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挖透兴趣:别让 “伪热爱” 消耗你的热情
很多人做公众号死在半路,不是能力不够,是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你以为自己喜欢美食,可能只是喜欢吃;你觉得自己热爱旅行,或许只是想逃避工作。这种 “伪兴趣” 撑不起长期输出,更别说变现了。
怎么找到真正能驱动你的核心兴趣?试试 “时间投入法”。回忆过去半年,哪些事是你哪怕没报酬也愿意花 3 小时以上去做的?有人说刷短视频,那不算 —— 你是被动接收,还是主动研究剪辑技巧、写脚本?真正的兴趣一定包含 “创造性投入”。
再用 “排除法” 缩小范围。把你想到的兴趣列出来,逐个问自己:如果连续写 30 篇相关内容,会不会觉得烦躁?如果读者寥寥无几,还能坚持半年吗?能扛住这两个问题的,才是值得深耕的兴趣。
还要注意兴趣的 “颗粒度”。别一开始就说 “我想写生活”,太宽泛了。生活包含穿搭、家居、美食、情感…… 试着聚焦到 “租房党小空间改造”“月薪 5 千的平价穿搭” 这种具体场景,精准度越高,越容易被记住。
🔍 再盘清专长:你的 “隐性能力” 可能才是破局点
别把专长等同于 “专业证书”。有人说自己没专长,其实不对。你可能不会设计,但特别会挑衣服,能一眼看出版型是否适合梨形身材 —— 这是 “穿搭审美专长”;你可能不是厨师,但擅长把普通食材做得好吃,还能拍出让人有食欲的照片 —— 这是 “家常菜 + 摄影” 的复合专长。
先做个 “能力清单”。分两类:硬技能(比如 PS、编程、外语)和软技能(比如共情力强、擅长拆解复杂问题)。举个例子,宝妈群体里,“能把育儿知识讲得像聊天一样易懂” 就是很值钱的软技能,比单纯的 “懂育儿” 更有竞争力。
还要看看你的专长有没有 “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专长是 “写职场干货”,但和别人比没区别,就很难突围。但如果是 “结合 5 年 HR 经验,拆解面试中的潜台词”,这种带有个人经历的专长,复制难度就高多了。
另外,专长可以 “组合升级”。比如你喜欢健身(兴趣),又擅长做 Excel 表格(专长),可以结合成 “用 Excel 制定个性化健身计划”,这种跨界定位往往能避开红海竞争。
📊 最后盯准市场:避开 “自嗨型定位” 的死亡陷阱
很多人定位失败,是因为只看自己喜欢什么,不看用户需要什么。你写 “小众独立乐队赏析”,自己很投入,但如果全网搜索量常年低于 1000,那基本就是自嗨。
怎么判断市场有没有需求?用工具查关键词。微信搜一搜的 “热词分析”、5118、百度指数,输入你想做的领域关键词,看看搜索量和增长趋势。比如 “减脂餐” 和 “减脂餐食谱”,后者搜索量更高,说明用户更想要具体方案,定位时就要往 “实用教程” 倾斜。
还要分析同类账号的 “饱和程度”。搜关键词看公众号排名,前 20 名如果都是百万粉丝大号,内容同质化严重,新手就别硬碰硬。但如果前 20 名里,一半是内容粗糙的小号,说明还有机会 —— 你只要比他们做得更精致、更垂直就行。
别忘了看 “用户付费意愿”。有些领域看似热闹,其实变现很难。比如 “免费电影资源分享”,用户多但几乎没商业价值。而 “考研英语真题解析”,虽然受众窄,但用户愿意买课程、买资料,商业化路径更清晰。定位时要想清楚,你的内容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否值得他们花钱。
✖️ 交叉验证:用 “三维匹配表” 锁定精准定位
把兴趣、专长、市场列成一张表,每一项打分(1-10 分),找分数最高的交叉点。比如:
兴趣:美食(8 分)、旅行(6 分)、读书(5 分)
专长:家常菜制作(9 分)、拍照(7 分)、文案(6 分)
市场:家常菜教程(搜索量高,竞争中等,8 分)、旅行攻略(搜索量高,竞争激烈,5 分)
显然 “家常菜制作教程” 就是最优解 —— 兴趣和专长都在线,市场需求也稳定。
如果找不到满分交叉点,就做 “优先级取舍”。新手建议先保市场和专长,再兼顾兴趣。比如你擅长英语(专长),职场英语市场需求大(市场),但你对职场话题兴趣一般(6 分),这时候可以做,因为兴趣可以慢慢培养,而没市场的定位连起步机会都没有。
还要用 “一句话定位” 测试。把你的定位浓缩成一句话,比如 “帮上班族做 15 分钟快手减脂餐”,念给 3 个目标用户听,如果他们能马上明白 “你能给我什么”,说明定位清晰。如果他们一脸迷茫,就得重新调整。
小范围测试也很重要。确定 2-3 个候选定位,各写 3 篇文章发朋友圈或小群,看哪类内容互动率高(点赞、评论、收藏)。数据不会骗人,用户的反馈比自己空想靠谱多了。
🔄 动态调整:别让初期定位捆死长期发展
定位不是刻在石头上的。很多成功的公众号,初期定位和现在完全不同。比如 “一条” 最早做生活资讯,后来转型高端电商,这是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调整的结果。
初期可以 “小步试错”。别一上来就定死 “我要做职场女性穿搭”,可以先写 “职场穿搭”,再根据数据看用户更喜欢 “通勤装” 还是 “面试装”,慢慢聚焦。数据看什么?打开率(标题和封面是否吸引人)、完读率(内容是否符合预期)、转发率(是否有分享价值)。
如果发现定位有误,及时止损。比如你做 “孕期知识”,写了 2 个月,打开率始终低于 3%,可能是市场太饱和,或者你的内容没亮点。这时候可以微调,比如改成 “高龄产妇孕期指南”,瞄准更细分的人群。
但调整不是瞎改。每次调整只变一个变量,比如从 “健身教程” 改成 “女性健身教程”,而不是同时改成 “男性职场健身教程”,否则你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长期来看,定位会自然进化。随着你认知提升和用户成长,内容会越来越深。比如从 “新手化妆步骤” 到 “不同肤质的化妆技巧” 再到 “职场妆容的高级感打造”,定位在升级,但核心始终围绕 “化妆”,不会偏离太远。
最后想说,公众号定位没有 “完美答案”,只有 “适合自己” 的选择。兴趣让你能坚持,专长让你有底气,市场让你能存活。三者结合,哪怕起步慢一点,也比盲目跟风强。记住,那些能走得远的账号,都不是一开始就找到完美定位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慢慢靠近用户真正需要的那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