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都知道,选题就像做菜选食材,选对了话题,内容自带传播力。用户讨论得越凶,分享欲就越强,文章的打开率和转发率才能往上冲。今天就给大家扒一扒那些真正能挖到「爆款潜力话题」的网站,附带具体用法和避坑指南。
🔥 热点聚合类:快速捕捉全民讨论的「情绪引爆点」
这类网站的核心价值是帮你从海量信息里捞出正在升温的话题。但要注意,不是所有热点都值得追,得看和你的账号定位是否匹配。
新榜热文
每天会按行业分类更新微信生态里的爆款文章,点进「话题库」能看到近期被反复讨论的关键词。比如教育类账号,能在这里发现家长们最近在纠结「AI 辅导是否会让孩子变懒」这类具体争议。它的优势是直接对接微信生态,数据更贴近公众号用户的阅读偏好。刷的时候别只看标题,重点看评论区里用户吵得最凶的点,那往往是二次创作的好角度。
清博指数
除了热点排行,它的「舆情分析」功能很实用。输入一个关键词,能看到这个话题的情感倾向是正面多还是负面多,传播的主要平台在哪里。比如做职场号的,搜「996」会发现近期负面情绪占比下降,但「弹性工作」的讨论量在上升,这时候写一篇「弹性工作反而让我更累了」就很容易引发共鸣。
36 氪热榜
科技和商业领域的选题宝库。它的「创投热搜」里藏着很多即将破圈的小趋势。比如前阵子「银发经济」还没大火时,这里就有很多关于「老年主播」「适老化改造」的深度报道。这类话题适合做深度分析类账号,提前布局能抢占认知差。记得结合「评论热词」功能,看看读者对这些新趋势最担心或最期待的是什么。
🌐 垂直领域类:精准击中细分人群的「痛点靶心」
泛泛而谈的话题很难引发深度讨论,垂直领域的选题往往更有穿透力。
知乎热榜(垂直分类)
别只看首页热榜,点进左侧的分类栏,每个细分领域都有自己的热门话题。比如健康类账号,在「健康」分类里能看到「长期吃外卖对身体的影响」「年轻人该不该定期体检」这类持续有讨论度的话题。知乎的优势是用户会把问题拆解得很细,比如「体检」这个话题下,有人纠结「年轻人要不要做肿瘤筛查」,有人关心「体检套餐怎么选不花冤枉钱」,这些细分角度更容易写出有态度的内容。
虎嗅网(行业频道)
适合科技、商业、互联网领域的账号。它的「前沿」栏目经常会提前曝出一些行业变动,比如某大厂的新政策、某个新兴商业模式的萌芽。这些内容还没被大众熟知时,抢先解读就能吸引一批「信息敏感型读者」。比如之前「私域流量」概念刚出来时,虎嗅上就有很多讨论,这时候写一篇「实体店怎么用私域流量留住老客户」,很容易成为小范围爆款。
果壳网(科学人)
做科普、生活类账号的必看。它擅长把硬核知识转化成大众关心的话题,比如「长期用蓝牙耳机对听力有影响吗」「冰箱里的食物到底能放多久」。这些话题自带「实用性」标签,读者看完觉得有用,自然愿意分享给家人朋友。重点看「问答」板块,用户的真实困惑往往就是最好的选题。
❓ 问答社区类:直接获取用户的「真实困惑」
比起热点,用户的实际问题更能保证内容的实用性,这类话题的分享率往往更高。
悟空问答
和公众号用户重合度较高,尤其是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比如「月薪 5000 怎么存钱」「孩子不听话要不要打」这类接地气的问题,很适合生活、亲子类账号。它的「热门问题」列表会显示每个问题的浏览量和回答数,优先选那些浏览量高但回答数少的,竞争小,容易出效果。
豆瓣小组
隐藏的选题金矿。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兴趣圈层的聚集地,比如「极简生活小组」「职场生存指南小组」。进去逛一圈,看大家每天在聊什么烦恼、分享什么经验。比如在极简小组里,「如何处理舍不得扔的旧物」这个话题常年有人讨论,写一篇「3 个步骤帮你轻松断舍离」,很容易引发同好共鸣。注意别硬搬小组内容,要用自己的观点重新解读。
小红书(搜索栏联想词)
打开小红书,在搜索栏输入行业相关的关键词,底下会弹出一串联想词,这些都是用户高频搜索的问题。比如做美妆号的,搜「粉底液」会出现「粉底液氧化快怎么办」「混油皮粉底液推荐」,这些都是现成的选题。更妙的是,点进这些话题,能看到大量用户的真实反馈和吐槽,把这些内容整理成「避坑指南」或「解决方案」,分享率绝对不会低。
📊 数据工具类:用数据验证话题的「传播潜力」
光凭感觉选话题不靠谱,用数据说话能提高爆款概率。
蝉妈妈(小红书 / 抖音数据)
虽然主要是短视频数据工具,但里面的「热门话题」板块对公众号选题也有参考价值。很多话题会先在短视频平台火起来,再传到微信生态。比如「早 C 晚 A 护肤法」先在抖音火了,公众号跟进写一篇「新手如何正确使用早 C 晚 A」,依然能获得不错的流量。它能看到话题的热度趋势,上升期的话题比已经爆过的更值得做。
微信指数
直接在微信搜一搜里就能用,输入关键词看它的热度变化。比如做美食号的,想写「预制菜」相关内容,查一下微信指数,看看这个词最近是在上升还是下降。如果处于上升期,说明大家关注度在提高,值得入手。还可以对比多个相关词,比如「预制菜 安全」和「预制菜 推荐」,哪个指数高就侧重哪个角度。
百度指数
看一个话题的长期热度和地域分布。比如「考研」这个话题,每年 9-12 月会有明显上升,教育类账号可以提前准备内容。如果你的公众号用户主要在一线城市,那「一线城市考研压力」可能比「农村考研优势」更有共鸣。它的「需求图谱」还能告诉你,用户在搜这个词时还会连带搜哪些相关内容,帮你拓展选题角度。
💬 社交平台类:捕捉「即时讨论」的火花
很多话题的爆发是从社交平台的小范围讨论开始的,提前介入能抢占先机。
微博热搜(实时榜)
别只看 top10 的大热点,往下翻一翻「实时上升榜」,里面有很多刚冒头的话题。比如某天「打工人 周三」突然上升,这时候写一篇「为什么周三是一周中最累的一天」,很容易戳中上班族的痛点。注意结合自己的账号定位筛选,娱乐号可以追明星相关,职场号就聚焦打工人话题,别硬蹭不相关的热点。
抖音热榜(挑战榜)
很多挑战赛背后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情绪。比如「晒出你的职场高光时刻」挑战,说明大家渴望被认可,职场号可以写「3 个小技巧 让你在职场被看见」。挑战赛的参与人数和播放量能告诉你这个话题的群众基础,参与人数多的话题,说明共鸣点强。
知乎热榜(热议)
和知乎的常规热榜不同,「热议」板块里的话题往往更有争议性。比如「年轻人该不该为了稳定放弃兴趣」,这类话题本身就自带讨论属性,写的时候不用追求绝对正确,而是呈现不同角度的观点,更容易引发读者在评论区互动。
📝 选题的 3 个黄金原则:不是所有话题都值得写
找到了一堆话题,怎么判断哪个能火?记住这三个原则,能帮你过滤掉 80% 的无效选题。
有「冲突点」
用户讨论的本质是观点碰撞。一个好话题必须包含冲突,比如「省钱 vs 生活质量」「加班赚钱 vs 身体健康」「传统 vs 新潮」。比如「父母该不该帮子女带孩子」,里面就包含「亲情责任」和「个人自由」的冲突,很容易引发不同立场的讨论。判断一个话题有没有冲突点,就看你能不能想到至少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如果能,这个话题就有潜力。
能「代入」
读者看文章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进去。选题越具体,代入感越强。比如「如何理财」太泛了,但「月薪 8000 如何存钱买房」就很具体,北漂、沪漂的读者一看就会想「这说的不就是我吗」。避免用太专业或太抽象的词,尽量贴近日常生活场景。
有「分享价值」
读者愿意转发,要么是觉得「说得对,我要让别人也看看」,要么是「这个有用,分享给需要的人」。选题时多问自己:这篇文章读者转发时会配什么文案?比如「这个方法太实用了,转给正在装修的朋友」「说出了我的心声,转给我妈看看」。如果想不出转发场景,这个话题可能就缺乏分享力。
🛠️ 最后说句大实话
这些网站和工具只是辅助,真正的爆款选题往往藏在你的用户评论区和私信里。平时多留意读者问什么、抱怨什么、好奇什么,这些才是最适合你的专属选题库。毕竟,没有谁比你的用户更清楚他们想看什么。
把这些工具和用户反馈结合起来,选题就不再是碰运气,而是有方法、有数据支撑的操作。试错几次,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选题敏感度,到时候不用看这些网站,也能猜到什么话题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