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用户 “在看” 数,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关键是摸透用户的心理,用对心理学技巧。今天就从互惠、认同和社交货币这三个角度,聊聊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点下那个 “在看” 按钮。
🍀 用互惠原理 “勾住” 用户:先给好处,再要回应
人都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心理。你先给用户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心里会觉得欠了你点什么,“在看” 就成了一种自然的回馈。
怎么给好处?不是随便发点东西就行。得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而且是 “独家” 或者 “超预期” 的。比如写职场文章的,别光说 “要努力” 这种废话。放一份整理好的 “30 个高效办公模板”,或者 “面试常见 50 题及回答框架”,这些东西用户拿过去就能用。用户下载完,心里肯定会念叨 “这作者真靠谱,帮我省了不少事”。这时候在文末提一句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转化率会比干巴巴地求 “在看” 高得多。
还有一种玩法,是 “渐进式互惠”。开头先免费给一部分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教大家怎么用 Excel 做数据透视表,讲到关键步骤时停一下,告诉用户 “完整的操作步骤和避坑指南,点‘在看’后在后台回复关键词就能领”。用户已经投入时间看了前面的内容,不想半途而废,加上确实想学,大概率会乖乖点 “在看”。
千万别玩虚的。承诺给福利却不兑现,或者给的东西质量差,用户下次不仅不会点 “在看”,可能还会取关。之前有个公众号,文章里说点 “在看” 送限量课程,结果用户点了之后发现是一堆过时的资料,评论区骂声一片,后续文章的 “在看” 数直接腰斩。
🌟 唤醒认同心理:让用户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
人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认同的观点。文章内容越能戳中用户的痛点、说出他们的心声,他们就越容易产生 “这篇文章懂我” 的感觉,“在看” 就成了一种 “我同意”“我也是这样” 的表态。
怎么找到用户的认同点?得先搞清楚你的读者是谁。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职场老油条?是宝妈,还是创业者?不同群体的痛点和价值观天差地别。给宝妈写文章,就多聊聊育儿中的焦虑、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难题;给创业者写,就说说融资的不容易、团队管理的坑。
用词要贴近用户的日常表达。别用太多专业术语或者官话,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比如写关于加班的文章,不说 “过度劳动会影响职业可持续发展”,而是说 “天天加班加到吐,身体垮了钱也没多赚多少,图啥呢?” 这样的话,用户一看就觉得 “对啊,我就是这么想的”,认同感一下就上来了。
还可以在文章里加入一些具体的场景描写。比如写职场人际关系,描述一下 “开会时想提个建议,又怕被同事怼,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的场景,经历过的人肯定会心里一紧,觉得 “这不就是我吗”。这种时候,他们点 “在看”,就像是在对号入座,告诉别人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
💰 打造社交货币:让 “在看” 成为用户的社交名片
社交货币这个词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就是用户分享出去能显得自己很厉害、很有品味的东西。文章要是能成为用户的社交货币,他们不仅会自己看,还会主动点 “在看”,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关注这种内容。
怎么打造社交货币?首先内容得有稀缺性。比如独家的行业内幕、别人不知道的赚钱方法,用户看完觉得 “这个信息只有我知道”,点 “在看” 分享出去,就能显得自己消息灵通。之前有篇讲某个新兴行业的文章,爆出了一些内部数据,很多从业者都点了 “在看”,就是想告诉同行 “我掌握了最新动态”。
其次,内容得能帮用户塑造人设。现在的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塑造自己的形象,比如 “学霸”“理财达人”“生活家”。写文章时,就往这些人设上靠。写理财文章,教大家怎么用很少的钱做投资,用户点 “在看”,就像是在说 “我是个会过日子、懂理财的人”;写读书文章,分享一些有深度的观点,用户点 “在看”,就能彰显自己的文化品味。
内容还得有点话题性。能引发讨论、有争议的内容,更容易成为社交货币。比如 “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躺平” 这个话题,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多,用户点 “在看” 后,还会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转发到朋友圈和别人辩论。这种互动性强的内容,“在看” 数往往不会低。
📌 细节决定成败:这些小技巧能让效果翻倍
光有大方向还不够,一些细节处理不好,前面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
提醒的时机很重要。别等到文章结尾才说让用户点 “在看”,可以在文章中间,用户情绪最高涨或者收获最大的时候,轻轻提一句。比如在分享完一个超实用的技巧后,加一句 “觉得这个方法有用的,先点个‘在看’存起来,免得以后找不到”。这时候用户正处于兴奋状态,更容易听从你的建议。
“在看” 的按钮设计也有讲究。如果平台允许,尽量让按钮颜色鲜艳一点、显眼一点,别藏在角落里让用户找不到。有的公众号会在文末用醒目的文字或者符号标注出 “在看” 按钮的位置,比如 “就是那个像小眼睛一样的按钮,点它!”,这样能减少用户的操作成本。
多给用户一个点 “在看” 的理由。除了前面说的互惠、认同、社交货币,还可以告诉用户点 “在看” 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好处。比如 “点在看的人,下次能优先收到我们的干货推送”“在看数超过 1000,我们就再出一期更详细的教程”,用这些小激励,进一步提高用户的行动意愿。
🧐 避开这些坑:别让努力付诸东流
有些做法看似能提高 “在看” 数,其实是在透支用户的信任,千万要避开。
别用欺骗的方式诱导用户点 “在看”。比如明明说点了 “在看” 能领福利,结果用户点了之后却被告知 “活动已结束” 或者 “名额已满”,这种做法只会让用户反感。一次两次可能能骗到一些 “在看”,但长期来看,只会让用户对你的账号失去信任,得不偿失。
别频繁地催促用户。有的文章里,每隔几段就说一次 “快点点在看”,这种过度提醒会让用户觉得很烦,甚至会直接关掉文章。提醒要适度,点到为止就好。
内容质量永远是根本。前面说的这些技巧,都得建立在内容有价值的基础上。如果文章本身写得乱七八糟,全是废话,就算用再多心理学技巧,也很难让用户心甘情愿地点 “在看”。所以,花心思打磨内容,让用户真正有所收获,才是提升 “在看” 数的长久之计。
📈 测试与优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不同的账号、不同的用户群体,对这些技巧的反应可能不一样,所以要多测试、多优化。
可以做 A/B 测试。比如写两篇内容相似的文章,一篇用互惠的方式引导 “在看”,另一篇用认同的方式,然后比较两篇文章的 “在看” 数,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用户。也可以测试不同的提醒话术、不同的按钮位置,找到效果最好的组合。
多关注用户的反馈。看看评论区用户对 “在看” 提醒的反应,是觉得有用还是反感。如果很多用户说 “别老是催了”,那就要调整提醒的频率;如果用户说 “福利很实用,谢谢”,那就可以多沿用这种互惠的方式。
根据数据不断调整策略。定期统计文章的 “在看” 数、阅读量、点赞数等数据,分析哪些类型的内容、哪些引导方式效果好,哪些效果差。效果好的就继续保持并优化,效果差的就及时放弃,别在无效的方法上浪费时间。
提升 “在看” 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结合用户的心理,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但只要掌握了互惠、认同、社交货币这几个核心的心理学技巧,再注意细节、避开坑,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在看” 数肯定会慢慢提上来。记住,用户的每一次 “在看”,都是对你内容的认可,别辜负这份认可,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才是最根本的王道。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