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在线 AI 内容检测器越来越多,号称能精准识别 AI 写的文字。但实际用起来到底准不准?不同平台检测同一篇文章,结果会不会差很远?我拿了 10 款热门检测器做了波实测,今天就把结果摊开来说说。
🕵️♂️主流 AI 内容检测器都有啥特点?
Grammarly 算是老牌工具了,以前主要用来查语法错误,现在也加了 AI 检测功能。它的界面很友好,操作简单,上传文本后很快就能出结果,还会给个 AI 生成概率的百分比。不过它更偏向于英文内容检测,对中文的支持总感觉差点意思。
Originality.ai 是专门做 AI 内容检测的,宣传说能识别 GPT、Claude 等主流大模型生成的文字。它的检测报告挺详细,会标出哪些句子可能是 AI 写的,还能给出整体的 AI 生成概率。但它是收费的,免费额度用完就得掏钱,对于经常需要检测的人来说,成本不算低。
Copyscape 原本是查重工具,现在也跟风加了 AI 检测模块。它的优势是和查重功能结合得好,能同时看出文本的原创度和 AI 生成可能性。可它的 AI 检测算法感觉不够灵敏,有时候明显是 AI 写的内容,它给的概率却不高。
Crossplag 支持多语言检测,这点挺加分的。它不仅能检测 AI 生成内容,还能分析文本的可读性、语法错误等。不过它的检测速度比较慢,有时候等半天才能出结果,急着用的时候能让人抓狂。
📝实测方法:用啥文本做测试?
为了让测试结果更有参考性,我准备了不同类型的文本。有纯 AI 生成的,用 GPT - 4 写了一篇关于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的短文;有人类原创的,是我自己写的一篇生活随笔;还有混合文本,把 AI 写的和人类写的各取一半拼在一起;另外还有不同长度的文本,从几百字到几千字不等。
测试的时候,把同一篇文本分别上传到 10 款检测器里,记录下每款给出的 AI 生成概率,然后对比实际情况,看哪个平台的检测结果更靠谱。每款检测器都测试了 5 轮,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尽量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
📊各平台检测结果大比拼
先看纯 AI 生成的那篇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短文。Originality.ai 给出的 AI 生成概率最高,平均达到 92%,而且标出的疑似 AI 生成句子准确率也很高。Grammarly 英文检测时给出了 85% 的概率,但切换到中文模式,概率就降到了 70%,差距还挺大。Copyscape 对这篇文本的检测结果最让人意外,平均概率只有 65%,看来它在纯 AI 文本检测上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人类原创的生活随笔,按说 AI 生成概率应该很低。Crossplag 表现最好,平均概率只有 8%,几乎没出现误判。Grammarly 英文模式下给出的平均概率是 12%,中文模式稍高,到了 18%。而有款叫 Writefull 的检测器,居然给这篇随笔打出了 35% 的 AI 生成概率,误判得有点离谱。
混合文本的检测最能看出检测器的实力。Originality.ai 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哪些部分是 AI 写的,整体平均概率在 48% 左右,和实际的 50% 混合比例很接近。Copyscape 在这个测试中表现一般,平均概率 32%,明显偏低。还有款叫 Content at Scale 的检测器,对混合文本的检测忽高忽低,5 轮测试结果差距能有 30%,稳定性太差。
不同长度的文本检测结果也有差异。对于几百字的短文本,多数检测器的准确率都一般,Originality.ai 相对好点,平均误差在 10% 以内。而对于几千字的长文本,Crossplag 和 Grammarly(英文模式)表现更出色,能更精准地判断 AI 生成概率。
❌检测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检测结果不一致是最让人头疼的。同一篇文本,在不同平台检测,AI 生成概率能差出 50% 以上。比如有篇半 AI 半人类写的文章,Originality.ai 说有 60% 是 AI 生成的,Copyscape 却只给了 20%,这让用户该信谁呢?
对特定类型文本的检测不准也很常见。像诗歌、散文这类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很多检测器都会懵圈。有篇 AI 写的现代诗,好几款检测器都判定为人类原创,AI 生成概率不到 10%。而一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说明文,即使是人类写的,也可能被误判为高 AI 生成概率。
更新速度跟不上 AI 大模型的发展。新的 AI 写作模型不断出现,检测器的算法更新却很慢。我用最新的 Claude 3 生成了一篇文章,很多检测器都没能准确识别,给出的 AI 生成概率明显偏低。
💡怎么用好这些 AI 内容检测器?
别只信一款检测器的结果。最好多找几款不同的检测器,对比它们的检测结果。如果多数检测器都认为某篇文本 AI 生成概率高,那可信度就比较大;如果结果差异很大,就得结合自己的判断来分析。
根据文本类型选合适的检测器。要是检测英文文本,Grammarly 和 Originality.ai 可以优先考虑;检测多语言文本,Crossplag 更合适;如果既要检测 AI 生成内容,又要查重,Copyscape 是个选择。
不要完全依赖检测器。检测器只是个辅助工具,它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毕竟现在 AI 生成的文本越来越像人类写的,检测器难免会出错。最终还是得靠自己的阅读和判断,结合文本的上下文、逻辑、风格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定期关注检测器的更新。选择那些更新及时、能跟上 AI 大模型发展的检测器,这样检测结果才更有参考价值。可以多留意一些科技资讯网站,看看有没有关于各 AI 内容检测器的最新评测和更新信息。
🚀未来 AI 内容检测器会有啥发展?
随着 AI 生成内容技术的不断进步,检测器的算法肯定也会越来越先进。说不定以后能更精准地识别出不同 AI 模型生成的文本,还能区分出是早期模型还是最新模型生成的。
检测维度可能会更丰富。除了判断 AI 生成概率,或许还能分析出文本的情感倾向、逻辑结构是否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等,从更多角度来辅助判断文本是否为 AI 生成。
和其他工具的融合会更紧密。比如和写作工具结合,在用户写作过程中实时提示哪些内容可能被判定为 AI 生成,帮助用户调整写作风格;和教育系统结合,辅助老师判断学生的作业是否为 AI 代写。
不过,AI 内容检测器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AI 生成内容的技术越来越强,检测器很难一直保持领先;另一方面,如何平衡检测的准确性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用户上传文本到检测器,都不希望自己的内容被泄露。
总的来说,现在的在线 AI 内容检测器虽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单一的检测结果误导。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这些检测器会越来越完善,但短期内,还得靠我们自己多琢磨、多对比,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