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到有人吐槽,说给 AI 发指令,得到的回复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漏洞百出,明明让 AI 写个产品介绍,结果它能编出一堆不存在的功能;让它分析个数据,出来的结论简直离谱。其实啊,不是 AI 故意捣乱,很大程度上是你给的 prompt 没写明白。今天就给你扒一扒,用 COST 框架构建 prompt,就能让 AI 乖乖听话,少胡说八道。这框架是我试了几十次踩坑踩出来的经验,亲测有效,同行们可以好好看看。
🎯C - 明确核心目标:给 AI 画个 “靶心”
很多人写 prompt 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目标模糊。你只说 “写一篇关于健身的文章”,AI 可能给你整出一篇健身史,也可能给你列一堆减肥食谱,甚至跑偏到健身器材推荐。这不是 AI 的问题,是你没给它指明白方向。
核心目标得像射箭的靶心,越具体越好。比如你想让 AI 写健身内容,得说清楚是 “给久坐办公室的人写一篇 200 字的碎片化健身指南,重点讲每天 10 分钟能做的动作”。你看,这样一来,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不会东拉西扯。
还有个小细节,目标里最好带上 “禁止范围”。就像你让 AI 写职场沟通技巧,加上 “不要讲理论,只说 3 个具体场景下的对话例子,比如和领导提涨薪、和同事协调工作”,AI 就不会给你搬一堆管理学概念来凑数。
之前有个朋友让 AI 写一份旅游攻略,只说 “写个去成都的攻略”,结果 AI 把十年前的景点都列进去了。后来他改成 “写 2024 年去成都的 3 天旅游攻略,侧重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点和本地美食,排除商业化过重的景区”,出来的东西就靠谱多了。
📋O - 设定输出格式:给 AI 搭个 “框架”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让 AI 写点东西,它一会儿列清单,一会儿写段落,排版乱得像一锅粥?这就是没设定输出格式的锅。输出格式就像给 AI 搭好架子,让它按部就班填内容。
格式越具体,AI 越不容易瞎发挥。比如你想让 AI 分析一个产品的优缺点,别只说 “分析一下这个产品”,可以说 “用表格形式列出这个产品的 3 个优点和 2 个缺点,每个点后面附 50 字左右的说明”。
我之前试过让 AI 写一份活动策划,一开始没说格式,它写得像散文,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后来我指定 “分活动主题、时间地点、流程安排、预算分配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用序号标注,预算分配要列成清单”,出来的策划案条理清晰,直接能用。
还有些人觉得格式不重要,其实不然。同样是写工作总结,让 AI “随便写写” 和 “按周总结,每周分工作内容、完成情况、遇到的问题三个小点,每点不超过 100 字”,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前者可能漏了关键信息,后者则能精准覆盖你要的内容。
⚙️S - 补充场景信息:给 AI 铺个 “舞台”
AI 之所以会胡说,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不知道 “舞台背景”。你让它写一句广告语,没说卖什么产品、卖给谁,它能写出靠谱的才怪。补充场景信息,就是给 AI 提供足够的 “上下文”,让它知道在什么情况下 “说话”。
场景信息要包括主体、对象、环境三个要素。比如写一封邮件,主体是 “市场部员工”,对象是 “合作方客户”,环境是 “项目延期需要解释并请求宽限时间”。把这些说清楚,AI 写出来的邮件才不会太随意或太生硬。
有个做电商的朋友,让 AI 写产品详情页文案,一开始只发了产品名称,AI 写得干巴巴的。后来他补充了 “产品是针对宝妈群体的婴儿恒温杯,卖点是 48 小时保温、防呛设计,用户关心安全性和实用性”,AI 写的文案立马就有了吸引力,还突出了重点。
场景信息越细越好,甚至可以加入一些 “潜规则”。比如写一份职场汇报,要说明 “汇报对象是部门经理,他更看重数据和结果,不喜欢太多套话”,AI 就会自动调整语气和内容侧重点,避免说些没用的客套话。
别担心信息太多 AI 处理不了,现在的 AI 模型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很强。你给的场景越具体,它输出的内容就越贴合实际,自然也就不会瞎说了。
🔍T - 加入检验标准:给 AI 装个 “导航”
就算前面三步都做好了,有时候 AI 还是会跑偏,这时候就需要检验标准来 “纠偏”。检验标准就像给 AI 装了个导航,告诉它 “这样才对,那样不行”。
检验标准可以是数据指标、逻辑要求、风格限制等。比如让 AI 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检验标准可以是 “字数 800 - 1000 字,标题包含关键词‘职场效率’,开头有互动提问,结尾有行动指引”。
我见过有人让 AI 做市场分析,要求 “列出 3 个竞争对手的优势”,结果 AI 把一些小作坊也算进去了。后来他加上检验标准 “竞争对手是行业内排名前 5 的上市公司,优势要基于近一年的公开数据”,AI 的分析就靠谱多了,还附上了数据来源。
对于一些需要严谨性的内容,检验标准尤其重要。比如写一份学术论文提纲,要说明 “必须包含文献综述、研究方法、预期结果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至少列出 3 个小点,且符合该学科的学术规范”,AI 就不会乱加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检验标准还能帮你快速判断 AI 输出的内容是否合格。不用自己一点点核对,对照标准一看,不符合的地方让 AI 重新修改就行,省了不少时间。
把 COST 框架拆开来看,每个部分都不复杂,但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很大作用。很多人用不好 AI,不是 AI 不行,是没掌握正确的 “沟通方式”。明确目标让 AI 知道 “做什么”,设定格式让它知道 “怎么做”,补充场景让它知道 “在什么情况下做”,加入检验标准让它知道 “做到什么程度算好”。
试试用这个框架改改你之前的 prompt,比如把 “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 改成 “写一篇 800 字适合中学生看的读书好处的文章,用‘总分总’结构,开头举一个名人读书的例子,中间分点讲 3 个好处,每个好处配一个生活中的小案例,结尾鼓励大家多读书。要求语言口语化,避免用生僻词”,看看 AI 的输出是不是靠谱多了。
AI 就像个聪明的助手,但需要你清晰地 “下达指令”。掌握 COST 框架,不是为了限制 AI,而是为了让它更好地为你服务,少走弯路,少出岔子。下次再用 AI 的时候,别急着敲字,先按这四个步骤理理思路,你会发现,AI 其实没那么爱 “胡说八道”。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