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朋友几乎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一开始定的方向越写越别扭,看着别人的号做得风生水起,自己却卡在原地动弹不得。这时候心里难免会冒出来一个念头:要不,改改定位?
其实这太正常了。我见过不少大号都是改出来的,有的从职场号改成了育儿号,有的从美食号改成了本地生活号。但有句话必须说在前面:改定位从来不是换个头像改个简介那么简单。你得明白,每一次定位调整都是一次 “筛选”—— 留下能接受新内容的人,送走那些只为旧内容而来的粉丝。
🔍 为什么非要改定位?这 3 个理由最常见
想改定位的人,心里多半都装着这几个原因。先看看你是不是也中了招。
数据实在太难看,逼到墙角了。后台数据不会骗人,打开率连续半年低于 3%,留言区永远只有那几个老粉在互动,更别说什么转发和在看了。有个做职场干货的朋友跟我说,他写了一年简历优化,后来发现不管怎么换角度,阅读量始终在 500 徘徊。这种时候不改,难道等着号彻底死掉?
当初的定位本身就有问题。很多人开号的时候脑子一热就定了方向,根本没考虑自己能不能持续输出。比如有人跟风做科技评测,结果发现自己连新手机参数都看不懂;有人想做情感号,写了几篇发现自己根本不懂怎么抓读者情绪。这种 “先天不足” 的定位,早改早解脱。
市场风向变了,不得不跟着调整。前两年知识付费火的时候,一堆公众号转型做课程推广。这两年本地生活复苏,又有不少号开始聚焦同城美食和活动。去年我认识的一个旅游号,因为出国游一直没恢复,果断改成了国内小众旅行地推荐,现在的粉丝量比原来还翻了一倍。
但这里有个误区要提醒你:千万别因为一时的数据波动就轻易改定位。比如某个月阅读量突然下降,或者某篇文章反响不好,这很可能是内容本身的问题,不是定位出了错。判断要不要改,至少得观察 3 个月以上,看看是不是持续没有增长潜力。
📝 改定位前必须做的 3 件事,少一件都可能翻车
决定要改定位了?别急着动手,先把这几件事做好,能帮你减少至少一半的风险。
先给老粉丝画个像,看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打开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分析,看看粉丝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再翻一下过去半年的文章数据,找出那些阅读量、在看和转发都高的内容,总结一下这些文章有什么共同点。有个做美妆号的朋友,原本主打平价彩妆,后来发现高阅读的文章都是关于敏感肌护理的,于是她把定位改成了 “敏感肌专属美妆指南”,既保留了老粉丝的兴趣点,又缩小了范围,效果出奇的好。
小范围测试新内容,看市场反馈。可以先在现有内容里穿插一些新方向的文章,比如原来做职场号的,偶尔发几篇副业赚钱的内容,看看数据怎么样。也可以建个粉丝群,直接问问大家的意见。有个情感号主告诉我,她想改成亲子情感号,就在群里发了 3 篇相关文章,发现有 60% 的人表示愿意看,这才下定决心转型。记住,测试期至少要持续 2-4 周,样本量太小的话,结果可能不准。
准备好至少 20 篇新定位的内容储备。这一步太重要了,很多人改了定位之后才发现,新方向的内容根本写不出来,或者写得很生硬,结果粉丝掉得更厉害。我建议你在正式宣布转型前,先写出 20 篇符合新定位的文章,并且保证这些文章的质量比原来的平均水平高 30%。这样既能保证更新频率,又能让新老粉丝看到你的诚意和实力。
⚠️ 改定位时最容易踩的 4 个坑,很多人都栽过
就算做足了准备,改定位的过程中还是可能出岔子。这些坑你得提前知道,尽量避开。
突然断崖式切换内容,粉丝根本接受不了。最典型的就是今天还在发职场干货,明天突然就开始推美食教程,连个过渡都没有。粉丝打开公众号,还以为自己关注错了号,不取消关注才怪。正确的做法是慢慢过渡,比如第一周保留 80% 的老内容,加入 20% 的新内容;第二周调整成 60% 老内容,40% 新内容,逐渐增加新内容的比例,给粉丝一个适应的过程。
新定位和老定位完全不沾边,等于从零开始。有个做历史号的朋友,突然心血来潮改成了游戏测评,结果粉丝掉了 90%。为什么?因为喜欢看历史的人和喜欢玩游戏的人,重叠度太低了。除非你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重新起号,否则最好选择和老定位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方向。比如科技号可以改成数码产品测评,职场号可以改成副业赚钱指南,这样至少能留住一部分老粉丝。
改定位后内容质量下降,撑不起新方向。这是最可惜的一种情况。本来老粉丝还有点期待,结果新内容写得乱七八糟,专业性还不如原来。有个财经号想转型做理财科普,结果发的文章里全是错误的理财知识,被粉丝在留言区骂到删文,最后不仅新粉丝没吸引来,老粉丝也走了大半。所以在改定位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在新方向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内容创作能力,别打没准备的仗。
忽略了老粉丝的感受,没有提前沟通。我见过最傻的操作是,直接换了头像和简介,发了一篇全新的内容,连个说明都没有。粉丝一脸懵,只能用脚投票。正确的做法是,改定位前 3 天发一篇 “预告文”,跟老粉丝坦白为什么要改,新的定位会带来什么内容,并且真诚地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就算有人要走,至少能留下一个好印象。
💡 如何把粉丝流失降到最低?这几个技巧亲测有效
改定位后粉丝肯定会减少,这是正常现象。但通过一些方法,能让流失率降低不少。我总结了几个亲测有效的技巧,你可以试试看。
给老粉丝一个 “缓冲期”,逐步过渡。比如你原来做职场号,想改成副业号,可以先在每周的内容里加入 1-2 篇副业相关的文章,同时减少职场干货的比例。观察哪些老粉丝会打开新内容,哪些只看老内容。过一段时间后,再正式宣布转型。有个教育号用这种方法,转型时粉丝只流失了 15%,远低于预期的 30%。
在新内容里保留一些老粉丝熟悉的元素。比如原来的公众号有固定的开头语或者结尾互动,转型后可以继续保留。或者在新内容里偶尔提到过去的一些经典文章,让老粉丝觉得 “虽然内容变了,但还是原来的味道”。我关注的一个美食号,从家常菜改成了烘焙教程,但是一直保留着 “每周互动话题” 这个栏目,老粉丝的留存率特别高。
针对留下来的老粉丝,给点 “特殊福利”。可以搞一个 “老粉专属活动”,比如送一些和新定位相关的小礼物,或者邀请他们参与内容创作。有个母婴号转型做亲子游推荐时,给关注超过 1 年的老粉丝送了亲子游攻略手册,不仅留住了人,还带来了不少转发。
及时回复老粉丝的留言和疑问。转型后肯定会有老粉丝在后台或留言区提问,比如 “为什么内容变了?”“以后还会发原来的文章吗?”。一定要认真回复每一条留言,让他们感受到你的诚意。就算有人决定离开,也能减少负面情绪的传播。
📊 成功转型的 3 个案例,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光说理论太空泛,给你看几个真实的转型案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职场充电宝” 到 “副业赚钱指南” 的转型。这个号原来主要发职场技能干货,后来发现粉丝对副业更感兴趣。他们先用 2 个月时间测试副业内容,发现阅读量比职场文高 30%。然后写了一篇长文跟粉丝解释转型原因,并且承诺会保留一部分优质的职场内容。转型后 3 个月,粉丝虽然减少了 20%,但阅读量和转发率都提高了,广告报价也涨了 50%。
“城市漫游计划” 从全国旅游改成本地生活。这个号原本推荐全国各地的小众旅行地,疫情期间没办法出远门,他们果断转型做本地城市探索。他们先调研了粉丝最集中的 5 个城市,然后针对这些城市做了详细的探店攻略。转型时粉丝流失了 25%,但新增粉丝的速度很快,6 个月后总粉丝量就超过了原来。
“情感夜读” 到 “女性成长日记” 的转型。这个号原来主打情感鸡汤,后来发现粉丝更关注自我成长。他们没有一下子换掉所有内容,而是慢慢增加女性成长、自我提升的文章比例。同时保留了原来的 “读者故事” 栏目,只是故事的主题从情感问题变成了成长经历。转型后粉丝流失不到 10%,新粉丝的活跃度反而更高。
这几个案例有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盲目转型,而是基于数据和粉丝反馈做出的决定,并且都给了粉丝足够的缓冲时间。如果你也想转型,不妨参考他们的做法。
📈 改定位后的数据复盘要点,决定下一步怎么走
转型后不是万事大吉了,还得密切关注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这几个复盘要点你一定要记牢。
关注粉丝流失速度和新粉丝增长速度。如果流失速度快于增长速度,说明新定位可能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反之,如果增长速度超过流失速度,说明转型是成功的。一般来说,转型后 3 个月左右,数据会趋于稳定,这时候再做判断更准确。
分析新内容的互动数据,看是否符合预期。重点看新内容的阅读量、在看数、转发率和留言质量。如果这些数据持续低于原来的水平,可能是新内容的质量有问题,或者定位还是不准确。有个健康号转型后,发现新内容的转发率特别低,后来才发现是内容太专业,普通读者看不懂,调整了语言风格后才好转。
观察粉丝画像的变化,看是否符合目标人群。转型后,新关注的粉丝应该和你的新定位更匹配。比如你转型做本地生活号,新粉丝应该以本地用户为主。如果发现新粉丝的画像和预期不符,可能是内容方向或者推广渠道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
总结:公众号定位当然可以改,但一定要想清楚为什么改,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用对方法。记住,转型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就算一开始会有阵痛,只要方向正确,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效果。最重要的是,别害怕改变 —— 一成不变,有时候才是最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