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读 books 时,其实藏着超多自媒体爆文的写作素材。关键是你得带着 “找料” 的眼睛去看、去读,还得知道怎么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笔下的灵感。这篇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到底该怎么从这俩宝库里挖东西。
🎬 从电影里扒素材,这些地方藏着金矿
看电影别只图个乐子,得把自己当成 “素材侦探”。镜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爆文里的亮点。
先说说台词。那些能让你心里 “咯噔” 一下的台词,多半是能引发大众共鸣的好东西。比如讲成长的电影里,主角挣扎时说的那句 “我好像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就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吗?记下来,写相关主题的文章时,开头甩这么一句,读者一下子就被勾住了。还有那种带点哲理的台词,像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可以用来论证人生充满未知这种观点,比自己干巴巴说理强多了。
然后是人物故事。电影里的主角、配角,他们的经历、性格、转变,都能拆解成素材。比如有些电影里的小人物,明明过得很艰难,却始终乐观,这种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写进文章里特别能打动人。你可以分析他们为什么能保持乐观,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家人的支撑,也可能是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能转化成文章的观点。还有那些有争议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值得深挖,写出来能引发读者的讨论,增加文章的互动性。
再看电影场景。有些场景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很适合用来营造文章的氛围。比如夕阳下的老街,充满了烟火气,这种场景可以用来写怀旧主题的文章,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还有那种宏大的自然场景,像雪山、大海,能用来表达对自由、对梦想的追求,让文章更有感染力。你甚至可以从场景的色调、构图里找灵感,比如冷色调的场景往往和孤独、压抑相关,暖色调的场景则和温馨、幸福有关,这些都能用到文章的情绪表达上。
📚 书籍里的素材,这样挖才高效
书籍和电影不同,它的文字更细腻,能给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思考空间。想要从书里挖到好素材,得掌握正确的方法。
金句摘抄肯定是少不了的。很多书里都有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句子,比如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这种句子本身就自带传播属性,放进文章里能提升文章的格调。但别光抄,得想想这句话能用到什么主题里。比如这句就可以用在鼓励人们积极生活、追求梦想的文章中。你还可以把类似主题的金句整理到一起,需要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书中的案例和故事也是宝藏。历史书里的朝代更迭、人物兴衰,小说里的虚构故事,甚至是工具书里的案例分析,都能变成写作素材。比如历史上某个帝王的治国策略,你可以类比到现代的管理中;小说里主人公克服困难的故事,可以用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关键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把书中的故事和自己要写的主题联系起来,让读者觉得这些故事很有借鉴意义。
还有作者的观点和思考。很多书的作者在书中会表达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这些观点往往很有深度。你可以赞同这些观点,然后找更多的论据来支持它;也可以反驳这些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有些书里说 “成功只靠努力就够了”,你如果不认同,可以从机遇、人脉等方面去反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更有思辨性,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
✨ 素材到手,怎么变成灵感?
收集了一堆素材,要是不会用,那也白搭。得学会把这些素材转化成创作的灵感,让它们为你的爆文添砖加瓦。
找共同点,做主题聚合。比如你从好几部电影和几本书里都看到了关于 “坚持” 的内容,有电影里的角色坚持追梦最终成功,也有书里提到的坚持的重要性。那你就可以围绕 “坚持” 这个主题,把这些素材整合起来,写一篇关于坚持的爆文。这样既有电影故事的生动,又有书籍观点的深刻,内容就会很充实。
反向思考,找不同角度。有时候大家都从一个角度用某个素材,你换个角度可能就有新意。比如很多人用《阿甘正传》里阿甘的故事来说明坚持的重要性,你可以换个角度,说说阿甘的 “傻” 其实是一种纯粹,这种纯粹让他不受外界干扰,才能一直坚持下去。这样的观点会让人眼前一亮,更容易成为爆文。
结合热点,让素材活起来。把从电影和书籍里找到的素材和当下的热点结合起来,能让文章更有时效性。比如最近大家都在讨论职场压力,你可以从某部讲职场的电影里找角色应对压力的故事,再结合某本书里关于缓解压力的方法,写一篇如何应对职场压力的文章。这样读者会觉得文章很贴近生活,愿意去看、去转发。
📝 记录素材有技巧,别让灵感溜走
收集素材的时候,记录方法很重要,不然看完就忘,等于白看。
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或者用手机上的备忘录、笔记软件。看电影的时候,遇到好的台词、场景,暂停一下记下来,简单写几句自己的感受。比如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男主在厕所过夜那段,太戳心了,那种无助但不放弃的感觉,适合写关于困境中坚持的文章”。看书的时候,看到金句可以直接划下来,在旁边写点批注,比如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主题的文章里,或者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还可以做分类整理,比如按主题分,亲情、友情、成长、职场等,每个主题下面放对应的电影台词、书籍金句、人物故事等。这样找的时候就很方便,想写某个主题的文章,直接去对应的分类里找素材就行。也可以按来源分,电影素材归一类,书籍素材归一类,不过按主题分可能更实用。
另外,看完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后,花几分钟时间回顾一下,把印象最深的几个点写下来,相当于做一个小总结。这样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灵感。比如看完《小王子》,你可能会记下 “小王子和玫瑰的故事,关于爱与责任”,然后想到可以写一篇关于爱情中责任的文章。
🎭 案例实操,看看别人是怎么用的
说再多理论不如看案例,来看看那些爆文是怎么从电影和书籍里找素材的。
有篇讲 “原生家庭” 的爆文,开头就用了电影《何以为家》里赞恩的台词:“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原生家庭的痛点中。然后作者引用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里的观点,分析了不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还结合了电影里赞恩的成长经历,最后给出了如何摆脱原生家庭影响的建议。这篇文章因为素材用得好,观点深刻,成了当时的热门文章。
还有一篇写 “友情” 的爆文,用了电影《绿皮书》里托尼和雪利博士的友情故事,描述了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过程。然后引用了《朋友之间》这本书里关于真正友情的定义,论证了好的友情是互相成就的。文章里既有电影中感人的细节,又有书籍里理性的分析,读者看了都很有共鸣。
💡 避开这些坑,让素材用得更顺手
从电影和书籍里找素材,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别生搬硬套,不是所有素材都适合你的文章主题。有些素材虽然好,但和你要写的内容不搭边,硬塞进去会很突兀。比如你写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章,非要用电影里爱情的台词,就会显得很奇怪。所以用素材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它和主题的关联性。
也别过度依赖素材,素材是为文章服务的,不能让素材喧宾夺主。有些作者找了很多素材,结果整篇文章都是电影台词和书籍内容的堆砌,没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读者不会喜欢。你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素材串联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素材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还有,引用电影和书籍内容时,要保证准确性。别记错台词、说错故事情节,不然会让读者觉得你不专业。如果不确定,可以去查证一下,比如看看电影的台词截图,翻翻书里的原文。
从电影和书籍中收集自媒体爆文写作素材,汲取灵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记录、思考、运用的过程。只要你用心去看、去读,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从这些宝藏里挖出源源不断的好素材,写出一篇又一篇的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