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的公众号标题总没人点?10 个公式直接抄,点击率低算我输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标题是门面。打开率上不去,内容写得再好也白搭。我见过太多号主,内容质量过硬,就是标题平平无奇,结果阅读量始终卡在三位数。今天拆解 10 个经过市场验证的爆文标题公式,每个都附实例和底层逻辑,照着改,亲测能让点击率至少翻一倍。
❓悬念式标题 —— 让人忍不住点进去找答案
这种标题的核心是制造信息缺口,利用人天生的好奇心。就像路上有人吵架,你明明有事也会多看两眼,一个道理。
「3 年涨粉 50 万的公众号,每天只做这件事?」
这个公式是「结果 + 未知动作」。50 万粉丝是结果,「这件事」是悬念。用户会想,到底是什么事这么管用?忍不住点进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注意,这里的「这件事」一定要具体,比如改成「每天花 2 小时做这件事」,增加真实感,别太虚。
这个公式是「结果 + 未知动作」。50 万粉丝是结果,「这件事」是悬念。用户会想,到底是什么事这么管用?忍不住点进去验证自己的猜测。注意,这里的「这件事」一定要具体,比如改成「每天花 2 小时做这件事」,增加真实感,别太虚。
「我劝你别做公众号了…… 除非你知道这 3 个潜规则」
先否定再给出例外,用「除非」勾住目标用户。想做公众号的人看到「别做」会警惕,看到「潜规则」会觉得是内部消息,不点怕错过关键信息。这种标题适合行业新手,戳中他们怕走弯路的心理。
先否定再给出例外,用「除非」勾住目标用户。想做公众号的人看到「别做」会警惕,看到「潜规则」会觉得是内部消息,不点怕错过关键信息。这种标题适合行业新手,戳中他们怕走弯路的心理。
悬念式标题的关键是留一半藏一半。别把话说透,但也不能太玄乎。比如「月入过万的公众号运营,秘密都在这个表格里」,比「月入过万的秘密」好,因为「表格」给出了具体方向,不会让用户觉得是标题党。
💰利益直给型 —— 用户一看就知道 “对我有用”
谁都不想浪费时间,标题里直接说清好处,用户才愿意点。这类标题要把价值量化、场景化,让用户立刻联想到自己能得到什么。
「每天 10 分钟写标题,我的公众号打开率从 3% 涨到 15%」
公式是「付出成本 + 具体收益」。10 分钟是低成本,3% 到 15% 是明确的收益,用户会算:花 10 分钟就能提升 5 倍打开率,太值了。数字一定要真实,比如把 15% 改成「涨了 5 倍」也可以,重点是对比要强烈。
公式是「付出成本 + 具体收益」。10 分钟是低成本,3% 到 15% 是明确的收益,用户会算:花 10 分钟就能提升 5 倍打开率,太值了。数字一定要真实,比如把 15% 改成「涨了 5 倍」也可以,重点是对比要强烈。
「关注这 5 类公众号,3 个月后你的认知会完全不一样」
用「具体数量 + 长期价值」打动人。5 类是具体的,「认知不一样」是长期收益,适合想自我提升的用户。如果改成「关注这些公众号能提升认知」就弱多了,没有数字和时间,显得空泛。
用「具体数量 + 长期价值」打动人。5 类是具体的,「认知不一样」是长期收益,适合想自我提升的用户。如果改成「关注这些公众号能提升认知」就弱多了,没有数字和时间,显得空泛。
利益型标题要避免模糊的词。比如「提升效率」不如「每天少花 2 小时」,「赚更多钱」不如「月收入多 3000 块」。越具体的利益,吸引力越强。还有,别贪多,一个标题突出一个核心利益就够了,说太多反而抓不住重点。
❤️情感共鸣型 —— 戳中用户 “我也是这样” 的心理
人都喜欢看和自己有关的内容。标题里提到用户的身份、处境或情绪,容易让他们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自然会点进去。
「30 岁还在做公众号,没房没车,但我不想放弃」
用「身份 + 困境 + 态度」引发同类人的共鸣。30 岁、没房没车是很多人的现实压力,「不想放弃」是坚持的态度。目标用户会觉得,这篇文章懂我,愿意进去看作者怎么应对,找共鸣或解决方案。
用「身份 + 困境 + 态度」引发同类人的共鸣。30 岁、没房没车是很多人的现实压力,「不想放弃」是坚持的态度。目标用户会觉得,这篇文章懂我,愿意进去看作者怎么应对,找共鸣或解决方案。
「为什么我劝你别追热点?一个小号主的血泪教训」
「劝你别做某事 + 个人经历」,用 “血泪教训” 增加情感重量。做公众号的人都纠结过追不追热点,看到 “血泪教训” 会联想到自己可能踩的坑,想进去避坑。这类标题适合有过失败经历的分享,真实感最重要,别编故事。
「劝你别做某事 + 个人经历」,用 “血泪教训” 增加情感重量。做公众号的人都纠结过追不追热点,看到 “血泪教训” 会联想到自己可能踩的坑,想进去避坑。这类标题适合有过失败经历的分享,真实感最重要,别编故事。
情感型标题要精准定位人群。比如写给宝妈的,用「孩子睡后写公众号,我终于找回了自己」;写给职场人的,用「下班做公众号 3 年,我把副业做成了主业」。人群越具体,共鸣越强。另外,少用华丽词藻,大白话更能打动人,比如 “我太难了” 比 “吾辈处境艰难” 好。
📊数据对比型 —— 用数字制造冲击力
数字自带说服力。把前后变化、不同选择的结果列出来,用户一眼就能看到差异,更容易被说服。
「做公众号 1 年,粉丝从 0 到 1 万,我只靠这 2 个方法」
「时间 + 数据变化 + 具体方法」。0 到 1 万是直观的成长,1 年是时间跨度,2 个方法是干货信号。用户会想,别人能做到,我用同样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行?数据要真实,比如 “1 年” 可以换成 “365 天”,增加细节感。
「时间 + 数据变化 + 具体方法」。0 到 1 万是直观的成长,1 年是时间跨度,2 个方法是干货信号。用户会想,别人能做到,我用同样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行?数据要真实,比如 “1 年” 可以换成 “365 天”,增加细节感。
「标题加不加 “干货” 二字,打开率差了 3 倍」
用「变量 + 结果差异」突出关键细节。很多人纠结标题里要不要加形容词,这个标题直接用数据告诉你答案。用户会觉得这是经过测试的结论,有参考价值。测试类的标题都可以这么写,比如 “标题用感叹号 vs 句号,哪个点击率更高?”
用「变量 + 结果差异」突出关键细节。很多人纠结标题里要不要加形容词,这个标题直接用数据告诉你答案。用户会觉得这是经过测试的结论,有参考价值。测试类的标题都可以这么写,比如 “标题用感叹号 vs 句号,哪个点击率更高?”
数据型标题的秘诀是选对对比维度。可以是时间(1 个月 vs3 个月)、数量(1 个方法 vs5 个方法)、效果(打开率 1% vs10%)。对比越明显,冲击力越强。但别瞎编数据,比如 “涨粉 10 万” 不如 “从 500 到 100500 粉丝”,具体到个位数更可信。
🧐反常识型 —— 打破用户的固有认知
大家都认同的道理,你反过来说,反而能引起注意。这类标题适合颠覆传统观点,让用户觉得 “原来我一直想错了”。
「公众号标题不是越长越好,这 3 个短标题反而更火」
打破 “标题长 = 信息全” 的误区。用户习惯了长篇大论的标题,看到 “短标题更火” 会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后面接 “3 个例子”,给用户具体参考,避免空洞。
打破 “标题长 = 信息全” 的误区。用户习惯了长篇大论的标题,看到 “短标题更火” 会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后面接 “3 个例子”,给用户具体参考,避免空洞。
「别再追爆款标题了,我靠 “土味标题” 月涨粉 5000」
用 “土味” 对抗 “爆款”,制造反差。大家都在学爆款公式,你说土味有用,反而勾起用户的好奇心。这类标题适合想走差异化路线的号主,突出 “反其道而行之” 的效果。
用 “土味” 对抗 “爆款”,制造反差。大家都在学爆款公式,你说土味有用,反而勾起用户的好奇心。这类标题适合想走差异化路线的号主,突出 “反其道而行之” 的效果。
反常识型标题要有底气。要么你真的这么做过,要么有数据支撑。比如 “我试过 100 个标题,发现最短的 5 个字打开率最高”,比单纯说 “短标题好” 更可信。另外,别为了反常识而反常识,比如 “标题写得越烂,粉丝越多”,这种一看就假,反而会招黑。
最后说句实在话
标题公式不是万能的,但能帮你少走弯路。我见过很多人,对着公式套半天,结果标题还是没人点。问题在哪?公式是骨架,内容是血肉。比如 “我用这个方法赚了 10 万”,点进去发现是广告,用户下次就不会再信你了。
记住,标题是为内容服务的。先保证内容有价值,再用公式包装,才是长久之计。这 10 个公式,你可以挑 3 个最适合自己账号定位的,反复测试,慢慢就会找到感觉。
比如你是做职场内容的,多试试利益型和数据型;做情感内容的,多用情感共鸣和悬念式。别贪多,把 1 个公式用到极致,比 10 个公式都用一遍效果好。
现在就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挑一篇阅读量低的文章,用今天说的公式改改标题,看看明天的数据有没有变化。试过才知道,哪个公式最适合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