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人抱怨,说 AIGC 工具生成的内容过不了原创检测,觉得是工具不行。其实真不是这样,用过不少工具,从早期的小模型到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发现能不能过原创,核心不在工具够不够先进,而在你怎么用它。
📌 别被工具牵着走,先搞懂原创的底层逻辑
很多人用 AIGC,就是输入一句指令,等工具出全文,然后直接用。这能过原创才怪。搜索引擎和平台的原创检测,不是看内容是不是机器写的,而是看内容有没有独特性、有没有你自己的思考和加工。
比如写一篇关于 “夏季防晒” 的文章,工具可能会给你一套标准流程:选防晒霜、打伞、穿防晒衣。这内容网上一搜一大堆,肯定判定为重复。但如果你结合自己的经验,说 “我在海边试过 20 种防晒霜,发现这种质地的最适合出汗多的人”,再加上工具给的基础知识点,原创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原创检测系统现在很聪明,能识别内容里的 “个人印记”。这些印记可能是你的亲身经历,可能是你对某个观点的独特解读,甚至是你说话的口气。工具只是提供素材,怎么把这些素材变成带有你印记的内容,才是关键。
🔍 选题阶段就注入 “个人标签”,别让工具替你做决定
选什么题,比写什么内容更重要。很多人图省事,让工具推荐热门选题,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跟别人撞车。其实选题这一步,就得体现你的独特性。
你可以用工具给选题方向,但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筛选标准。比如你是做职场内容的,工具推荐 “职场沟通技巧”,你可以细化成 “95 后在国企的沟通潜规则,亲测有效的 3 个话术”。这里的 “95 后”“国企”“亲测” 就是你的标签,工具可不会自动给你加上。
还有个小技巧,把自己的经历、困惑、观察到的现象变成选题。比如你用 AIGC 写育儿内容,别光写 “宝宝辅食怎么做”,可以写 “我家娃不爱吃蔬菜,用这 3 个 AIGC 给的思路改了辅食做法,现在能吃半碗”。这种带着个人故事的选题,自带原创属性。
🔨 拿到初稿后,先拆再改,别当 “内容搬运工”
工具生成的初稿,顶多算个 “素材包”。你得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素材重新组合。比如工具写一篇 “自媒体涨粉技巧”,可能分了 “选题”“标题”“发布时间” 三个部分。你可以打乱顺序,先讲自己因为踩了发布时间的坑掉了多少粉,再讲怎么用工具给的方法调整,最后才说选题和标题。
改的时候,重点看逻辑是不是符合你的表达习惯。工具的逻辑通常很规整,像说明书,但人说话不是这样的。你可以加一些转折,比如 “不过我试了之后发现,这个方法在小红书管用,在知乎就差点意思”;也可以加一些细节,“当时我凌晨 3 点发了条视频,本来没抱希望,结果醒来看数据,播放量比平时高 3 倍”。
每一段都问自己:这是我会说的话吗? 要是读起来像念稿子,就必须改。把长句拆成短句,把书面语换成口头语,比如把 “综上所述” 换成 “这么说吧”,把 “因此” 换成 “所以啊”。
💬 用 “杂交” 的方式混剪内容,让 AI 痕迹消失
单一工具生成的内容,很容易被检测出来,因为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但如果把多个工具的输出混在一起,再加上你自己的东西,就很难被识别了。
比如写一篇 “新手做短视频避坑指南”,先用工具 A 生成 “设备选择” 部分,用工具 B 生成 “剪辑技巧” 部分,然后你自己补充 “我一开始用手机拍,后来换了相机发现,其实光线比设备更重要”。再把这三部分打乱,按照 “先讲自己踩的坑,再讲怎么解决,最后总结经验” 的逻辑重新拼起来。
还有个狠招,就是把工具生成的内容翻译成其他语言,再翻译回来,然后自己润色。机器翻译的漏洞会让句子产生细微的变化,再加上你的修改,就能避开很多重复的表达。不过这一步别偷懒,翻译回来的内容可能不通顺,必须逐句调整。
📝 加入 “独家数据” 和 “小众案例”,提升内容壁垒
原创检测很看重内容的稀缺性。如果你的文章里有别人没有的数据、案例或观点,平台会默认这是原创。这些东西,工具一般给不了,得靠你自己积累。
比如写 “本地小吃店引流方法”,工具可能会说 “发抖音团购”“做小红书探店”。但如果你加上 “我家楼下的包子铺,每天早上让买包子的人拍视频发朋友圈,送一个茶叶蛋,一个月客流涨了 40%”,再附上你拍的照片(虽然这里不能放图,但文字描述清楚细节),这内容就没法复制了。
平时可以多留意身边的小事,记下来。比如你住的小区门口的便利店怎么搞活动,你常去的咖啡店怎么留客户,这些都是独家素材。把这些素材和工具生成的理论结合起来,原创度想低都难。
🧐 最后检查:用 “反向思维” 判断原创度
写完之后,别着急发。换位思考一下,要是你是原创检测系统,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能证明是 “你写的”?
看看有没有至少 3 个以上的个人经历或观察,有没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有没有用自己的话重新解释某个概念。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大概率过不了。
也可以把文章片段放到搜索引擎里搜一下,要是能搜到差不多的内容,就必须重写。重点改那些重合度高的句子,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
说到底,AIGC 工具就是个高级秘书,能帮你整理资料、搭框架,但不能替你思考、替你经历。真正的原创,是你把工具给的 “零件”,用自己的方式组装成一个独一无二的 “产品”。那些说工具不行的人,其实是还没学会怎么当这个 “组装大师”。
多练几次就会发现,不管用什么工具,只要掌握了 “注入个人印记” 的技巧,过原创其实没那么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