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做减法:用 “资源 - 需求” 交叉验证筛出核心赛道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定位模糊的账号都死在 “什么都想做”。上周帮一个美妆号做诊断,后台数据显示内容涵盖护肤、彩妆、穿搭甚至情感,粉丝画像从 18 岁到 45 岁都有,结果就是打开率长期低于 3%。这种情况下,与其盲目追热点,不如先停下来做资源盘点。
拿一张纸,左边列 “我能稳定输出的内容”,右边列 “目标用户高频痛点”。注意,这里的 “能” 要排除 “偶尔能写” 的情况,必须是每周能产出 3 篇以上的领域。比如你擅长用平价产品做妆容教程,就比 “什么护肤品都懂” 更具体。右边的痛点要细化到场景,“职场女性化妆没时间” 就比 “女生想变美” 更有针对性。
交叉部分就是你的潜在赛道。有个母婴号主之前什么都写,后来发现自己最擅长拆解进口奶粉成分,而用户最关心 “如何避开奶粉坑”,聚焦后 3 个月内精准粉丝增长了 2 万。别担心范围太窄,垂直领域的穿透力远胜过宽泛的覆盖面。
🔍 竞品基因拆解:在 “相似性” 里找 “违和感”
很多人做定位时只会看竞品写什么,却忽略了对方的 “基因缺陷”。用 “竞品基因拆解法” 试试:打开 3 个你觉得定位清晰的同行账号,从 “内容基因”“用户互动模式”“商业闭环” 三个维度做表格。
内容基因看的是对方的核心优势,比如有的职场号靠创始人 IP 驱动,有的靠数据报告取胜。用户互动模式要观察评论区高频问题,比如科技类账号如果经常有人问 “怎么入门”,说明入门级内容有缺口。商业闭环则看对方变现方式和内容的匹配度,比如一个教理财的号总推保险产品,就会让用户觉得违和。
去年有个职场号就是靠这种方法找到差异点。他发现头部账号都在讲 “晋升技巧”,但评论区全是 “35 岁被裁员怎么办” 的留言,于是聚焦 “中年职场危机应对”,半年内冲到 10 万粉。竞品的评论区永远藏着最真实的市场空白,就看你会不会挖。
🎯 人群颗粒度测试:从 “泛用户” 到 “标签化人群”
定位不清晰的核心是对用户的认知太模糊。别再说你的用户是 “年轻女性”,试着给她贴 10 个标签:28 岁 + 互联网公司行政、租房住、周末喜欢逛市集、每月花 500 元在香薰上…… 标签越具体,内容方向越清晰。
有个美食号主做了半年没起色,后来发现自己的粉丝里 30% 是 “独居上班族”,于是专门做 “15 分钟快手晚餐”,每期开头都加一句 “下班回家不想外卖?试试这个”,转发率立刻提升 40%。你可以用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画像” 工具,结合评论区高频词汇,提炼 3 个核心标签。
标签化的关键是找到 “小众但有共性” 的需求。比如 “职场妈妈” 太多,但 “职场妈妈 + 二胎 + 一线城市” 的组合,就能筛出更精准的人群。先从 100 个活跃粉丝入手,私聊问他们 “关注这个号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答案会比你空想靠谱 10 倍。
✨ 反常识记忆点:用 “非赛道属性” 制造辨识度
为什么有的账号内容不错却记不住?因为缺了一个 “反常识记忆点”。不是说做美食号就只能拍做菜,有个烘焙号每期结尾都加一段 “烘焙时听的轻音乐推荐”,反而成了粉丝期待的固定环节。
这个记忆点可以是内容形式上的,比如科技号用漫画解读芯片技术;也可以是价值观层面的,比如教育号坚持 “不鸡娃也能上名校” 的理念。关键是和你的主赛道形成 “弱关联”,既不偏离定位,又能和竞品区隔开。
测试这个记忆点是否有效很简单:让一个新粉丝看 3 篇你的文章,问他 “这个号和其他号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如果答案模糊,就得重新设计。好的记忆点就像品牌 logo,提到它就能想到你。
📈 动态定位公式:用 “数据反馈 - 用户访谈” 校准方向
别指望一次定位就能定终身,尤其是新号。建立一个 “3 个月校准机制”:每月统计 “高打开率文章” 的共性,每季度做 10 次用户访谈。
有个旅行号一开始做 “全球攻略”,但数据显示国内小众目的地的文章打开率是其他内容的 2 倍。访谈后发现粉丝大多是 “周末想短途游的上班族”,于是调整为 “城市周边 24 小时逃离计划”,一年后成为区域头部账号。
定位不是刻在石头上的目标,而是流动的方向。每次调整不需要大动干戈,可能只是把标题里的 “年轻人” 改成 “95 后打工人”,就能让用户感觉 “这就是写给我的”。记住,用户的真实行为永远比你的主观判断更可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