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翻了不少 AI 写的小说,从爆款网文到所谓的 “严肃文学尝试”,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这东西到底能不能算有灵魂?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 AI 生成的文字,本质是 “概率游戏”
现在火的这些 AI 写作工具,不管是 GPT-4 还是 Claude,说到底都是玩概率的高手。给它一段前文,它能算出下一个词、下一句话最可能是什么。这种模式下,AI 能写出 “看起来很对” 的句子,但它永远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
你让 AI 写一段失恋的场景,它能堆砌 “泪水”“雨夜”“空荡的房间” 这些元素,甚至能模仿出村上春树式的孤独感。可这些文字背后,没有真实的心痛做支撑。就像一个演员背熟了台词,却没经历过角色的人生,演得再像也缺了点什么。
我见过一个 AI 写的战争小说,里面有大段描写士兵牺牲的文字,用词华丽到让人惊叹。但读着读着就发现不对劲 —— 所有死亡场景的情感曲线都差不多,像是从同一个模板里套出来的。AI 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它只知道 “死亡” 这个词通常和哪些情绪词搭配。
更有意思的是,当你故意引导 AI 写一些逻辑矛盾的情节时,它会毫不犹豫地照做。比如让主角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AI 不会觉得有问题,反而会用华丽的辞藻把这个漏洞包装起来。这说明它完全没有 “理解” 自己在写什么,更别说赋予文字灵魂了。
💔 情感表达:AI 的 “致命短板”
人类写小说,情感是自然流露的。莫言写饥饿,是因为他真的经历过;余华写苦难,是他见过太多生活的沉重。这些情感不是凭空捏造的,是从生命体验里长出来的。
AI 呢?它的情感表达全靠 “数据归纳”。分析一百万段悲伤的文字,总结出悲伤时人会哭、会沉默、会失眠,然后把这些特征组合起来。这种组合能骗过人的眼睛,却骗不过人的直觉。
我做过个小实验,让 AI 和人类作家同时写 “离别” 主题的短篇。AI 写的版本里,主角站在车站哭了半小时,说了 20 句告别的话,细节丰富到像流水账。人类作家只写了一个动作 —— 主角把围巾摘下来,偷偷塞到对方包里,转身就走,没回头。
结果很明显,后者更让人揪心。因为人类知道,真正的离别往往是说不出话的,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才藏着最沉的情感。AI 不懂这个,它只会把 “离别” 和 “眼泪”“拥抱” 这些高频关联的元素堆在一起。
还有个现象特别明显:AI 写不好 “复杂情感”。人会同时感到开心又难过,期待又恐惧,这种矛盾的情感在 AI 的文字里很难见到。它要么让你彻底开心,要么让你彻底难过,像个不会撒谎的孩子,把所有情绪都摆在明面上。
✍️ 写作技巧:模仿到极致,也成不了大师
AI 在写作技巧上的模仿能力确实吓人。你让它学鲁迅,它能写出 “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种句式;你让它学古龙,它能给你整出 “风。冷风。杀人的风” 这种短句。
但技巧这东西,就像书法的笔法。AI 能学会所有笔画的写法,却写不出王羲之的风骨。因为技巧背后是审美,是判断,是 “这样写为什么比那样写好” 的思考过程。
我见过 AI 写的推理小说,诡计设计得相当精巧,逻辑链条也完整。可读到最后总觉得差点什么 —— 原来它少了那种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惊喜感。AI 能算出最合理的情节走向,却算不出那种 “不合理的合理”,而后者恰恰是伟大作品的灵魂。
还有叙事节奏,这几乎是 AI 的死穴。人类作家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留白。AI 只会按照数据里的 “平均节奏” 来写,像个节拍器,精准却没有生命力。
最有意思的是比喻。好的比喻是 “把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在某个隐秘的点上连接起来”。AI 能写出 “月亮像银币” 这种常见比喻,却写不出 “月亮像被狗咬过的烧饼” 这种带着生活气息的独特比喻。因为它没有生活,自然抓不住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隐秘联系。
🧠 人类作家的 “不可替代性”
有个朋友是网文作者,最近在研究用 AI 写大纲。他说 AI 能帮他列出一百种情节走向,但最后拍板的还是他自己。“AI 不知道我的读者最近在关心什么,不知道哪个点能戳中他们的痛点,这些都得靠我自己判断。”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写作不只是把字写出来,更是一种 “对话”—— 和读者对话,和时代对话,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种对话能力,AI 现在没有,将来也很难拥有。
人类作家会犯错,会犹豫,会写出不完美的句子。可恰恰是这些 “不完美”,让文字有了呼吸感。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挣扎、思考和成长,这种 “人的痕迹”,正是灵魂的体现。
我想起村上春树说过,他写小说时,会反复修改同一个句子,有时候只是把逗号改成句号。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和较真,AI 是学不会的。因为 AI 没有 “表达欲”,它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作家是在 “不得不说”—— 有些东西如果不写出来,就会憋得难受。
还有那些 “不合时宜” 的写作。卡夫卡写《变形记》,在当时看来完全不符合潮流;博尔赫斯的迷宫叙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这些创新,来自于作家对世界的独特认知,而不是对已有数据的归纳总结。AI 永远写不出这种 “颠覆式” 的作品,因为它的本质是模仿,不是创造。
🤝 未来:不是替代,而是协作
说了这么多 AI 的不足,不是要否定它的价值。事实上,AI 已经成了不少作家的好帮手。
我的一个编剧朋友,现在用 AI 做 “情节可能性测试”。他把主角的困境输入 AI,让它生成 20 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从中找灵感。“AI 能想到一些我绝对不会想到的角度,虽然大多是馊主意,但偶尔能碰撞出火花。”
还有出版社的编辑,用 AI 做 “风格适配” 测试。把新人作者的稿子输入 AI,分析它和哪些已出版的作品风格相似,从而找到更精准的市场定位。这比人工判断高效多了。
AI 最擅长的,是处理那些重复性、技术性的工作。比如调整文字风格、检查逻辑漏洞、生成备选情节等。这些工作以前要花掉作家大量时间,现在交给 AI,作家就能把精力放在更核心的部分 —— 思考 “写什么”,而不是 “怎么写”。
但要清楚,AI 永远只是工具。就像钢笔比毛笔好用,但钢笔写不出《兰亭序》;word 比稿纸方便,但 word 成不了莫言。真正决定作品灵魂的,始终是握着工具的那个人。
🌟 最后想说的话
AI 写的小说有没有灵魂?我的答案是:现在没有,将来也很难有。因为灵魂来自于生命体验,来自于对世界的困惑和追问,来自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和感悟。这些东西,AI 永远学不会。
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写作没有价值。它能帮我们提高效率,拓展思路,甚至能写出一些 “看起来不错” 的作品。只是我们要清楚,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能流传下去的文字,最终还是要靠人类自己来写。
毕竟,文学的本质不是 “写得好”,而是 “活得真”。AI 可以模仿写作的技巧,却模仿不了真实的生命体验。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不理性、充满矛盾的生命体验,才构成了文学最珍贵的灵魂。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