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定位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白了,公众号定位就是给你的账号找个 “身份标签”。你是专门讲职场干货的?还是每天分享家常菜食谱?或者只聊明星八卦?这个标签越清晰,用户就越容易记住你。
现在打开微信,随便搜个关键词,出来的公众号能翻几十页。要是你的账号今天发美妆教程,明天转财经新闻,后天又聊育儿经验,用户刷两次就该取关了。他们关注你,是因为你能提供某类特定价值。定位模糊的账号,就像商场里什么都卖的杂货铺,看着热闹,实际没人能记住你家到底有啥特色。
真正厉害的定位,是让用户产生 “条件反射”。比如提到 “深夜发媸”,大家就想到毒舌又专业的时尚点评;说起 “丁香医生”,第一反应就是靠谱的健康科普。这种强关联,就是定位做得到位的表现。
🎯 找定位前,先搞懂这三个核心问题
你到底想吸引谁?这是定位的起点。别告诉我 “所有人都可能喜欢”,那等于没说。学生党和上班族的需求天差地别,宝妈和退休大爷关注的点也完全不同。
前阵子帮朋友看他的美食号,内容从米其林餐厅测评到街头小吃推荐,粉丝画像乱得像一锅粥。后来让他聚焦 “月薪 5 千能吃好的城市烟火气”,三个月后,粉丝活跃度直接翻了三倍。精准的人群定位,能让你的内容像箭一样射中靶心。
你能提供什么别人给不了的?现在做公众号,同质化太严重了。同样讲职场,有人靠犀利的吐槽出圈,有人用数据化工具取胜,有人专攻应届生求职。你的 “独家优势” 可能是专业背景 —— 比如医生讲健康,律师聊法律;也可能是独特视角 —— 比如用程序员思维解读情感问题。
有个职场号叫 “LinkedIn 领英”,它不跟其他账号抢 “职场技巧” 的流量,而是专注 “行业大佬的真实经历分享”,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它在同类账号里站稳了脚跟。
用户凭什么每天点开你?是能学到知识,还是能缓解焦虑?是想找乐子,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明确这个 “用户价值”,比盲目追热点重要一百倍。
“混子曰” 能火,就是因为它把复杂的历史知识变成了搞笑漫画,用户看的时候觉得轻松,看完还能记住点东西。这种 “娱乐 + 知识” 的双重价值,就是它能留住人的核心原因。
💡 好定位能帮你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省时间,这是最直接的好处。不用每天对着屏幕发呆想选题,定位清晰了,内容方向就像有了导航。做职场号的,就盯着行业动态、晋升技巧、人际沟通;做美妆号的,就研究新品测评、妆容教程、成分分析。
我认识个做教育号的姑娘,以前每天花 3 小时找选题,定了 “中小学家长陪读指南” 的位之后,选题库一下子清晰了 —— 作业辅导、亲子沟通、升学政策,围绕这几个点深挖,效率高了不止一点点。
提高用户粘性,这是运营的关键。当用户觉得 “这个号就是为我而做的”,他就会养成点开的习惯。有个宠物号叫 “小猫咪能有什么坏心思”,内容全是养猫日常和避坑指南,粉丝群里的活跃度比很多大 V 都高。因为养猫的人在这找到了归属感,觉得 “终于有个地方懂我”。
更容易被推荐,不管是微信官方的推荐机制,还是用户之间的自发分享。系统更喜欢标签清晰的账号,用户转发的时候也能精准地说 “这个号适合你,因为你最近在……”。
之前有个本地生活号,定位 “上海打工人周末低成本玩法”,因为标签明确,多次被微信的 “附近的公众号” 推荐,自然流量比同行高了 40%。
🚫 这些定位误区,新手最容易踩
贪大求全,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是 90% 新手都会犯的错。总觉得 “多覆盖点内容,关注的人就会更多”,结果恰恰相反。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做不精。
见过一个旅行号,从高端定制游写到穷游攻略,从国内景点写到国外小众路线。粉丝虽然破了十万,但打开率不到 3%。后来砍掉一半内容,专攻 “3 天 2 晚短途游”,打开率反而涨到了 8%。
跟着热点乱换方向。今天看到直播火就写直播技巧,明天听说短视频赚钱就讲剪辑教程。这种 “追风口” 的做法,只会让账号变成四不像。
有个科技号本来做得不错,专注手机测评。去年元宇宙概念火了,硬凑了十几篇相关文章,结果老粉大量流失,新粉又没留住。等热度过去,账号权重掉了一大截,花了半年才缓过来。
忽略自身优势。有人看到别人做情感号火了,自己明明是理工男,非要硬写情话套路;有人本身是会计,却跟风做美食号。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仅内容质量上不去,更新频率也难保证。
见过最可惜的一个号,主理人是三甲医院的护士,却非要模仿网红写穿搭。后来让她改做 “护士日常 + 健康科普”,用专业视角讲普通人该知道的医疗知识,三个月就做出了好几篇 10 万 +。
🔄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动态调整
刚起步时,定位可以模糊一点,这很正常。没人能一开始就找准方向,多试几次没关系。关键是要根据数据反馈及时调整。
看后台的用户画像 —— 他们集中在哪个年龄段?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哪些内容打开率高,哪些没人看?这些数据会告诉你,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有个职场号一开始定位 “全行业职场技巧”,后来发现后台数据里,互联网行业的读者占了 60%,而且关于 “加班”“晋升” 的文章打开率特别高。他们果断调整为 “互联网人职场生存指南”,粉丝增长速度直接翻倍。
定期做用户调研也很重要。发个简单的问卷,问问粉丝 “最近想看什么内容”“觉得我们哪里做得不好”。直接听用户的声音,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一条” 这个号大家都知道吧?它最早是做生活美学的,后来通过用户反馈发现,粉丝对 “匠人故事” 特别感兴趣。于是慢慢调整内容比例,现在 “匠人精神” 成了它的核心标签之一。
但调整不等于瞎改,核心定位不能动。你可以从 “职场穿搭” 扩展到 “职场形象管理”,但不能突然跑去讲美食。小范围的优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大范围的改动只会失去原有优势。
📈 定位落地的三个实操步骤
先列三个关键词。这三个词要能概括你的账号:比如 “宝妈 + 省钱 + 育儿”“大学生 + 考研 + 干货”“职场新人 + 沟通 + 成长”。这三个词就是你的内容边界,超出这个范围的选题,除非特别优质,否则坚决不碰。
我帮一个朋友做亲子号时,他们定的三个关键词是 “0-3 岁 + 科学育儿 + 爸爸参与”。有次团队想写一篇 “小学生专注力训练”,虽然内容不错,但超出了 “0-3 岁” 的范围,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坚持,才能让定位越来越清晰。
写一份 “用户画像说明书”。别只说 “我想吸引年轻人”,要具体到:年龄范围、职业特点、收入水平、兴趣爱好、痛点需求。越详细越好,最好能想象出一个具体的人,比如 “28 岁,互联网公司运营,月薪 1 万 5,想提升管理能力但没时间报班”。
每次写文章前,就想想 “这个人会关心这个问题吗?”“这么写他能看懂吗?” 长期坚持下去,你的内容自然会越来越贴近用户需求。
做一个 “选题过滤器”。把所有想到的选题都放进这个过滤器里,不符合定位的直接淘汰。过滤器的标准可以是:这个选题能帮到我的目标用户吗?这个内容是我的优势领域吗?写这个会不会偏离核心标签?
有个教育号的过滤器特别严格:“是不是中小学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有没有独家的解决方法?”“能不能用通俗的话讲清楚?” 三个问题里有一个不符合,就放弃这个选题。这种严格把关,让他们的内容质量一直很稳定。
定位这件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需要你深入了解自己和用户,简单在只要找对了方向,后面的运营会顺很多。记住,一个好的定位,不是限制你的发展,而是帮你在成千上万的公众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