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帮客户做内容合规审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企业的宣传文案、公众号推文里,藏着不少 AI 生成的痕迹。尤其是用第五 AI 这类平台批量产出的内容,有的直接拿去注册商标,有的做成付费课程讲义,甚至还有人拿着 AI 写的小说去投稿。
这就牵扯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 这些东西到底谁说了算?你敲了几个关键词,AI 给你吐出几千字,这版权是你的?平台的?还是说,这玩意儿根本就没版权?
📜 AI 写作的版权困局:法律跟不上技术的典型
现行的《著作权法》里,关于作品的定义有个核心前提 ——必须是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这就麻烦了,AI 生成的内容算什么?去年北京有个案例,某公司用 AI 写了篇市场分析报告,被竞争对手全文抄袭。起诉到法院,最后因为没法证明这篇报告是 "人类创作",愣是没立案。
第五 AI 的用户协议里写着 "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归用户所有",但这只是平台单方面的说法。真遇上事了,法院认不认?未必。上个月接触过一个自媒体团队,用 AI 写的育儿文章被别的号洗稿,维权时平台律师直截了当地说:"除非你能证明每句话都经过人工大幅修改,否则很难界定侵权。"
更有意思的是素材来源问题。AI 生成内容的 "灵感",本质上是学习了全网已有的文字。如果某篇爆款文里,藏着某作家的独特比喻,或者某家公司的专有术语,算不算间接抄袭?现在没人能说清。有个做餐饮加盟的客户,用 AI 写的招商文案里,居然出现了竞争对手的核心话术,差点惹上官司。
🤝 平台与用户的权责拉锯战
仔细研究过十几家 AI 写作平台的协议,第五 AI 在版权条款里算比较 "友好" 的。明确说了用户可以商用生成内容,但加了个前提 ——"不得侵犯第三方权益"。这话听着合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
有个做电商的朋友,用第五 AI 生成了产品描述,里面有句 "全网最低价" 被职业打假人盯上。平台说这是用户使用不当,用户说 AI 自己生成的话术,最后只能自认倒霉罚了款。这种责任划分的模糊地带,现在比比皆是。
还有个更棘手的情况。团队里的设计师用 AI 生成了系列文案,离职时把这些内容打包带走,跳槽到竞争对手公司直接用。原公司想维权,发现既没法证明这些是 "职务作品",又没法界定 AI 生成内容的归属,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平台其实也有苦衷。第五 AI 这类工具每天生成几百万字内容,不可能逐字审核。他们能做的,顶多是在协议里加些免责条款。但对用户来说,这些条款更像 "霸王条款"—— 出了问题你担着,平台概不负责。
✍️ 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在哪?
接触过一个头部 MCN 机构,他们有个铁规矩:AI 生成的内容必须经过 "三审三校",至少 30% 的内容要人工重写。负责人说这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规避版权风险。只要能证明人类在创作中占主导地位,维权时就能站得住脚。
这就说到点子上了。AI 写的东西,本质上是信息的重组,缺乏真正的原创性。上个月帮一家出版社审稿,发现某本 AI 写的历史书里,把不同朝代的官职混为一谈。这种常识性错误,只有人类作者能避免。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文字里感受到的情绪、思考的深度,AI 目前还学不会。
有个情感博主做过实验,用第五 AI 生成的失恋文章,和自己写的同主题文章放在一起。AI 写的阅读量只有她自己写的三分之一,评论区的互动更是天差地别。粉丝说得很直接:"机器写的东西,看着热闹,没走心。"
📏 行业规范的真空地带
现在的 AI 写作行业,有点像早年的网约车 —— 技术跑在前面,规则落在后面。上个月参加行业论坛,第五 AI 的产品经理提到他们正在尝试 "版权存证" 功能,生成内容时自动上链存证。但这只能证明生成时间,解决不了根本的归属问题。
有个更现实的问题:AI 生成内容能不能申请版权登记?咨询过版权局的朋友,得到的答复是 "暂不受理"。这就意味着,哪怕你花了大力气修改 AI 文案,也没法获得法律意义上的专属权。去年有个自媒体大 V,用 AI 生成的系列漫画脚本被全网抄袭,最后只能靠粉丝举报维权。
业内其实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涉及商业用途的 AI 内容,必须保留人工修改记录。某知名快消品牌的新媒体团队,专门建了个共享文档,每次用 AI 写文案,都把修改前后的版本对比存档。他们的法务说,这是目前最有效的自保方式。
🔮 未来的破局之道在哪?
前几天跟知识产权律师聊,他提到个新思路:或许可以参考 "委托创作" 的模式。用户提供明确指令,AI 平台按要求生成内容,双方在协议里约定版权归属。就像你请设计师做海报,付了钱,版权就归你。
第五 AI 这类平台其实可以做得更细致。比如根据修改程度分级 —— 完全 AI 生成的标为 C 级,人类修改超 50% 的标为 A 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版权保障。这样用户心里有数,平台也能规避风险。
更重要的是法律层面的更新。据说相关部门正在调研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可能会在《著作权法》里增加专门条款。有专家建议,可以设立 "AI 辅助创作权",既承认人类的主导作用,也给平台合理的权益空间。
说到底,技术永远在往前跑,规则只能跟着追。作为用户,现阶段最稳妥的做法就是 —— 别把 AI 当成万能工具。用它来收集素材、梳理框架没问题,但最终输出的内容,一定要打上自己的烙印。毕竟,法律可能会滞后,但人类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永远是最硬的版权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