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为什么说 “在看” 比 “粉丝数” 更能体现账号价值?这个问题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中愈发值得探讨。咱们先从平台算法的变化说起,现在各大平台都在调整推荐机制,不再单纯以粉丝数量作为内容分发的主要依据。就拿抖音来说,它推动 “去头部化”,鼓励腰尾部达人发展,算法更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用户互动。这意味着,即便一个账号粉丝数不多,但只要内容能引发用户的 “在看” 等互动行为,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曝光。
再看看实际案例。东方甄选和与辉同行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与辉同行虽然粉丝数一度超过东方甄选,但近半年其直播间数据出现失速,粉丝增长放缓,人均停留时长下降。而东方甄选通过加码自营产品和会员模式,尽管粉丝数相对较少,但会员规模增长显著,GMV 贡献也在提升。这表明,粉丝数多并不一定能带来稳定的商业价值,用户的实际互动和参与度更为关键。
还有李宝宝的例子,这个粉丝不足 200 万的草根主播,在 2025 年 618 大促中单日两场直播带货 GMV 突破 1.5 亿元。他靠的是什么?是强场景与情感驱动的内容,以及精准的选品策略。他的直播间用户画像显示,观众多来自三线城市,女性占比超 70%,集中于 31-40 岁年龄段,这正是下沉市场家庭消费的主要决策者。他通过将人生重要场景深度转换为带货场景,如婚礼现场直接开播,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互动和购买欲望。这说明,只要内容能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并引发共鸣,即使粉丝数不高,也能实现高转化。
从用户行为角度来看,泛年轻人群更注重兴趣和情感共鸣。QuestMobile 的报告显示,泛年轻人群对短视频高度沉浸,对游戏、线下演出展现出高度偏好,愿意为爱豆和兴趣付费。他们更倾向于与内容进行互动,而不是单纯关注一个账号。比如,在小红书上,用户主动搜索占比超 60%,单篇笔记的长尾效应可达数月,种草效率被严重低估。这意味着,“在看” 等互动行为更能反映用户对内容的真实兴趣和认可。
广告主的策略也在发生变化。2025 年,广告主更注重品效协同,倾向于选择高互动率的账号。CPE(按参与付费)模式的兴起表明,广告主愿意为用户的实际互动行为付费,而非单纯的曝光量。微播易的报告指出,尾部 KOC 和素人成为转化新战场,互动率高的账号在细分领域更具竞争力。刀客 doc 的分析也提到,粉丝量较小的账号单位流量信任价值更高,垂直内容需求增长推动达人转型。
那么,如何提升 “在看” 率呢?首先,内容要精准触达目标用户。李宝宝的成功就在于他精准把握了下沉市场家庭主妇对高性价比日用品和美妆的刚需及价格敏感点。其次,要注重内容的情感共鸣。比如,将人生重要场景融入内容,像婚礼、毕业典礼等,能极大地激发用户的情感投入。再者,优化选品策略,确保产品与用户需求高度匹配。此外,利用平台的算法规则,如抖音的 “去头部化” 政策,专注于创作高质量、差异化的内容,提升互动率。
综上所述,在 2025 年的社交媒体环境中,“在看” 比 “粉丝数” 更能体现账号价值。它反映了用户对内容的真实兴趣和参与度,是平台算法推荐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告主选择合作账号的关键指标。账号运营者应更加注重提升内容质量和用户互动,而不是单纯追求粉丝数量的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账号的长期价值。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