一次后台的「用户兴趣标签」,如果非核心标签占比下降,说明垂直度在提升。同时观察推荐量变化,通常调整后 2-3 周,推荐量就会有明显波动 —— 先降后升是正常现象,说明系统在重新识别你的标签。
有个小技巧:如果实在想发非核心内容,可以用「小号转发」的方式。大号保持绝对垂直,小号做补充内容,既不影响主号标签,又能满足多元表达需求。
⚠️ 垂直度不是「死磕到底」,是「动态微调」
最后想说,追求垂直度不是钻牛角尖。真正聪明的运营者,会在核心定位不变的前提下,做「可控范围内的微调」。
比如「深夜发媸」早期主打时尚穿搭,后来慢慢加入美妆、生活方式内容。但它的核心定位「年轻女性的时尚生活指南」始终没变,只是在子领域做了拓展。这种微调不仅不会影响垂直度,反而能丰富内容维度,提升用户粘性。
判断微调是否合理有个简单方法:问自己「这个内容会不会让核心用户觉得突兀」。如果你的核心用户是「刚入职的职场新人」,发「职场礼仪」很合适,发「CEO 管理技巧」就太跳脱了。
内容垂直度的本质,是给用户一个「关注你的理由」,给算法一个「推荐你的依据」。定位越清晰,这个理由就越充分,推荐就越精准,流量天花板自然就越高。与其在「今天写什么」上纠结,不如先想清楚「我要成为谁的什么号」—— 想明白了这点,推荐量的提升只是时间问题。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