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后台看到新关注的粉丝又掉了两个,这已经是这周第三次了。点开他们的头像看历史对话,发现都是上周那篇美食测评吸引来的,可这周更的职场干货明显不是他们想要的。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公众号定位出了问题。
🧭 公众号定位到底是啥?说白了就是给账号找个「身份证」
你去菜市场买菜,想找最新鲜的本地菜会直奔挂着「农家自种」牌子的摊位;想买进口水果,眼神肯定先扫那些标着「全球直采」的铺子。公众号定位就像给账号挂个牌子,让用户一眼就知道「你是谁,能给我啥好处」。
有人可能觉得「我啥都能写,覆盖的人更多不好吗?」这话听着有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见过一个公众号,周一发职场技巧,周三推旅游攻略,周五又聊育儿经验,半年下来粉丝不到两千,后台数据里「常读用户」占比只有 7%。用户打开一次觉得有用,下次点开发现内容完全不搭边,自然就会取关。
真正的定位是精准筛选用户。就像「丁香医生」,提到它大家就知道是讲健康科普的;「局部气候调查组」一出现,就联想到那些脑洞大开的信息图。用户有对应需求时,会主动想起你,这才是定位的终极目的。
定位不是一次性拍脑袋决定的标签,而是一套「用户需求 + 自身优势 + 市场空白」的组合拳。朋友做美妆号,一开始想覆盖所有肤质,写了三个月没起色。后来发现自己对敏感肌护理特别有研究,干脆聚焦这个细分领域,现在光是「敏感肌防晒指南」这一个系列就带来了五千多精准粉丝。
🎯 为啥说「定位定天下」?看看这些数据就懂了
新榜去年的公众号生存报告里有组数据:定位清晰的账号,用户留存率比定位模糊的高 42%,商业变现效率更是高出 3 倍多。这不是夸张,身边做母婴号的小林就是例子。
她刚开始写公众号时,今天发辅食教程,明天聊早教机构测评,粉丝增长很慢。后来重新梳理定位,只做「0-3 岁宝宝睡眠训练」,内容全围绕哄睡技巧、夜醒处理、睡眠环境布置展开。半年后,虽然粉丝总量不如那些大而全的母婴号,但后台咨询课程的转化率高达 15%,上个月光训练营就收入了五万多。
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值钱。现在打开微信,订阅号消息里躺着几十上百个账号,用户划屏的速度比翻书还快。如果你的账号不能在 3 秒内让用户明白「关注你有啥用」,他手指一动就划过去了。定位清晰的账号,等于给用户节省了筛选成本,自然更容易被记住。
再说说流量获取。同样是写职场内容,「LinkedIn 领英」侧重行业趋势和高端人脉,「LinkedIn 职场洞察」(假设的细分号)专注应届生求职技巧,后者在「应届生简历模板」这类关键词的搜索排名上,肯定比前者更有优势。搜索引擎和微信推荐算法,都更青睐定位精准的账号。
🚫 这些定位误区,90% 的新手都踩过
最常见的就是「贪多求全」。有个做读书号的博主,既想推经典名著解读,又想更网络小说推荐,还夹杂着读书笔记方法。粉丝群里经常有人问「你到底是做啥的?」,他自己也累,每天要研究不同类型的书籍,内容质量越来越差。
还有人把定位当成「死标签」。前两年知识付费火的时候,很多职场号都跟风转型做课程推广,结果原来的老粉丝觉得「你变了」,新粉丝又觉得「不如专门做课程的号专业」,两头不讨好。定位是框架,不是牢笼,得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
忽略用户真实需求也是个大坑。见过一个科技号,创始人是技术出身,总喜欢写各种参数解析、代码逻辑,觉得「这才是硬核内容」。可后台数据显示,用户最爱的是「XX 手机值不值得买」「新手怎么选笔记本电脑」这类实用指南。定位不是自嗨,得盯着用户的真实痛点走。
还有些人把「差异化」理解成「标新立异」。有个美食号想做差异化,专门写各种黑暗料理教程,什么榴莲配臭豆腐、西瓜炒肉,确实独特,但粉丝涨得慢,广告商也不敢合作 —— 谁愿意让自己的产品和「黑暗料理」挂钩呢?差异化得建立在用户价值上,不然就是自断前路。
🔍 定位的 3 个核心维度,少一个都立不住
先搞清楚「写给谁看」。这不是说「年轻人」「宝妈」这种模糊的群体,而是要精准到「25-30 岁一线城市女白领,月收入 8k-15k,喜欢周末探店,对平价美妆感兴趣」。越具体越好,最好能画个用户画像:她平时刷什么 APP?有什么烦恼?晚上睡前会想什么?
朋友做穿搭号,一开始定位「年轻女性穿搭」,数据平平。后来把用户锁定在「158cm 以下小个子女生」,内容全是显高技巧、比例优化,甚至会标注「适合 155cm 穿的阔腿裤长度」。很快就有粉丝留言说「终于找到懂我的号了」,这类精准用户的活跃度比泛粉高太多。
再想明白「提供什么价值」。是能帮用户省钱,还是能节省时间?是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能提供情绪价值?「笔记侠」的价值是把长篇演讲浓缩成干货笔记,帮职场人高效获取信息;「ONE 文艺生活」提供的是碎片化的温暖文字,给年轻人情绪慰藉。
最后找到「和别人不一样的点」。同是做职场号,「LinkedIn」偏行业洞察,「咪蒙」(曾经)走毒舌鸡汤路线,「粥左罗」侧重个人成长方法论。如果你的内容和已经火起来的账号差不多,用户凭什么关注你?得找到那个「别人没做,或者没做好,而你能做到极致」的领域。
🛠️ 定位落地的 5 个实操步骤,照做就能少走弯路
先列 30 个你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不用怕范围广,哪怕是「会织毛衣」「能分清 30 种咖啡」都可以写进去。然后逐个划掉,直到剩下 3 个。这 3 个必须同时满足:你有持续输出的热情,能找到足够多的内容素材,而且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接着去研究竞争对手。搜 10 个和你目标领域相关的公众号,把他们的爆款文章标题、内容结构、更新频率都列出来。看看他们没覆盖到的点是什么?比如做健身号的,发现大多讲器械训练,很少有人系统讲办公室微运动,这就是你的机会。
做一份用户调研问卷。不用太复杂,5 个问题就行: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文章?希望我提供哪些内容?你关注的同类账号有哪些?对我有什么建议?把问卷发到朋友圈、社群,收集至少 50 份有效反馈,这些数据比你自己瞎猜靠谱 10 倍。
根据前面的结果,写 3 篇不同风格的试写文章。比如想做美食号,可以分别写「3 步做好红烧肉」「米其林大厨的调味秘诀」「月薪 3 千也能吃好的省钱菜谱」,发出去后看哪篇的阅读完成率、点赞在看数最高,数据会告诉你用户更吃哪套。
最后把定位浓缩成一句话。比如「帮 158cm 以下女生穿出 165cm 既视感的穿搭号」「教新手妈妈搞定 0-1 岁宝宝辅食的育儿号」。这句话要能贴在墙上,每次写稿前都看一眼,偏离了就及时拉回来。
🔄 定位不是定死的,要学会「小步调整」
有个做科技测评的朋友,一开始只写手机评测,后来发现粉丝对「旧手机回收技巧」的讨论特别热烈,就增加了这类内容,粉丝活跃度反而更高了。定位就像船的航向,大方向不能变,但遇到洋流可以微调。
每隔 3 个月做一次数据复盘。看看哪些内容阅读量高、转发多,哪些没人看。如果某个细分主题的表现持续好于其他,说明可以适当倾斜资源。但记住,调整不能太频繁,否则用户会觉得你「朝三暮四」。
警惕为了追热点而偏离定位。中秋前很多号都写月饼测评,有个专注职场效率的号也跟风写,结果那篇阅读量是高了,但粉丝掉了十几个。用户关注你是因为你的专业领域,强行蹭不相关的热点,只会让他们觉得「你不务正业」。
定位清晰的公众号,就像在用户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每篇符合定位的文章都是在浇水施肥,时间长了自然能长成参天大树。那些今天长叶子明天开花的,反而结不出果实。
想清楚自己要服务谁,能提供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地深耕。别担心起步慢,定位对了,每一步都算数。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