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几个写作社群里逛,发现大家都在聊同一个话题 ——AI 写的东西到底能不能有感情?有人贴出某 AI 生成的悼文,说读起来像说明书;也有人晒出 AI 模仿海子风格的诗,点赞数比真人写的还高。这事儿挺有意思,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 先看几个真实案例:AI 写的 "情感文" 到底长啥样
上个月帮朋友做过一个测试,让四款主流 AI 写作工具分别写一篇 "雨天错过末班车的心情"。结果挺耐人寻味。
某大厂的 AI 写出的段落是:"雨点敲打着站台顶棚,发出单调的声响。最后一班公交车的尾灯消失在街角,我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23:17。明天还要早起上班,此刻只能打开打车软件,等待司机接单。" 读起来像监控录像的文字版,信息全对,但就是没那股子懊恼又无奈的劲儿。
另一款主打 "情感写作" 的小众工具是这么写的:"雨丝钻进衣领时才发现没带伞。公交车的影子刚拐过路口,裤脚已经湿透。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妈妈发来的晚安表情,突然想起上周答应回家吃饭又爽约了。" 这段里加了具体细节和联想,确实比前一段有 "人味儿",但仔细品,更像是把网上相似场景的片段拼在了一起。
最有意思的是某款开源模型,给它喂了 50 篇汪曾祺的散文再让写,居然写出:"雨下得不急,像茶馆里老先生的话。车开走的声音闷沉沉的,倒像谁在巷口踩灭了烟头。" 这种比喻挺惊艳,但多翻几篇就会发现,它只是学会了用特定作家的修辞习惯,换个场景就露馅了。
🧠 情感这东西,到底是啥?AI 又在学啥?
要聊 AI 能不能写有感情的文章,得先弄明白 "感情" 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周跟心理系的朋友聊,他说人类的情感本质是 "生理反应 + 记忆联想 + 文化编码" 的混合体。
就拿 "离别" 来说,有人会想起车站的汽笛声,有人会记起行李箱的滚轮声,这些都是个人经历的烙印。AI 没有真实的 "经历",它所谓的 "情感表达",其实是在海量文本里找规律 —— 当出现 "火车站" 和 "拥抱" 这两个词时,70% 的文章会跟着出现 "眼泪" 或 "挥手"。
某 AI 公司的技术文档里写得很明白:情感模型的核心是 "情感倾向识别" 和 "情感词汇匹配"。比如检测到用户输入 "分手",系统就会自动调用 "伤感词库",并调整句式长度(通常会用更短的句子模拟哽咽感)。但这更像是表演,而非真实感受。
💡 现在的 AI,能摸到情感的边儿吗?
有三种情况,AI 写出的文字会让人产生 "有感情" 的错觉。
一种是精准模仿特定风格。比如给 AI 输入 100 篇鲁迅的杂文,它能学会用 "大约"" 罢 " 这些词,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冷峻。但这是风格模仿,不是情感表达,就像演员演哭戏,眼泪是真的,但伤心是假的。
另一种是抓准了大众情感的公约数。比如写 "母爱",AI 会堆砌 "针线"" 热汤 ""白发" 这些高频意象。这些内容能唤起共鸣,不是因为 AI 懂母爱,而是它知道人类对母爱有哪些共同的记忆符号。
还有一种是意外的文字碰撞。有时候 AI 会组合出很惊艳的句子,比如 "月亮把影子泡在水里,像泡一杯隔夜的茶"。这种句子有诗意,但纯属概率事件,AI 自己都不知道为啥这么写。
上个月看到某品牌用 AI 写的母亲节文案获奖,仔细看会发现,其实是人类编辑把 AI 生成的 200 句里挑了 3 句,又改了 17 个词。真正打动人的,还是背后人类对情感的理解。
🚫 AI 情感写作的死穴在哪儿?
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处理 "私人化情感"。比如爷爷去世后,你总想起他抽烟时用的竹制烟杆,这个细节对别人可能毫无意义,但对你是情感的锚点。AI 写不出来,因为它的语料库不会记录这种独一无二的个人记忆。
还有情感的复杂性。人类的感情常常是矛盾的,比如送别朋友时,既难过又为对方高兴;收到礼物时,既开心又心疼对方花钱。AI 处理不了这种矛盾,它会倾向于选择单一的情感倾向,因为算法需要明确的 "非此即彼"。
另外,情感的模糊性也是 AI 的难题。"有点难过,但又说不上来" 这种微妙的状态,AI 根本理解不了。它只能在 "开心"" 难过 ""愤怒" 这些明确标签里选,像个刚学会分辨颜色的孩子,分不清 "湖蓝" 和 "天蓝" 的差别。
某高校的实验很能说明问题:让 AI 写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心情",生成的内容全是 "焦虑"" 期待 ""失眠" 这些词的排列组合,完全没写出那种 "想查快递又不敢查" 的纠结感 —— 这种介于期待和恐惧之间的灰色地带,AI 目前还进不来。
🔮 未来有可能突破吗?
短期来看,AI 在情感化写作上会越来越像,但本质难变。就像计算器再快,也不会真的 "喜欢" 数学。
不过技术也在往前走。某实验室在测试 "情感迁移模型",让 AI 分析用户的语音语调、打字速度,来调整文字的情感浓度。比如检测到用户打字时停顿频繁,就推测可能在犹豫,生成的文字会更委婉。
还有团队在尝试给 AI"喂" 更多非文字数据,比如电影片段、音乐旋律,让它理解 "悲伤" 不只是文字,还有画面的色调、声音的节奏。但这离真正的情感理解,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 我们该怎么看这事儿?
与其纠结 AI 能不能 "有感情",不如想想怎么用好它。
对普通用户来说,AI 可以当情感写作的 "草稿机"。比如写生日祝福,先让 AI 出几个版本,再把自己的真实回忆加进去,效率会高很多。上周我给发小写结婚致辞,AI 生成的框架挺一般,但我加了初中时他帮我写情书被老师抓到的糗事,效果就特别好。
对创作者来说,AI 更像个 "情感素材库"。它能快速列出不同文化对 "幸福" 的表达 —— 法国人可能写葡萄酒的醇香,日本人会提樱花飘落的速度。这些能拓宽思路,但最终的情感内核,还得自己填。
说到底,情感的珍贵正在于它的 "不完美" 和 "独特性"。AI 能写出工整的悼文,但写不出你奶奶总说的那句别人听不懂的口头禅;能生成缠绵的情诗,但写不出你们第一次牵手时,她耳后洗发水的味道。
所以啊,别担心 AI 会取代有感情的写作。真正的情感表达,永远带着体温和烟火气,这是任何算法都学不会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