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不想搞出几个爆款选题?不管是公众号文章还是短视频内容,能成爆款的,背后都藏着同一个秘诀 —— 把目标用户的心理摸得透透的。你连用户在想啥都不知道,选题写得再花里胡哨也白搭。那些动不动就 10 万 + 的文章,几百万播放的视频,看似是运气,其实都是运营者蹲在用户堆里,一点点抠出来的心理密码。
🎯 用户的真实需求,藏在 “说不出” 的地方
很多人做选题,总爱去看用户说什么。后台留言里提到的问题,评论区里的建议,一股脑全记下来,以为这就是用户需求。其实错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往往藏在他们的抱怨、犹豫和 “差不多” 里。
就像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号,一开始总写 “婴儿床怎么选”“纸尿裤哪个牌子好”。数据平平,直到有一次,小编在宝妈群里看到有人说 “晚上喂奶太困了,总担心压到孩子”。就这一句抱怨,他们做了篇《凌晨 3 点的喂奶妈妈:我怕的不是累,是睡迷糊时的手》。文章没讲任何产品,就聊妈妈们的焦虑,结果直接爆了。
用户嘴上说要 “性价比高的产品”,可能真实需求是 “不想买贵了被家人说”;说 “想减肥”,背后可能是 “穿不上去年的裙子被同事笑了”。做选题,就得像侦探一样,从用户的只言片语里扒出那些没说出口的潜台词。你可以去翻用户的朋友圈,看他们转发什么样的内容,甚至观察他们在评论区吵架时在意的点 —— 这些地方藏着比问卷更真实的需求。
💥 戳中痛点的选题,自带传播力
痛点这东西,说起来玄乎,其实就是用户 “想解决又解决不了” 的麻烦。你要是能把这个麻烦摊开了说,选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见过一个职场号,之前写 “如何和领导沟通”“提高工作效率的 5 个技巧”,阅读量一直徘徊在几千。后来他们换了个角度,写《领导说 “辛苦了”,我回 “不辛苦” 后,被穿了 3 个月小鞋》。就这一个具体的职场痛点,阅读量直接冲到 5 万 +。为什么?因为太多人遇到过类似的尴尬,看到标题就像被人戳了一下 ——“这不就是我吗?”
痛点不是越大越好,反而是越具体越扎心。“职场压力大” 太笼统,但 “加班到 10 点,回家发现孩子已经睡了” 就具体多了;“没钱很焦虑” 太空泛,“看着同事换了新手机,自己的还在卡成 PPT” 就真实多了。用户看到这样的选题,会觉得 “这人懂我”,不点进来看看都觉得亏。
而且痛点是有层次的。表层痛点是 “我饿了”,中层是 “我想快速吃饱”,深层是 “我不想花太多钱还想吃得健康”。爆款选题往往能挖到中层甚至深层痛点。就像外卖平台早期的广告,不说 “我们有很多餐馆”,而是说 “30 分钟送到家,超时就免单”—— 直接戳中 “饿了想快点吃” 和 “怕等太久” 的中层痛点。
❤️ 情感共鸣是爆款的催化剂
人都是感性的,哪怕是看一篇干货文,也会在不经意间被情绪带着走。那些能引发大规模转发的爆款,大多是在某个瞬间触碰到了用户的情感开关。
怀旧就是个特别好用的情感点。有个公众号写《小时候吃的辣条,现在怎么变味了》,里面没讲任何道理,就是回忆小时候几毛钱一包的辣条,怎么和同学分着吃,妈妈发现后怎么骂。结果评论区炸了,全是 “我小时候也这样”“突然好想回老家”。这种情感共鸣,让用户心甘情愿地转发,就为了跟人说一句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除了怀旧,愤怒、感动、愧疚这些情绪也很容易引爆传播。之前有篇《我妈学会用微信后,每天给我发 8 条养生谣言》,就是抓住了年轻人对父母的复杂情感 —— 一边觉得烦,一边又心疼他们的用心。文章没指责谁,只是客观描述这种矛盾,反而让很多人觉得 “太真实了”,忍不住转给兄弟姐妹吐槽。
情感共鸣的关键是 “细节真实”。你写母爱,别光说 “妈妈很伟大”,不如写 “她总把肉夹给你,说自己不爱吃”;你写友情,别扯 “朋友要互相帮助”,不如写 “你没钱的时候,他说借你不用还,其实自己也刚交完房租”。这些细节就像钩子,能一下子把用户的情绪勾出来。
🚀 搞懂用户 “为什么行动”,选题才有方向
用户看完你的内容,为什么要转发?为什么要点赞?为什么要下单?这些行动背后,都有明确的心理动机。爆款选题,一定是顺着这些动机来的。
“炫耀” 就是个很常见的动机。有个健身号写《坚持健身 3 个月,我终于敢穿露脐装了》,配上前后对比图。很多女生看完就转发,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多好,而是想告诉别人 “我也在健身,我也在变美”。这种 “我过得不错” 的炫耀心理,让内容自然而然地传播开来。
还有 “利他” 心理。用户会转发那些 “对别人有用” 的内容,比如《这 5 种野菜有毒,赶紧告诉家里人》《孩子发烧别慌,记住这 3 个步骤》。这种选题看似是在分享知识,其实满足了用户 “我关心你”“我比你懂” 的心理。你要是能在选题里加上 “赶紧转发给 XX”“记得提醒身边人”,传播效果会更好。
当然,还有一种动机是 “自我认同”。用户通过转发某类内容,来告诉别人 “我是这样的人”。比如喜欢环保的人,会转发《少用一个塑料袋,能做什么》;关注职场平等的人,会转发《为什么女员工休产假要被刁难》。这些选题就像一个标签,用户转发了,就等于给自己贴了标签。
🔄 爆款选题不是碰运气,是心理洞察的循环验证
别以为爆款都是一次性成功的。真正会做选题的人,都是在不断试错中,越来越懂用户心理的。
有个美食号,一开始写《米其林餐厅的牛排怎么做》,数据很差。后来他们改写《月薪 3000,怎么吃得起牛排》,数据好了点,但还不算爆。直到他们发现,粉丝里很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最在意的不是 “吃得起”,而是 “怎么做才不翻车”。于是做了篇《第一次煎牛排,别学大厨,记住这 3 步就够了》,一下子就火了。
这就是个典型的循环验证过程:先根据初步判断做选题,看用户反应,再从反应里挖更深的心理需求,然后调整方向。你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看,哪些选题打开率高,哪些转发率高,评论里大家在吵什么。这些数据不是数字,而是用户在告诉你 “我喜欢这个”“那个不对我胃口”。
甚至可以故意做一些 “测试性选题”。比如你想知道用户更关心 “省钱” 还是 “品质”,就同时发两篇类似的,一篇侧重 “100 块买 3 件 T 恤”,一篇讲 “100 块买一件能穿 3 年的 T 恤”。看哪篇数据好,就知道用户当下的心理倾向了。
说到底,爆款选题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 “换位思考”。你得把自己当成目标用户,去想他们每天在愁什么,乐什么,怕什么。别总想着 “我要写个爆款”,不如多想想 “用户现在最想看到什么”。当你真的钻进用户的脑子里,爆款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