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做公众号,有的号刚起步就粉丝暴涨,有的号运营半年还在几百粉徘徊?差别在哪儿?核心就在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这两个基石上。没搞清楚这两点,写再多文章、做再多活动都是白搭。
🎯 内容定位:让用户知道 “你是谁”
内容定位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不是今天想写美食明天想发职场。它是让用户一眼就明白 “这个号能给我带来什么” 的核心标签。
看看那些能活下来的公众号,内容定位都像钉钉子一样扎得很稳。比如 “咪蒙”(虽然已停更,但模式值得参考),早期就死死盯着年轻女性的情感困惑,内容全是 “职场 PUA”“恋爱中的委屈” 这类戳痛点的话题。用户点开就知道,这里有共鸣、有情绪出口。再比如 “好奇心日报”,专注商业新闻的年轻化解读,不会今天发科技明天发娱乐,用户形成了 “看新奇商业故事就找它” 的条件反射。
内容定位要避开三个坑。第一个是 “大而全”,什么都想做等于什么都做不好。有个朋友做职场号,既写简历技巧,又发行业分析,还穿插职场八卦,结果粉丝画像混乱,变现时品牌方都不知道该怎么合作。第二个是 “跟风追热点”,热点可以蹭,但不能偏离主线。如果你的号是讲育儿的,非要追明星绯闻,粉丝只会觉得 “你不务正业”。第三个是 “自嗨式创作”,写自己喜欢的≠用户需要的。有个摄影号天天发自己拍的风景照,觉得构图多牛,但用户其实更想看 “手机拍娃技巧”,数据自然上不去。
怎么找到精准的内容定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最擅长什么?这个领域有没有持续输出的素材?用户在这方面有没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你擅长做家常菜,那可以定位 “30 分钟快手菜教程”,针对上班族;如果你懂心理学,或许可以做 “睡前 5 分钟心理疗愈”,解决现代人的焦虑。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交叉起来,内容定位的雏形就有了。
内容定位确定后,还要保持 “一致性”。不是说永远不能变,而是核心领域不能动。可以在主线外加一点相关的延伸,比如职场号偶尔发 “通勤穿搭”(和职场场景相关),但不能突然发 “如何养多肉”。用户的注意力很宝贵,他们需要的是 “可靠的稳定供给”,而不是 “随机盲盒”。
👥 用户定位:知道 “谁在看你”
搞懂 “写给谁看”,比 “写什么” 更重要。用户定位就是画一幅精准的用户画像,年龄、职业、痛点、喜好都要摸透。
很多人做号会说 “我的用户是所有人”,这等于没说。所有人就是没人。就像奢侈品公众号不会写 “月薪 3000 如何买大牌”,母婴号不会天天聊 “丁克的快乐”。你的内容只能满足某一群人的需求,这群人就是你的核心用户。
用户定位要做 “显微镜式” 分析。比如做美妆号,不能只说 “用户是女性”,要细化到 “25-30 岁,一线城市白领,月入 8000-15000,关注平价彩妆,讨厌复杂教程”。越具体,内容就越能戳中他们。
怎么获取用户信息?刚起步时可以用 “预设 + 验证” 的方法。先假设你的用户是 “刚毕业的新媒体运营”,然后写 3-5 篇相关文章,比如 “新人做公众号必踩的 3 个坑”“月薪 5000 如何做好运营”,看后台数据:阅读量高的文章是什么主题?评论区用户在问什么问题?转发的人多是哪个年龄段?这些数据会告诉你,你的预设对不对。
有个做健身号的朋友,一开始定位 “所有人的健身指南”,数据平平。后来发现,评论区总有人问 “办公室久坐怎么瘦”,他调整定位为 “职场人的碎片化健身”,专门写 “午休 10 分钟拉伸”“椅子上练核心”,阅读量立刻翻了 3 倍。这就是用户定位精准后的效果。
🔗 内容与用户定位:不是孤立的 “两张皮”
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是拧在一起的绳子,缺了哪一股都不结实。用户定位决定内容方向,内容定位又会反过来筛选用户。
比如 “小红书” 早期的公众号,用户是 “爱美的年轻女孩”,内容就围绕 “平价彩妆测评”“穿搭技巧” 展开;当用户扩展到 “宝妈”“职场女性”,内容也跟着增加 “亲子穿搭”“职场妆容”。内容和用户像齿轮一样咬合,才能一起转动。
怎么让两者匹配? 可以做个 “需求 - 内容” 对照表。左边列用户的核心需求,比如 “职场新人” 的需求可能是 “涨工资”“避坑”“快速成长”;右边对应内容方向,比如 “3 个月从小白到主管的技巧”“领导最反感的 5 种行为”。每写一篇文章,都对照表格看看,是不是在解决用户的真需求。
有个情感号运营者犯过一个错:用户多是 “20-25 岁的大学生”,却总写 “婚姻中的婆媳矛盾”,数据一直上不去。后来调整成 “大学恋爱怎么谈”“毕业异地恋怎么办”,转发率直接提升了 40%。这就是内容和用户需求错位的典型案例。
📈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用户 “长大”
定位不是定死的,用户会成长,需求会变化,内容也要跟着迭代。
“罗辑思维” 早期内容是 “每天 60 秒语音解读历史”,用户多是 “爱学习的职场人”;后来用户开始关注 “怎么赚钱”“怎么提升效率”,内容就转向了商业思维、知识付费,甚至做起了 “得到” APP。这种调整不是背叛定位,而是跟着用户的需求进化。
怎么判断该调整定位了?看两个信号:一是用户留言频繁出现新需求,比如你的母婴号总有人问 “孩子上学后的教育问题”,说明用户从 “新手妈妈” 变成了 “学龄儿童家长”;二是同类内容数据持续下滑,比如一直写 “0-1 岁育儿”,阅读量连续 3 个月下降,可能是用户已经 “毕业” 了。
调整时要注意 “渐进式”,不能急转弯。如果原来做 “职场新人指南”,想转向 “中层管理技巧”,可以先穿插几篇 “新人如何向管理层靠拢” 的过渡文章,让用户慢慢适应,避免粉丝大量流失。
🚫 最容易被忽视的:定位要 “落地” 到细节
定位不是喊口号,要体现在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开头、甚至配图里。
标题要带着定位的影子。比如职场号的标题可以是 “新人必看:领导说‘随便做’是什么意思”,一眼就知道是给职场新人看的;母婴号可以是 “3 岁宝宝不爱吃饭?试试这 3 招”,精准定位到 “3 岁宝宝家长”。
开头要快速戳中用户。比如教育号的开头可以写 “昨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我快被逼疯了……’”,直接把目标用户拉进来。
连配图风格都要统一。美妆号用清新明亮的图片,职场号用简洁干练的设计,让用户看到图片就知道 “这是我关注的那个号”。
有个美食号做得很巧妙:定位 “上班族的快手晚餐”,每篇文章的封面都是 “下班回家 30 分钟做好的一桌菜”,标题里都带 “上班族”“快手”,用户哪怕只看封面和标题,也知道这是自己需要的内容。
🌟 定位的终极目标:让用户 “非你不可”
做好定位,最终是为了在用户心里占据一个 “唯一” 的位置 —— 提到某个需求,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就像提到 “看深度财经”,很多人会想到 “吴晓波频道”;提到 “学英语”,有人会想到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这种 “唯一性”,就是内容定位和用户定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怎么达到这种效果?记住一句话:在一个小领域做到极致,比在大领域做个平庸者强 100 倍。与其做 “全品类美食号”,不如做 “重庆小面测评”;与其做 “职场干货”,不如做 “互联网运营面试技巧”。越小的切口,越容易被记住。
总结一下,公众号成功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先搞清楚 “给谁看”(用户定位),再确定 “写什么”(内容定位),让两者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再通过细节落地和持续迭代,就能在用户心里扎下根。那些做不起来的号,要么是不知道用户是谁,要么是内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这两个基石打牢,账号起来是早晚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