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的文章发出来就成 10w+,有的熬了好几个通宵写的,阅读量还不过百?别只怪平台不给流量,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还在用说明文思维硬写。读者刷手机不是来上专业课的,没人愿意对着一堆干巴巴的道理发呆。想写出让人追着看的爆文,就得把脑子里的说明文思维换成故事思维。这可不是换个写法那么简单,是从根上改自己传递信息的方式。
📌 先搞懂:两种思维的本质差在哪?
说明文思维像给机器看的说明书,追求 “准确、全面、条理”。比如写一篇关于 “早起好处” 的文章,会列点:提升效率、有益健康、安排时间更从容。每条下面再解释两句,逻辑没毛病,但读者看两眼就划走了。为啥?因为它没有 “人” 的温度,更像是信息的堆砌。
故事思维刚好相反,它是给 “人” 看的。同样说早起,故事思维会这么写:“小李以前总熬夜,早上起不来,上班天天迟到扣钱。直到有天看到楼下环卫工凌晨 4 点就开始扫地,他试着 5 点起床,发现晨光里的街道特别安静,能静下心写方案,三个月后居然升职了。” 你看,同样是说早起好,后者有具体的人、具体的场景、甚至有情绪变化,读者能跟着代入。
关键区别就在这里:说明文思维是 “我要告诉你什么”,故事思维是 “我要让你感受到什么”。前者是单向输出,后者是双向共鸣。读者记不住你列的 10 条道理,但会记住一个让他有同感的故事。就像小时候听的童话,谁还记得里面讲了多少人生哲理?但《龟兔赛跑》的情节,过几十年都忘不了。
还有个更扎心的点:说明文思维自带 “说服感”,读者会本能抵触。你说 “这款面霜超好用”,他心里会想 “你不就是想卖货吗”。但故事思维是 “分享感”,你说 “我用这款面霜过敏了,后来换了另一款才好”,他反而会认真听你接下来要说啥。这就是人性,谁都不想被说教,但都爱听故事。
📌 换思维第一步:把 “结论” 藏进 “过程” 里
说明文最爱干的事,就是一上来就抛观点。比如写 “坚持运动很重要”,开头就说 “运动能增强体质,大家一定要坚持”。读者看到这,要么觉得 “我知道啊”,要么觉得 “关我啥事”,直接就划走了。
故事思维会反着来,先铺垫过程,让结论自己冒出来。就像写运动,你可以从 “去年体检报告出来,我看着上面的脂肪肝警告,捏了捏肚子上的肉,突然就慌了” 开始。接着写第一次跑步跑了 200 米就喘,被小区大爷笑话;写下雨天不想动,硬逼着自己爬楼梯;写三个月后体检指标正常,穿以前的裤子居然松了。最后不用你说运动重要,读者自己就会想 “要不我也试试”。
这招在写干货文的时候特别管用。比如教 “如何省钱”,别一上来就列 “记账、少买零食、拒绝冲动消费”。可以写 “上个月工资花超了,连房租都差点交不上。翻账单才发现,光是奶茶钱就花了 800 多。后来我每天带水杯上班,晚上自己做饭,这个月居然攒下了 1500”。具体的困境、具体的行动、具体的结果,比任何道理都有说服力。
记住,读者不是来学知识的,是来寻找 “我该怎么办” 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不能你塞给他,得让他跟着你的故事走一遍,自己悟出来。就像看电影,好电影不会让主角站出来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勇敢”,而是通过主角战胜恐惧的过程,让观众自己感受到勇敢的力量。
📌 找故事素材:别总想着 “惊天动地”
很多人说 “我没那么多故事可写啊”。其实故事不一定非得是大起大落的大事,生活里的小事藏着更多共鸣点。那些 10w + 爆文里的故事,往往普通到你可能每天都在经历。
比如写 “职场压力”,不用去编 “被老板骂到哭” 这种戏剧性情节。可以写 “周三下午三点,对着电脑屏幕上改了八遍的方案,突然就盯着键盘发呆。办公室里打印机在响,同事在聊天,可我什么都听不见,就想把电脑关掉跑出去”。这种细微的瞬间,反而能戳中正在加班的人。
素材来源就两个地方:自己的经历和别人的反馈。自己的经历不用多说,把那些让你笑过、哭过、生气过的瞬间记下来。别人的反馈更重要,刷朋友圈看到朋友吐槽带娃的崩溃,刷评论区看到有人说 “这段话说到我心里了”,这些都是现成的素材。
有个小技巧:随身带个备忘录,看到听到什么有感觉的话,马上记下来。比如买菜时听到大妈说 “现在的菜比肉还贵,昨天买的菠菜,炒出来就一小盘”,这句话里藏着多少普通人的生活啊。把这些碎片攒起来,写的时候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
别担心素材太普通,普通才意味着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你写 “第一次带父母坐飞机,他们在安检口紧张地攥着机票”,比写 “我带父母环游世界” 更容易让人共鸣。毕竟能环游世界的是少数,带父母坐飞机时的手忙脚乱,很多人都有过。
📌 搭故事框架:用 “冲突” 代替 “平铺直叙”
说明文是按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办” 的逻辑写,故事得按 “遇到问题 - 解决问题 - 有啥变化” 的逻辑走。中间那个 “解决问题” 的过程,就是制造冲突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比如写 “学英语”,说明文会说 “背单词、练听力、做阅读”。故事思维会这么搭框架:一开始 “英语考试总挂科,连最简单的对话都不敢说”(问题);然后 “试着每天背 10 个单词,结果第三天就忘了大半,想放弃又不甘心”(冲突);最后 “换了个方法,边看美剧边记台词,三个月后居然能和外教聊两句了”(变化)。
冲突不用太激烈,一点小挣扎就够了。就像写 “减肥”,不用写 “饿到晕倒”,写 “晚上十点,看着冰箱里的蛋糕,纠结了半小时到底吃不吃”,这种内心的小冲突,反而更真实。读者会跟着想 “后来到底吃了没”,忍不住往下翻。
还有个关键:在冲突里藏 “细节”。写 “和朋友吵架”,别只说 “我们吵架了,后来和好了”。要写 “她摔门出去的时候,我看到她眼眶红了。桌上的奶茶还冒着热气,是她特意绕路给我买的,我最喜欢的三分糖”。这些细节能让冲突有温度,而不是冷冰冰的吵架。
框架不用太复杂,简单的 “起承转合” 就够用。起:交代背景,比如 “我在这家公司干了五年,昨天突然被通知裁员”;承:遇到的麻烦,“手里的房贷还有 30 年,孩子下个月要交学费”;转:怎么应对,“晚上翻出以前的简历,发现除了会做报表啥也不会,躲在厕所里哭了半小时”;合:结果如何,“现在在学新媒体运营,虽然很难,但每天都觉得有希望”。你看,这样是不是比 “裁员后要积极找工作” 有吸引力多了。
📌 融观点:让 “道理” 跟着故事跑
最怕的就是故事讲得挺好,最后硬塞一个观点,像画蛇添足。好的故事思维,观点是跟着故事自然出来的,读者觉得 “啊,原来是这样”,而不是 “哦,你想说这个啊”。
比如写 “存钱的重要性”,故事讲完 “失业后靠以前攒的钱撑过了三个月”,不用再说 “所以大家要存钱”。读者看完自然会想 “我是不是也该存点钱了”。如果非要加一句,反而破坏了故事的感觉。
观点可以藏在 “变化” 里。写 “坚持读书”,不说 “读书能提升自己”,而是写 “以前和同事聊天总插不上话,他们说的书我都没听过。现在每天读半小时,上周居然和领导聊起了同一本书,他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这种变化里藏着的观点,比直接说出来有力十倍。
也可以藏在 “细节” 里。写 “孝顺”,不说 “要多陪父母”,而是写 “给妈买了个智能手机,教了她三遍视频通话,她还是记不住。后来发现她把步骤写在小本子上,字歪歪扭扭的,第一行写着‘先点那个绿色的图标’”。这个小本子的细节,比任何道理都让人想回家看看父母。
记住,读者不是傻子,你的观点他们能看出来。与其硬邦邦地说,不如让他们在故事里自己品。就像喝奶茶,甜味是慢慢渗出来的,不是一勺糖直接砸进嘴里。
📌 最后一步:用 “我” 的口吻,代替 “我们” 的口吻
说明文爱用 “我们应该”“大家要知道”,故事得用 “我觉得”“我当时”。“我” 这个字虽然小,却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你说 “我昨天做错了一件事”,读者会想 “他做错啥了”;你说 “我们都容易做错事”,读者会想 “关我啥事”。
写的时候多想想 “如果我在和朋友聊天,会怎么说”。和朋友说 “早起有好处”,不会说 “经研究表明,早起能提高工作效率”,只会说 “我这礼拜试着六点起,居然能慢悠悠吃个早饭,以前都是啃着面包跑着上班”。这种带 “我” 的说法,听着就亲切。
别担心用 “我” 会显得太主观,主观才真实。谁会相信一个永远说 “客观来说” 的人啊?大家更愿意相信 “我试过,确实是这样”。你写 “我用这个方法瘦了 5 斤,但可能对别人没用”,比写 “这个方法能让所有人瘦 5 斤” 更让人信服。
而且用 “我” 的口吻,更容易写出情绪。“我当时气得手都抖了” 比 “这件事让人很生气”,画面感强多了。读者能通过你的情绪,感受到你想表达的东西。就像和朋友聊天,他说 “我昨天被雨淋了,衣服全湿了”,你能想象出他狼狈的样子;他说 “昨天下雨了”,你没啥感觉。
说到底,故事思维不是耍技巧,是把 “我想让你知道” 变成 “我想和你分享”。读者刷手机的时候,是放松的、是感性的,别用说明文的理性去对抗这种感性。把自己当成读者的朋友,坐在他对面,给他讲个小故事,顺便告诉他你从故事里学到了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想不火都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