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打开电脑,随便找个 AI 工具就能生成一大段文字。可真要用到公众号、短视频脚本里,总觉得差点意思 —— 要么像白开水没营养,要么跟别人撞车被平台判重复。这时候,二次创作就成了救命稻草。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从给 AI 喂什么数据,到最后怎么改出「人味儿」,一步一步讲清楚。
📊 数据投喂:给 AI 搭好「知识框架」
给 AI 喂数据不是堆料。上周帮一个美妆号做二次创作,一开始他们往工具里塞了 50 篇网文,生成的内容全是「OMG 买它」这种过时梗。后来换成 3 年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解读、头部成分党博主的深度测评,再加上用户评论区高频提到的「敏感肌能用吗」「会不会闷痘」,AI 输出的初稿立刻有了专业度。
数据源得满足两个条件:权威度和垂直性。权威度保证信息不出错 —— 医疗类内容必须参考知网论文,教育类要核对教育部文件;垂直性决定内容有棱角,母婴号别混进职场文,科技号少碰娱乐八卦。我习惯建三个文件夹:核心资料(行业白皮书、官方数据)、竞品内容(同领域爆款)、用户反馈(评论区、私信关键词),比例大概 3:4:3。
数据标注比堆数量更重要。有个做财经号的朋友,直接甩给 AI 一句「写篇股市分析」,出来的内容跟财经新闻通稿没区别。后来改成「针对 30 岁以上散户,用 2023 年 A 股散户盈亏数据,分析新能源板块回调原因,重点讲普通人该加仓还是止损,语气像邻居聊天」,AI 初稿的用户针对性瞬间提升。标注时要写清:目标人群、核心观点、必须包含的关键词(比如品牌名、政策术语)、禁用表达(比如低俗梗、错误说法)。
📝 初稿处理:先砍「废话篓子」再补「信息缺口」
AI 初稿总有「凑字数」毛病。上周生成的一篇职场文,开头用了 200 字讲「当代年轻人压力大」,全是正确的废话。这种内容必须第一时间删掉 —— 读者刷手机时,3 秒内看不到干货就会划走。我的标准是:每段话里,和核心观点无关的形容词、铺垫句,直接删。比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改成「科技正在改变生活」,信息密度立刻翻倍。
补信息缺口是关键。AI 经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一篇关于「直播带货退货率高」的分析,AI 会说「退货率高影响行业发展」,但不会提具体数据(比如某平台服饰类退货率超 40%)、不会讲用户为什么退(尺码不准、货不对板)、更不会给解决方案。这时候就得手动填坑:去电商平台扒行业报告,翻用户退货留言,甚至找个带货主播聊半小时,把这些「AI 想不到」的细节补进去。
注意保留 AI 的「灵光一闪」。有时候 AI 会冒出一些奇怪但有价值的表达。上次写宠物粮测评,AI 突然蹦出一句「好的猫粮像妈妈做的饭,不是越贵越香,而是知道猫爱吃什么」。这句话有点跳脱,但比干巴巴的「性价比重要」更生动,稍微改改就能用。我的做法是建个「灵感库」文档,看到这种句子就复制进去,二次创作时能当调味剂。
🔄 结构重组:让逻辑「站着走路」
AI 爱写「教科书式结构」。开头总起、中间分三点、结尾总结 —— 不是说不好,就是太死板。上周改一篇旅游攻略,AI 把「住宿」「美食」「景点」分成三大块,读者想知道「住哪离美食街近」就得来回翻。后来按「一日游路线」重组:早上在 A 景点玩,中午去旁边的 B 餐馆,晚上住步行 10 分钟的 C 酒店,逻辑一下子顺了。
段落顺序要「跟着读者走」。写母婴用品文,新手妈妈最关心的是「安全吗」,然后才是「怎么用」「多少钱」。AI 可能先讲产品材质(虽然重要但不是最先关心的),这时候就得把「安全认证」提到最前面,再讲使用方法。判断顺序对不对有个简单办法:把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摘出来,连起来读,像不像一个读者在问问题,你在一步步回答。
过渡句别用「首先其次最后」。AI 写过渡句特别生硬。比如从「产品优点」转到「缺点」,AI 可能写「其次,我们来看看它的不足之处」。换成「但再好的东西也有短板 ——」「不过实际用起来,有个小麻烦」,就自然多了。我常从日常对话里找灵感,比如朋友聊天时怎么转话题,就学着那么写。
🌱 内容深化:给文字「长肌肉」
加细节让内容「落地」。AI 写「这款吸尘器好用」,等于没说。得改成「吸猫毛时,地板缝隙里的绒毛能一次性卷走,不用再弯腰抠;装满垃圾后,按下按钮尘盒自动弹开,不会沾到手」。这些细节哪来?自己用一遍,或者看 10 个用户实拍视频,把高频出现的场景记下来。
观点要「带棱角」。AI 输出的观点总像「老好人」,说 A 好也说 B 不错。二次创作时必须选边站。写手机测评,不能说「A 拍照好,B 续航强」,要明确「经常出差的人选 B,因为一天充一次够了;喜欢拍视频的选 A,暗光下色彩比 B 真实」。观点越具体,越容易让读者觉得「说到我心坎里了」。
加「个人体验」拉近距离。AI 不会说「我用了三个月发现」。在母婴文里加一句「我家娃刚开始用这个奶瓶时,总把奶洒一身,后来发现是奶嘴角度没调好 ——」;在数码文里写「上周带这个充电宝爬山,摔了三次居然没坏,就是重量有点感人」。这种第一人称的细节,比任何形容词都有说服力。
🎭 风格统一:让文字有「人设」
定个「说话人」身份。是隔壁阿姨?还是同行业务员?还是较真的技术宅?身份不同,用词完全不一样。帮中老年健康号改文时,我会把「心率监测」说成「心跳数数」,把「有氧运动」换成「快走、跳广场舞这种出点汗的运动」;写科技评测就可以用「芯片制程」「刷新率」这些词。AI 经常混搭风格,得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把不符合人设的词换掉。
长短句搭配出「节奏感」。AI 要么写一长串复杂句,要么全是短句。读着累。我的办法是:讲复杂概念时用短句,比如「5G 比 4G 快。快多少?下载一部电影,4G 要 10 分钟,5G 只要 1 分钟」;描述场景时用长句,比如「傍晚在厨房做饭,手机放在客厅充电,这时候带屏幕的智能音箱突然提醒‘孩子的作业发群里了’,不用擦手跑去拿手机,喊一声‘念给我听’就行」。
少用「专业黑话」多「打比方」。AI 爱掉书袋。写保险文说「现金价值复利增长」,读者根本不懂。换成「就像种果树,刚开始结果少,后来每年结的果子越来越多,而且结的果子还能再长成小树」,虽然不严谨,但能让普通人明白。实在找不到好比喻,就去搜「XX(专业词) 通俗解释」,看看网友怎么说。
🔍 检测优化:过两关再「出厂」
第一关:原创度检测。用「爱站」「5118」这些工具查重复率,超过 30% 就得返工。但别迷信工具 —— 有时候句子不一样但意思全抄别人的,工具查不出来。这时候得自己搜核心观点,比如写「某品牌猫粮含盐量高」,去百度搜这句话,看看是不是很多人都这么说,是的话就换个角度,比如「长期吃这款猫粮,我家猫出现了泪痕加重的情况,后来才知道是含盐量的问题」。
第二关:用户体验测试。找 1 个目标读者读一遍。不是问「写得好不好」,而是问「有没有看不懂的地方」「哪段觉得没必要」「看完想不想转发给朋友」。上次改一篇健身文,我让健身小白读,他说「超级组训练」看不懂,我就改成「两个动作连着做,中间不休息,比如先做 10 个俯卧撑,马上做 10 个深蹲」。
最后检查「AI 味」。有个简单办法:把文章读出来,听着像不像自己平时说话。如果觉得「这不像我说的话」,就逐句改,直到读着顺口。重点改那些「虽然没错但很生硬」的句子,比如「综上所述」改成「总的来说」,「众所周知」改成「大家都知道」。
二次创作不是给 AI「擦屁股」,而是把它当成「初稿助理」。用好这个助理,既能省时间,又能做出有自己风格的内容。关键是记住:AI 负责搭骨架,你负责填血肉 —— 那些带着你独特经历、思考、语气的血肉,才是内容真正的灵魂。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