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一组扎心数据
去年某第三方平台统计,公众号折叠功能全面上线后,打开率中位数从 2.8% 掉到 1.5%。不少运营者后台留言说,推送后像石沉大海,以前能带来 500 个新增的头条,现在连 200 都费劲。但有意思的是,头部账号的打开率只降了 0.3%。这说明什么?不是渠道死了,是平庸的内容彻底没了活路。
我认识个做职场干货的号主,折叠后他反而把更新频率从周更 3 篇提到日更。理由很简单:"以前用户刷到就看,现在得主动点进折叠栏。我要是不保持存在感,他们可能连我的账号名都会忘。" 三个月后,他的活跃用户反而涨了 12%。关键在哪?他把每篇文章的末尾都加上了 "点击右上角⭐️,下次直接在星标栏找我" 的引导,这个小动作让星标用户占比从 8% 提到了 23%。
🔥 别纠结 "要不要更",先想 "你的号属于哪类"
企业服务号大多不用慌。这类账号本身就是低频推送,用户关注是为了查订单、领福利,折叠不影响核心功能。我见过一个连锁咖啡品牌,每周三推优惠券,折叠后核销率只降了 4%,但他们把菜单栏改成了 "点这里找优惠",反而让用户养成了主动点开的习惯。
个人 IP 号反而迎来机会。折叠功能其实帮你过滤了那些 "随手关注" 的无效粉。真正认可你的用户,会特意点开折叠栏找更新。某科技博主告诉我,他现在每篇文的 "在看" 数虽然少了,但私信咨询量涨了 3 倍,因为留下来的都是精准粉丝。他的做法是,每次直播前都会在公众号发预告,文末加一句 "怕错过直播?回复【提醒】我开播前喊你",用钩子把用户从折叠栏里 "钓" 出来。
内容资讯类号确实难,但不是没解法。这类账号靠时效性吃饭,折叠后黄金传播期被压缩。有个地方资讯号的做法很聪明,他们把头条做成 "30 秒速览",开头就放最关键的信息,比如 "今天 XX 路封闭施工,绕行路线看这里"。用户哪怕只扫一眼标题,也能 get 核心内容,反而让完读率提升了 17%。
✍️ 内容必须改,这三个方向最见效
标题要自带 "解锁" 钩子。以前那种 "震惊体" 现在没用了,用户看到折叠的公众号名称,可能连点都不点。试试在标题里加具体场景,比如 "宝妈必看:3 岁娃补钙误区,你家可能天天犯",比 "补钙别犯这些错" 打开率高 40%。或者直接用行动指令,"点击领取:2024 最新个税申报模板",利用用户的功利心破局。
正文开头 3 秒定生死。折叠后用户点开的耐心更差,前两句话抓不住人就会关掉。可以试试 "痛点 + 解决方案" 的开头,比如 "刚交的社保断了?别慌,这样操作能补救"。也可以用数据冲击,"每天存 15 块,年底多还 2 万房贷?实测可行"。某财经号用这种开头,把平均阅读时长从 1 分 20 秒提到了 2 分 45 秒。
增加 "二次触达" 设计。每篇文章末尾留个 "作业",比如 "你觉得折叠功能对公众号影响大吗?评论区聊聊,抽 3 人送运营手册"。用户留言后,你的回复会出现在他的消息列表,相当于免费获得一次触达机会。有个教育号靠这个技巧,把留言率从 3% 提到了 9%,后续课程转化率跟着涨了 6 个点。
👥 把用户从折叠栏 "捞" 出来的实操技巧
星标引导要 "场景化"。别干巴巴地说 "请星标我们",换成具体场景:"不想错过每周三的免费资料包?点击右上角三个点,选择「设为星标」,下次直接在顶部找到我"。配合截图教程(用文字描述步骤也行),星标率能提升 2-3 倍。某职场号做了个小实验,在文末加星标引导的文章,比不加的打开率高 27%。
社群承接是关键。公众号折叠后,社群成了弥补触达不足的重要阵地。可以在推文中设置 "入群福利",比如 "回复【社群】加入运营交流群,每天分享最新平台规则"。把公众号粉丝沉淀到微信群,既能保持活跃,又能通过群公告引导他们回看公众号内容。亲测这样做,能让老用户的复开率提升 50% 以上。
利用 "服务通知" 功能。开通公众号的 "服务通知" 权限(需要认证),用户在你的号内有互动行为(比如报名活动、购买商品)后,能收到模板消息。某活动平台就用这个功能,在用户报名后推送 "点击查看活动详细流程",直接链接到相关推文,带来了 30% 的额外打开量。
💡 要不要停更?看这三个指标再决定
如果你的号满足这三个条件,可以考虑暂停:①连续 3 个月打开率低于 0.8%;②粉丝月流失率超过 5%;③没有明确的变现路径。但停更前最好做个问卷,问问粉丝 "如果我们停更,你会觉得可惜吗?" 有个美食号本来想停更,结果 80% 的粉丝留言反对,他们调整内容后反而活过来了。
反之,如果有这两个信号,必须坚持:①高价值用户占比高(比如付费用户、高频互动用户超过 20%);②内容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原创数据报告、独家采访)。某行业智库号,虽然打开率只有 1.2%,但粉丝都是企业高管,一篇软文报价 8 万,照样活得很滋润。
可以试试 "轻量化更新"。没必要非得日更或周更,改成 "有料才更"。某旅行号从周更 3 篇改成月更 2 篇,每篇都是深度攻略,打开率反而从 1.1% 涨到 2.3%。用户留言说 "虽然更得慢,但每篇都值得等"。减少更新频率,还能把精力放在内容质量上,反而可能提升用户认可度。
📈 长期来看,公众号的价值在哪里?
它仍然是私域的 "沉淀池"。其他平台流量再大,用户也是平台的,只有公众号能把粉丝变成自己的 "资产"。哪怕被折叠,只要用户没取关,你就有触达的可能。某美妆品牌做过统计,公众号粉丝的复购率是纯电商用户的 3 倍,客单价高 40%。这就是私域的魅力,折叠影响的是触达效率,不改变用户的归属权。
内容壁垒才是抗风险的核心。微信不断调整规则,本质是在淘汰低质内容。那些靠搬运、标题党生存的号肯定难受,但真正有原创能力、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号,反而会因为竞争减少而受益。看看那些头部账号,无论平台怎么变,他们总能找到活路,因为用户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内容,不是某个渠道。
多平台分发是必选项。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公众号的内容可以同步到小红书、抖音、知乎。某情感号就这么做,抖音吸引的粉丝引导到公众号沉淀,公众号的深度文章又做成短视频回哺抖音,形成流量闭环。这样即使公众号打开率波动,整体盘子也能保持稳定。
最后想说,折叠功能不是公众号的终点,而是分水岭。它淘汰的是 "躺平式运营",奖励的是 "精细化耕耘"。与其纠结要不要继续更,不如想想怎么让自己的内容值得用户多戳一下屏幕。毕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用户总会想办法找到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