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吐槽,订阅号升级后消息列表里的文章全挤在一起了。打开公众号页面,以前能一眼看到的推送,现在得点进账号主页才能找全。这种折叠机制对中小号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本来阅读量就靠那点自然流量撑着,现在直接被藏起来,打开率掉了三成不止。
🔍 先搞懂折叠机制的底层逻辑
这次升级本质是微信在优化信息密度。用户关注的账号越来越多,杂乱的推送会降低使用体验。折叠后,同一个订阅号的多条推送会被整合到一个入口,只有最新一条会在列表短暂显示。
但这里有个关键:星标账号不会被完全折叠。星标账号的最新推送会单独占据一个位置,和未读消息并列。这就意味着,用户对你的账号越重视,你的内容曝光机会就越大。
不同类型的账号受影响程度天差地别。那些每天发 3 条以上的资讯号,折叠后用户很难翻到第二条之后的内容;而每周更新 1 - 2 次的垂直领域账号,反而因为内容集中,被点开的概率可能更高。
✍️ 内容必须「前 3 秒抓眼球」
被折叠后,标题和头图成了生死线。以前用户可能会因为好奇点进一个普通标题的文章,现在不行了,你的标题必须在滚动列表里瞬间击中他们的需求。
试试在标题里加「具体场景」。比如教育类账号,别写「学好英语的三个方法」,换成「职场人通勤时背单词,这招比 APP 高效 3 倍」。后者既明确了用户群体,又给出了具体场景,打开欲会强很多。
开头 100 字一定要「带钩子」。很多人点开文章后,划两下没看到干货就退出去了。建议开头直接抛结果,比如「亲测一周,用这个排版技巧,我的在看数涨了 40%」,先留住人再展开细节。
段落结构要「碎而密」。手机阅读时代,没人有耐心看大段文字。每段控制在 3 行以内,多换行,重点内容用加粗突出。比如讲运营技巧时,把「定时发布」「关键词布局」这些核心词标粗,用户扫一眼就知道有没有用。
💬 互动率成了隐形曝光杠杆
微信的算法其实在悄悄给账号打分,互动率(在看、留言、分享)高的文章,会被优先展示在折叠列表的顶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账号明明被折叠了,却能保持稳定的打开率。
想提升在看数,别只在文末说「求在看」。可以在文章中间插入互动点,比如讲完一个案例后加一句「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分散引导比集中索要效果好得多。
留言区要「主动抛话题」。每次发文前准备 2 - 3 个简单问题,比如「你平时多久看一次订阅号?」「最烦哪种推送内容?」。用户留言后,作者要在 24 小时内回复,一来二去,互动数据自然就上去了。
星标引导要「软植入」。直接让用户星标会很生硬,试试在文末加一句「怕错过更新?把我设为星标,每天第一条推送就能看到」。再配上简单的星标步骤截图(不用太复杂,画个箭头指一下就行),转化率能提高不少。
🌐 外部引流成了必选项
光靠公众号内部流量已经不够了,必须把用户往私域导。现在很多账号会在文章末尾放「粉丝群入口」,用「进群领资料」「每周直播答疑」之类的福利吸引用户加入。
短视频平台是天然的引流池。把公众号文章里的核心观点拆成 15 秒小视频,在抖音、视频号里发布,结尾引导「完整版干货在公众号 XX」。注意别硬广,要让用户觉得是主动发现了一个好内容源。
社群运营要「精细化」。建群后别只发广告,每天固定时间分享行业资讯,每周搞一次小互动(比如话题讨论、抽奖)。当用户养成在群里看你动态的习惯,就算公众号被折叠,他们也会主动去找你的更新。
📊 数据监测要盯准「异常波动」
每天花 5 分钟看后台数据,重点关注这三个指标:
- 「首次关注来源」如果突然下降,说明外部引流出了问题;
- 「阅读完成率」低于 50%,就得改改文章结构,前面太拖沓了;
- 「星标用户占比」这个数据虽然不直接显示,但可以通过「星标用户打开率」反推,低于 30% 就得加强星标引导。
每周做一次「内容复盘」。把爆款文章和阅读量差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看看标题、开头、话题有什么区别。比如你发现带「教程」「清单」的标题打开率高,下次就多往这个方向靠。
其实这次升级未必是坏事。它逼着我们跳出「靠平台流量吃饭」的思维,真正去思考用户为什么需要你的内容。那些能沉下心打磨内容、和用户建立强连接的账号,反而能在这次调整中脱颖而出。
记住,折叠的是推送列表,不是用户对你的信任。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让用户觉得你不可替代」上,比纠结曝光量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