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论文查重后都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 —— 文献综述部分查重率居高不下,甚至超过 30%。这部分内容因为需要引用大量前人研究,稍不注意就会被判为重复。其实文献综述降重有规律可循,掌握核心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重复率。
📌
先搞懂:文献综述为什么容易重复率高?文献综述的核心是梳理前人研究,但这恰恰是重复率的 “重灾区”。首先,很多同学为了图方便,会直接摘抄文献中的原文,哪怕只是几句话,积累起来重复率就会飙升。要知道,查重系统对连续 13 个字符的重复都很敏感,直接照搬肯定行不通。
其次,对文献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只是表面看懂文献内容,转述时就会不自觉地沿用原文的句式结构或核心词汇。比如原文说 “该方法在数据分析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有些同学可能改成 “这种方法在数据分析里准确性较高”,这种微调根本逃不过查重系统的检测。
还有引用格式不规范的问题。有些同学明明参考了文献,却没按学校要求标注引用,或者标注不完整(比如缺作者、年份、页码),系统就会把这部分当成原创内容,进而判定为重复。另外,很多文献本身已经被多次引用,相关表述在数据库中出现频率高,哪怕自己写得比较规范,也可能因为 “撞车” 而被标红。
最后一点容易被忽略 —— 文献综述的结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按 “作者 A 认为… 作者 B 提出… 作者 C 发现…” 的模式罗列,不仅逻辑松散,还会因为句式单一导致重复率上升。这种 “流水账” 式的写法,很容易和其他同学的综述撞结构,间接增加重复风险。
✍️
核心技巧:用 “改写三步法” 重构文献内容改写是降重的核心,但绝不是简单替换几个词。真正有效的改写要做到 “保留原意,改变表达”,可以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 “吃透原文再转述”。拿到一篇文献,先别急着动笔抄,先花 5 分钟搞懂这段内容的核心观点 —— 比如某篇文献讲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现状”,核心是 “应用场景 + 效果 + 局限”。搞懂后合上文献,用自己的话把这三个点说出来,这时候写出来的内容已经能避开大部分重复。比如原文说 “人工智能在影像诊断中准确率达 90%,但对复杂病例识别不足”,可以改成 “在影像诊断领域,人工智能的识别正确率能到九成,不过遇到复杂病例时,识别效果就会打折扣”。
第二步是 “打乱句式结构”。很多同学改写时只改词语不改句式,比如把 “主动句” 改成 “被动句”,但本质结构没变,重复率还是下不来。真正的做法是调整句子的逻辑顺序,比如原文是 “先介绍理论,再讲应用”,可以改成 “从应用案例出发,再回溯其理论基础”。还可以把长句拆成短句,或者把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比如 “该模型在 A 场景有效。该模型在 B 场景效果一般。” 可以改成 “该模型在 A 场景能发挥作用,但在 B 场景的表现并不理想。”
第三步是 “替换 + 拓展” 结合。替换不是只换近义词,还要替换核心表述。比如 “研究表明” 可以换成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从已有研究来看”;“显著提升” 可以换成 “有明显改善”“提升效果较为突出”。拓展则是在不偏离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点自己的理解,比如引用某文献的观点后,加一句 “这一结论和后续 XX(年份)的研究方向一致”,既丰富内容,又降低重复。
需要注意的是,改写时要避免 “为了改而改”。有些同学把简单的表述改得晦涩难懂,反而影响阅读。好的改写应该是 “既新鲜又自然”,读完能让人清楚知道原文观点,又看不出照搬的痕迹。
📚
关键细节:规范引用能减少 “无效重复”很多同学不知道,规范的引用格式能直接降低重复率。查重系统对 “合理引用” 有识别机制,只要格式正确,被引用的内容可能不会被计入重复率(不同系统规则不同,但规范引用肯定有帮助)。
首先要明确 “引用” 和 “抄袭” 的界限。如果直接使用文献中的句子,哪怕只改了一两个词,只要没标注来源,就是抄袭;但如果标注了引用,并且引用内容不超过原文的 10%(一般建议单篇引用不超过 200 字),就属于合理引用。所以在文献综述中,遇到必须保留的核心观点或数据时,一定要标清楚 —— 作者、年份、出处都不能少。比如 “XXX(2023)在《XXX 期刊》中指出,……”
引用格式要严格按学校要求来。不同学校可能要求 APA、MLA 或国标格式,比如 APA 格式要求 “(作者,年份)” 在句尾,而国标可能要求 “[序号]”。如果格式混乱,系统可能无法识别引用,直接标红。可以在写作时建一个 “引用笔记”,把文献的作者、年份、期刊名、页码等信息记全,避免后期补的时候出错。
还有个小技巧:间接引用比直接引用更安全。直接引用是照抄原文加引号,这种方式虽然规范,但如果引用过多,重复率还是会高。间接引用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原文观点,再标注来源,比如 “基于 XXX(2022)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 这种方式既能体现对文献的参考,又能减少直接重复,对降重更有效。
另外,引用的文献要 “新老结合”。如果只引用近几年的热门文献,很可能和其他同学 “撞车”—— 毕竟大家都盯着最新研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经典文献,这些文献虽然被引用次数多,但因为研究基础扎实,转述时更容易写出新意,反而不容易重复。
🔧
工具辅助:用对工具能提高降重效率降重不能只靠手动改写,合理用工具能省不少事,但工具只是辅助,不能完全依赖。
首先是查重工具的选择。初稿可以用免费查重工具(比如 PaperPP、CheckPass)先自查,这些工具能大致标出重复段落,但结果只能参考。定稿前一定要用学校指定的查重系统(比如知网、维普)查一次,因为不同系统的数据库和算法不同,结果可能差很多。比如知网对中文文献的识别更准,维普对期刊文献更敏感,用错工具可能白忙活。
其次是改写辅助工具,但要慎用。像 Grammarly(中文模式)、秘塔写作猫这类工具,能帮你识别重复表述并给出改写建议,比如替换词语、调整句式。但不要直接用工具给的改写结果,因为这些内容可能生硬,甚至偏离原意。正确的做法是把工具建议当参考,再手动修改,让句子更自然。
还有个实用工具是 “同义词典”,但不是简单查同义词。比如遇到 “影响” 这个词,不要只换成 “作用”,可以根据语境换成 “关联”“波及”“对…… 产生影响”(加前缀)。商务印书馆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词典》(电子版)就很实用,里面有词语的使用场景说明,能帮你选到更合适的替换词。
另外,Excel 可以用来整理重复段落。把标红的内容复制到 Excel 里,一列放原文,一列放改写后的内容,这样能直观对比改写效果,还能避免遗漏。改完一段就标绿一段,进度更清晰。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用 “降重神器” 这类软件。网上有些声称能 “一键降重” 的工具,原理是把句子改得颠三倒四,虽然可能降低重复率,但会让内容变得不通顺,甚至出现语病。导师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
最后把关:这些细节能再降 5%-10% 重复率改完大框架后,再注意一些细节,重复率还能再降一点。
先检查 “小标题和过渡句”。很多同学只关注正文,忽略了小标题 —— 如果小标题直接用文献中的表述(比如 “2.1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可能会和其他论文重复。可以给小标题加个限定词,比如 “2.1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现状(2018-2023)”,既具体又独特。过渡句也一样,不要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类常用表述,换成 “从以上研究来看”“结合这些观点能发现”,更自然也更少重复。
然后是 “去除冗余表述”。文献综述里很容易出现 “凑字数” 的内容,比如 “XXX 在 2020 年发表于《XX 期刊》的文章中提到……” 其实可以简化成 “XXX(2020)提到……”(如果期刊信息在参考文献里已经列过)。多余的修饰词也可以删,比如 “非常重要的研究” 可以改成 “重要研究”,既简洁又能减少字符数,间接降低重复风险。
还要注意 “专业术语的一致性”。专业术语不能随便改,比如 “深度学习” 不能换成 “深度研究”,但可以调整术语前后的表述。比如原文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中的应用”,可以改成 “在图像识别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情况如下”,通过调整语序避开重复。
最后通读一遍,用 “朗读法” 检查。把改好的文献综述读出来,如果某句话读着别扭,很可能是改写时没理顺,这种句子不仅影响阅读,还可能因为表述生硬被系统误判为重复。读的时候注意有没有和原文 “神似” 的地方 —— 哪怕词语不一样,但结构和逻辑完全照搬,也可能被标红,发现后及时调整。
文献综述降重没有捷径,但也不用害怕。核心就是 “理解透、改得巧、引规范”—— 先搞懂文献原意,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再按要求标注引用。按这个思路一步步改,重复率降到 15% 以下完全有可能。记住,降重不只是为了通过查重,更是为了让文献综述真正体现你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堆砌别人的研究。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