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最头疼的不是排版不是引流,是对着空白的编辑器发呆 —— 想破头都想不出新话题。粉丝催更后台追,自己急得抓头发,这种经历估计每个运营都有过。其实不用慌,今天教你个老办法新用法,把管理学里的 “5W1H 分析法” 套到选题上,亲测能挖出至少 20 个可写的方向。
🔍 Who:从 “人” 的角度拆选题
先想清楚你的读者是谁,但别只停留在 “年轻人”“宝妈” 这种标签上。试着把人群拆成更小的颗粒度,比如 “刚毕业 3 年的程序员” 和 “工作 10 年的技术总监”,哪怕都关注科技号,关心的话题天差地别。
拿职场号举例,同样写 “跳槽”,实习生关心 “试用期没满能不能跳”,中层管理者纠结 “裸辞后社保断缴怎么办”,高管更在意 “新公司股权协议里的坑”。把读者按年龄、职业、收入、甚至生活状态拆解开,每个细分人群的痛点都是一个新话题。
还要关注 “相关人”。写教育话题,除了学生和家长,培训机构老师的视角算不算新鲜?写美食测评,餐厅服务员私下推荐的隐藏菜单,是不是比常规点评更有料?有时候跳出直接受众,从关联人群找角度,反而能写出差异化。
别忘了 “反对者” 的声音。一篇 “月薪 5 千要不要买大牌包” 的文章,支持者说 “提升自信”,反对者讲 “过度消费陷阱”,两边的观点都能单独成文。甚至可以故意写一篇和你往期立场相反的内容,引发讨论本身就是话题。
📌 What:把核心事件拆成 “碎片”
遇到一个热点事件,别只想着写一篇通稿。试着把事件拆成更小的组成部分,每个碎片都能延伸出话题。比如某明星塌房,除了写事件本身,还能拆出 “粉丝应援资金去哪了”“明星工作室如何危机公关”“品牌方解约损失谁来担”,每个点都能写得很深入。
日常选题也能这么拆。写 “早餐吃什么” 太宽泛,但拆成 “5 分钟搞定的懒人早餐”“月薪 3 千能吃得起的健康早餐”“南方人 vs 北方人的早餐差异”,瞬间就具体了。核心就是把一个大主题,按 “形式”“价格”“地域”“人群” 等维度切开,每个切面都是一个新话题。
还要注意 “反常识” 的 What。大家都写 “坚持运动的好处”,你可以写 “过度运动对关节的伤害”;都在夸 “极简主义”,你不妨聊聊 “刻意极简反而更累”。这种和大众认知相反的角度,自带讨论度,而且容易让读者觉得 “这个号敢说真话”。
⏰ When:时间里藏着选题密码
别只盯着节假日和热点日期。日常的时间节点里藏着很多选题,比如 “周一早上为什么总堵车”“月末为什么花钱特别猛”“换季时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这些和时间相关的现象,读者看了会觉得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试试 “时间对比”。写护肤可以对比 “20 岁 vs30 岁的护肤重点”,写职场可以聊 “刚入职 vs 工作 5 年的开会技巧”。人都有成长焦虑,这种跨越时间的对比文,既能提供实用信息,又能戳中读者的情绪点。
还有 “时间之外的时间”。比如 “凌晨 3 点的外卖小哥在忙什么”“深夜便利店的顾客都在买什么”,这些非常规时间发生的事,自带故事感,容易写出有温度的内容。读者看惯了白天的喧嚣,对夜晚的秘密总是好奇的。
📍 Where:换个场景就有新角度
同一个话题,换个场景写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写 “减肥”,健身房场景可以写 “私教不会告诉你的器械用法”,办公室场景能聊 “久坐族的偷偷瘦技巧”,家里场景可以分享 “客厅就能做的减脂运动”。场景不同,读者的代入感和需求点也不同。
关注 “场景冲突”。“在星巴克办公的人真的在工作吗”“图书馆里情侣为什么总被吐槽”,这些特定场景里的矛盾点,本身就很有讨论价值。读者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经历,忍不住在评论区分享看法。
试试 “场景延伸”。写 “职场沟通”,别只停留在办公室,可以延伸到 “酒局上怎么拒绝喝酒又不得罪人”“微信上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正确姿势”“跨部门视频会议要注意什么”。把话题放到不同的沟通场景里,内容会更立体。
❓ Why:挖深一层就是好选题
很多现象大家习以为常,但很少有人追问为什么。比如 “为什么女生买衣服总觉得少一件”“为什么周一上班总觉得累”“为什么大家刷短视频停不下来”,这些 “为什么” 的背后,藏着心理学经济学的知识,写出来既涨知识又有共鸣。
别满足于表面原因。比如 “年轻人不爱吃月饼了”,表面看是口味问题,挖深一点可能是 “节日仪式感的淡化”,再深一点是 “Z 世代对传统习俗的重新定义”。每多问一个 “为什么”,就能得到一个更有深度的选题,也更容易写出差异化。
可以写 “反常识的原因”。大家都觉得 “加班是因为工作多”,你可以写 “低效加班其实是在感动自己”;都认为 “穷才会省钱”,你不妨聊聊 “越有钱的人越爱薅羊毛”。这种颠覆认知的解读,只要论据扎实,很容易成爆款。
🛠️ How: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读者看公众号不光是看个乐子,更想学到能直接用的方法。所以 “怎么做” 类的选题永远有市场,但要注意别写得太泛。“怎么存钱” 不如 “月薪 8 千如何每个月存 3 千”,“怎么护肤” 不如 “油痘肌晨间护肤 3 步走”,越具体越容易被收藏。
可以拆解 “别人的做法”。比如 “那些年入百万的博主都在怎么选题”“学霸的笔记到底和普通人差在哪”,把优秀案例拆解开,提炼出可复制的方法,读者会觉得 “原来我也能做到”。这种拆解类的内容,自带干货属性。
试试 “避坑指南”。“新手做公众号最容易踩的 5 个坑”“买保险时业务员不会说的 3 个猫腻”,比起教别人怎么做,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有时候更有价值。尤其是那些读者没意识到的陷阱,写出来会让人觉得 “幸好看到了”。
用 5W1H 拆选题的时候,记得拿张纸画个表格,左边列 6 个维度,右边对应着填你能想到的所有角度。刚开始可能觉得生硬,练上两三次就会顺很多。其实选题从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用方法一点点挖出来的。
最后想说,没话题的时候别逼自己硬写,不如停下来用这个框架梳理梳理。有时候不是你没东西可写,是你没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下次再卡文,试试这招,说不定编辑器很快就填满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