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不是等出来的,是「主动捕猎」来的做自媒体最怕的就是打开编辑器盯着空白屏幕发呆。其实素材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藏在你每天接触的各种场景里,就看你有没有「猎人思维」。
刷朋友圈别只看热闹,你朋友圈里妈妈们讨论的学区房焦虑、年轻人吐槽的职场奇葩规定、长辈转发的养生谣言,这些都是现成的素材库。我见过一个情感号主,专门收集朋友群里的吵架记录,把里面的观点提炼出来,改写成「成年人的社交潜规则」系列,单篇阅读量稳定在 10 万 +。
微博热搜不能只看前 50 名,点进「热搜榜」旁边的「要闻」「社会」分类,里面藏着很多还没发酵的小众话题。比如前段时间「00 后开始囤养老用品」这个话题,最早是在社会板块的小热搜里,有个职场号主提前三天写了《当 00 后开始攒养老金,90 后在焦虑什么》,等话题爆了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被转载了 200 多次。
行业报告里藏着硬素材。艾瑞咨询、36 氪研究院这些平台会定期发布免费报告,里面的用户画像、消费数据、趋势预测都是现成的写作论据。有个财经号主每次写文章都引用最新报告里的数据,比如「2024 年下沉市场宠物消费增速超一线城市 37%」,这种具体数字比空泛的「宠物经济火了」有说服力得多。
生活场景更是素材金矿。坐地铁时听旁边人打电话抱怨「快递柜超时收费」,这可以写成《快递柜凭什么成了吞钱柜?》;去超市看到临期食品折扣区排起长队,就能延伸出《年轻人开始买临期食品,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记住,好素材永远藏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细节里。
🎯
选题不是碰运气,是「精准计算」出来的很多人做选题全靠感觉,今天看到什么火就写什么,结果账号内容杂乱无章,粉丝根本记不住你。真正的选题高手,都有一套自己的「选题公式」。
先建一个「选题三级库」。一级库放核心领域,比如你做职场号,核心领域就是「晋升技巧」「人际沟通」「薪资谈判」;二级库放子话题,像「晋升技巧」下面可以细分出「如何向领导提涨薪」「跨部门协作避坑指南」;三级库放具体案例,比如从新闻里看到的「某大厂员工用这三招成功涨薪 30%」。每次写文章前从三级库里挑案例,再对应到二级话题和一级领域,内容就不会跑偏。
用「痛点挖掘公式」找选题:用户身份 + 具体场景 + 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职场新人(身份)+ 第一次带团队(场景)+ 不知道怎么分配任务(需求)」,这就是个好选题。我关注的一个职场博主,用这个公式每周产出 5 个选题,半年内粉丝从 3 万涨到 20 万。
学会「热点嫁接」。不是所有热点都要追,而是看热点能不能和你的领域结合。比如「ChatGPT 爆火」时,科技号可以写技术解析,职场号可以写「ChatGPT 会取代哪些工作」,教育号可以写「如何用 ChatGPT 辅助学习」。关键是找到热点和你账号定位的「交叉点」,硬蹭只会让粉丝觉得违和。
定期做「选题复盘」。每周花 2 小时统计下哪些选题阅读量高、互动多,分析背后的原因。是戳中了某个群体的痛点?还是用了特别的切入角度?把这些规律记下来,下次选题时就能有意识地往这些方向靠。有个美妆博主发现,她写「学生党平价彩妆」的阅读量总是比「大牌测评」高 30%,后来就调整了选题比例,粉丝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
碎片化灵感,要像「拼图」一样拼起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觉得「这个肯定能火」,结果忙了一会儿就忘了,等想起来时只剩模糊的印象?灵感这东西,不及时抓住就像沙子一样越漏越多。
养成「即时记录」的习惯。别信自己的记忆力,手机里常备一个笔记软件,想到什么就立刻记下来。不用写得很完整,几个关键词、一句话都行。我有个朋友做美食号,他手机备忘录里存了 200 多个灵感,比如「下雨天适合吃的 3 种暖锅」「便利店饭团的隐藏吃法」,都是他在吃饭、逛街时随手记的,现在已经写成了 100 多篇文章。
给灵感「贴标签」分类。记录的时候就加上标签,比如「职场 / 涨薪」「情感 / 异地恋」「生活 / 收纳技巧」,方便后面查找。还可以加个「优先级」标签,标上「紧急」「可储备」「待完善」,这样整理的时候就知道先写哪些。有个旅行博主用这种方法,把一年积累的 500 多个灵感分成了「国内小众目的地」「出国游避坑」「亲子旅行攻略」等 8 个类别,现在每个月的选题都提前规划得清清楚楚。
用「灵感关联法」拓展思路。看到一个灵感,别只停留在表面,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点还能延伸出哪些相关话题?和我之前记的哪个灵感能结合起来?比如你想到「上班族午餐吃什么」,可以延伸出「10 分钟搞定的健康午餐」「外卖点单省钱技巧」「带饭族的保温饭盒推荐」,甚至可以和「职场人如何保持身材」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小系列。
建立「灵感碰撞群」。找几个同领域的朋友建个群,定期把自己的零散灵感发进去,互相提建议。有时候你的一个小想法,经过别人一点拨就会变得特别精彩。我加入的一个母婴号主群里,有人提了个「宝宝不肯吃饭怎么办」的灵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拓展出「不同月龄宝宝的进食习惯」「如何培养自主进食」「宝宝餐具怎么选」等一系列选题,其中三篇成了爆款。
🔄
内容系统化,靠的是「金字塔模型」零散的内容就像一盘散沙,读者看了就忘;系统化的内容才像一座房子,能让读者记住你的框架和价值。想要从「写一篇是一篇」变成「写一系列成体系」,就得学会搭建自己的内容金字塔。
先确定「核心主题」。你想在哪个领域建立自己的专业度?比如做理财号,核心主题可以是「普通人的理财入门指南」;做教育号,核心主题可以是「中小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核心主题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所有内容都要围绕它展开。
从核心主题延伸「子主题」。比如「普通人的理财入门指南」下面,可以分「储蓄技巧」「基金入门」「股票常识」「保险配置」等子主题。每个子主题就像金字塔的中层,支撑起整个内容体系。有个理财博主就是这样,用半年时间把每个子主题都写成了系列文章,现在粉丝提到理财入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给每个子主题填充「具体内容」。这部分是金字塔的底层,需要大量的案例、方法、数据来支撑。比如「基金入门」下面,可以写「如何挑选适合新手的基金」「基金定投的正确姿势」「基金亏损了怎么办」等具体内容。底层越扎实,整个内容体系就越稳固。
用「系列化创作」增强记忆点。比如写「职场沟通」,可以做成「职场沟通 7 天训练营」,每天讲一个小技巧;写「家常菜做法」,可以搞个「30 天不重样家常菜」系列。系列化的内容不仅能让粉丝养成追更习惯,还能让你的账号显得更专业、更有规划。有个家居号做了「小户型改造 100 天」系列,从空房到布置完成,每天记录一点变化,粉丝跟着看了 100 天,账号关注度翻了 5 倍。
🔄
让内容「流动起来」,形成自我生长的循环好的内容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活水一样不断更新、迭代。既要根据粉丝反馈调整方向,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定期看「用户评论和私信」。粉丝的疑问、吐槽、建议里藏着最好的选题。有人在评论里问「夏天化妆总脱妆怎么办」,美妆号就可以专门写一篇脱妆解决方案;很多人私信说「不知道怎么教孩子认字」,育儿号就可以开发一套识字教程。粉丝的真实需求,永远是内容创作的指南针。
建立「内容日历」。把未来一个月的选题提前规划好,标上发布时间、重点关键词、内容形式(图文 / 视频 / 直播)。这样既能保证更新频率,又能避免临时抱佛脚。内容日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热点和粉丝反馈灵活调整,但大方向要保持稳定。我认识的一个科技号主,用内容日历规划内容,不仅更新更规律了,还能提前准备节假日相关选题,阅读量比以前提高了 40%。
尝试「内容二次创作」。一篇爆款文章可以拆成多个短视频,一个热门视频的脚本可以扩展成一篇长文,直播里的精彩观点可以整理成图文。这样既能提高内容利用率,又能覆盖不同阅读习惯的粉丝。有个历史博主,把一篇 10 万 + 的长文《明朝那些事儿里没说的细节》拆成了 10 个短视频,每个视频讲一个小细节,总播放量超过了 500 万。
定期「断舍离」。有些内容方向如果试了几次效果都不好,别舍不得放弃。比如你做美食号,试了几次甜品教程,阅读量总是上不去,但家常菜教程反响很好,那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到家常菜上。账号定位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找到自己最擅长、粉丝也最买账的领域。
做自媒体,素材和选题就像空气和水,缺一不可。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从「发现」到「整理」再到「创作」的闭环体系。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练熟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再也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记住,高手不是天生就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而是他们掌握了捕捉灵感、打磨内容的方法。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