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平台对于原创作品要求极高,简单的 AI 写作已经不能够通过原创检测,因此写作方法要全面升级,既要兼顾文章的吸引力、有流量属性,又要能够通过朱雀大模型平台的 Ai 味检测。减少感叹号或问号,使文本的标点符号运用更符合常规的语言习惯。你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在意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合理。可以全角符号和半角符号交替使用,让被 AI 味检测的时候看起来不太可能是 AI 生成。
📝 AIGC 内容会侵权吗?创作者必知的法律知识与避坑指南
随着 AIGC 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使用 AI 工具辅助内容生产。但是,使用 AIGC 内容是否会侵权,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 AIGC 内容的侵权风险,并提供实用的避坑指南。
🚫 法律对 AIGC 的定性
根据中国著作权法,作品必须是人类智力成果,具有独创性。AI 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取决于用户在生成过程中是否投入了足够的智力劳动。例如,简单的提示词 “画一只猫” 可能被视为思想,而不是表达,因此不构成作品。但如果用户在提示词中融入了具体的视觉、叙事或结构要素,并且对生成内容进行了后期处理,那么生成的内容可能构成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国内首例 “AI 文生图” 著作权侵权案中,认定用户对 AI 生成的图片享有著作权,因为用户在生成过程中进行了个性化选择和实质性贡献。这表明,司法实践中倾向于保护用户对 AI 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但前提是用户能够证明自己的智力投入。
🔍 侵权风险场景
- 模仿他人作品:使用 AI 生成与他人作品实质性相似的内容,可能构成侵权。例如,模仿宫崎骏动画的场景、人物和音乐,重新合成短视频用于商业用途,可能侵犯著作权。北京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沛举例说,擅自用奥特曼的形象作为 “垫图” 喂给 AI,生成类似奥特曼的形象,也可能侵害原作者的权利。
-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作为基础:AI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用户需避免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 AI 生成内容的基础。例如,使用他人的图片、文字等作为训练数据,可能构成侵权。
- 未正确标识 AI 生成内容: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服务提供者和用户需要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标识。未正确标识可能导致侵权风险,同时也可能影响用户对内容的信任度。
🛡️ 避坑策略
- 确保独创性: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要尽可能投入更多的智力劳动。例如,撰写详细的提示词,融入具体的视觉、叙事或结构要素,并对生成内容进行后期处理。这样可以提高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增加通过著作权法保护的可能性。
- 保存创作过程证据:用户要留存能证明生成过程的证据,如提示词内容、参数设置、调整修改记录等,最好能有时间戳。这些证据不仅是证明著作权的关键,也是应对潜在侵权指控的盾牌。
- 正确标识 AI 生成内容: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服务提供者和用户需要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显式或隐式标识。正确标识不仅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有利于创作者自身权益的保护。
- 合法获取训练数据: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避免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作品作为训练数据。可以从公开数据集、自身数据积累、合作伙伴共享等途径获取数据。
- 注意用户协议:在使用 AI 平台时,要仔细阅读用户协议,了解著作权归属的约定。如果平台协议中写明 “用户通过 AI 生成的内容,平台享有完整知识产权”,那么用户需要谨慎使用。
📚 案例分析
- 奥特曼案:广州互联网法院认定被告人工智能平台构成著作权侵权,因为其生成的 “奥特曼” 绘画形象与享有奥特曼著作权的形象构成实质性近似,且平台通过销售会员及 “算力” 等增值服务获利。
- 北京通州法院侵犯著作权案:罗某等四名被告人利用 AI 制图工具,对他人美术作品进行 “微调”,生产销售拼图产品,获利 27 万余元。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侵权,因为生成的图片与原作品实质性相同,被告人未对生成结果进行创造性控制。
🌟 总结
使用 AIGC 内容存在一定的侵权风险,但只要创作者了解相关法律知识,采取有效的避坑措施,就可以在享受 AIGC 技术便利的同时,避免法律纠纷。关键是要确保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保存创作证据,正确标识内容,合法获取数据,并注意用户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让 AIGC 技术真正为创作者所用,推动内容产业的发展。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