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被折叠这事儿,估计不少运营同行都头疼。原本好好的打开率,一下子就掉了下来,看着后台那串下滑的数字,真是让人着急。但别慌,数据是个好东西,好好扒一扒,说不定就能找到提升打开率的法子。
📊 用户行为数据:捕捉被折叠后的互动轨迹
用户点开公众号的时间规律藏着大学问。被折叠后,得盯着后台的「用户活跃时段报表」看。是早上通勤时打开的人多,还是午休碎片时间,或者是晚上睡前?拿我之前运营的号来说,折叠前 70% 的打开集中在早 8 点和晚 9 点,折叠后这两个时段的占比跌到了 45%,反而下午 3 点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后来才发现,用户被折叠后懒得从列表里翻,改成在工作间隙顺手点开推送了。
再看用户的「单次停留时长」。折叠后如果这个数据降了,大概率是用户没耐心在折叠列表里精准找到你的号。有个美妆号的案例很典型,折叠后平均停留时长从 2 分 15 秒降到 48 秒,他们后来在菜单栏加了「最新推文」快捷入口,一周后这个数据就回升到 1 分 30 秒。
还有「消息页点击路径」这个隐藏数据。后台能看到用户是从「订阅号消息列表」直接点进来,还是通过「星标」「历史消息」进入。如果星标用户的打开率比非星标用户高 3 倍以上,那说明当务之急是引导用户星标 —— 别觉得这是老办法,折叠时代星标就是破局关键。
📝 内容数据:从折叠废墟里扒出用户真需求
标题打开率的波动得天天盯。被折叠后,标题的「第一眼吸引力」被削弱了,这时候要对比折叠前后的标题关键词效果。有个职场号做过统计,折叠前带「干货」「指南」的标题打开率最高,折叠后「亲测」「避坑」这类词的表现反超,因为用户在折叠列表里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强」的内容。
内容长度和打开完成率的关系变得更敏感。以前推送 2000 字的深度文可能没问题,折叠后用户滑动成本变高,1200-1500 字的文章完成率普遍比长文高 20%。当然不是说不能写长文,而是长文必须在开头 300 字内就抛出核心价值 —— 有个科技号在长文开头加了「本文核心结论:XXX」,完成率立刻提升了 15%。
互动数据能反映内容粘性。折叠后,「在看」和「留言」的权重其实更高了,因为这两个数据能直接提升文章在用户消息列表的显示优先级。可以做个小测试:在文末明确引导「觉得有用请点在看」,对比引导前后的数据变化,多数号会发现互动率能提升 10%-15%。
🔍 渠道数据:找到折叠后的流量补充口
公众号内部渠道要重新盘点。「菜单栏」和「自动回复」的点击率会在折叠后变得更重要,有个美食号把菜单栏从「关于我们」「历史文章」改成「今日推荐」「本地优惠」,点击量直接翻了 3 倍。自动回复里放最新推文链接,也能抢救一部分被折叠漏掉的流量。
外部引流渠道的数据要做交叉分析。比如在小红书、微博推广公众号时,记录不同平台带来的粉丝打开率 —— 有个母婴号发现,从抖音过来的粉丝打开率比从微博来的低,但留存时间更长,于是他们调整了抖音引流的话术,强调「每天推送育儿小技巧,记得星标不错过」,打开率慢慢就追上来了。
社群渠道的数据不能忽略。如果有用户群,要统计群内推送公众号文章的打开率,对比直接在公众号列表打开的数据。多数情况下,群内推送的打开率会高 50% 以上,这说明建立私域社群是对抗折叠的有效手段 —— 有个教育号把 5000 粉丝分到 10 个群里,每天固定时间发推文摘要 + 链接,整体打开率硬生生保住了折叠前的 80%。
🧐 用户属性数据:精准画像对抗折叠模糊性
用户地域分布和打开时间的关联要深挖。北方用户可能习惯早上看公众号,南方用户晚上打开的比例更高;一线城市用户在通勤时段(7-9 点,17-19 点)打开率高,三四线城市用户则在午休(12-14 点)和睡前(21-23 点)更活跃。根据这个调整推送时间,哪怕只差 1 小时,打开率也可能差 10%。
用户年龄和内容偏好的匹配度要再校准。25-30 岁用户可能更喜欢短视频风格的图文(多图 + 短句),30-40 岁用户则更看重信息密度。有个财经号发现,折叠后 30 岁以上用户的打开率下降更明显,于是他们在标题里增加了「适合 30+」的标签,这部分用户的打开率很快就回升了。
用户活跃度分层运营很关键。把用户按「近 30 天打开次数」分成活跃(10 次以上)、一般(3-9 次)、沉睡(0-2 次)三类,给沉睡用户发专属福利推文(比如「老粉专属:免费领取 XXX」),唤醒率通常能达到 15%-20%。活跃用户则可以推送更深度的内容,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打开习惯,受折叠影响较小。
📈 竞品数据:看看别人是怎么破局的
同行的标题策略值得借鉴。找 3-5 个和你同量级、同领域的公众号,记录他们折叠后的标题变化 —— 是不是多用了数字?是不是更强调时效性?有个职场号发现竞品开始在标题里加「XX 月 XX 日更新」,他们跟着试了一下,打开率果然提升了 8%。
竞品的推送频率和时间可以参考。有些号在折叠后会减少推送频率,从日更改成一周 3 更,但每次推送都加「今日 3 篇,建议星标」的提示;也有些号反其道而行之,固定在每天同一时间推送,培养用户的打开习惯。对比不同策略的效果,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竞品的互动玩法要拆解。看看别人是怎么引导星标的 —— 有个情感号在文末放了「星标步骤图」,星标率提升了 25%;还有的号搞「星标抽奖」,只要用户发送星标截图就能参与,虽然有点麻烦,但对核心粉丝很有效。把这些方法拿来测试,结合自己的用户特点调整,总能找到管用的。
数据分析不是一次性的事,得形成「监测 - 分析 - 调整 - 再监测」的循环。今天发现标题关键词有用,明天可能就变了;这个渠道今天效果好,下周可能就失效了。关键是保持对数据的敏感度,折叠确实带来了麻烦,但也逼着我们更懂用户 —— 那些能在折叠时代把打开率做起来的号,往往都是把数据玩透了的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