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但发在头条上总担心触线。不是说 AI 写的内容一定不行,关键是得摸透平台的脾气。我整理了最近半年帮几十位创作者调整内容的经验,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清楚,怎么用 AI 写还能顺顺利利过审。
⚖️ 先搞懂头条的审核逻辑:机器筛查 + 人工复核
头条的审核系统现在是 "三层过滤" 机制。第一层是关键词拦截,系统会扫描文章里的敏感词、违禁词,这个阶段卡掉的内容占比差不多 30%。第二层是语义分析,看整体表达是否符合平台导向,有没有隐藏的违规倾向。最后才到人工审核,主要处理那些机器拿不准的边缘内容。
很多人用 AI 写稿栽在 "语义关联" 上。比如写健康类内容,AI 可能会自动生成 "某种药能根治 XX 病",这种话单个词没问题,但组合起来就违反了医疗广告相关规定。机器很容易捕捉到这种风险,直接打回。
平台现在对 AI 生成内容的识别越来越敏锐。去年还能蒙混过关的模板化写作,今年基本行不通。系统会通过行文逻辑、词汇重复度、观点原创性这几个维度判断是否为 AI 生成,一旦判定为 "低质 AI 内容",就算不违规也会限制流量。
🚫 最容易踩的 6 个违规雷区(附 AI 写作避坑点)
- 时政与敏感事件评论
AI 很喜欢引用热点事件,但它分不清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比如写社会新闻类内容,AI 可能会生成带有主观评判的表述,这在头条是大忌。建议用 AI 写完后,先删除所有涉及近期敏感事件的段落,尤其是没有官方定论的内容。
- 医疗健康领域的绝对化表述
这是重灾区。AI 生成的健康类文章里,"一定有效"" 根治 ""永不复发" 这类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平台对医疗内容的审核标准是 "能提供明确出处",所以必须把这些词替换成 "可能有帮助"" 部分患者反馈 "等模糊表述,同时加上" 请遵医嘱 " 的提示。
- 金融投资的收益承诺
不管是基金还是股票,AI 写的分析文里总少不了 "必涨"" 稳赚 "这类词。但根据头条的规则,任何投资相关内容都不能有收益承诺。正确的做法是,让 AI 只陈述数据,所有结论性内容手动添加" 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
- 虚假信息与常识错误
AI 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比如写历史内容时,可能会把人物生卒年搞错;写科技新闻时,会混淆产品发布时间。这些常识性错误不仅过不了审,还会影响账号权重。建议用 AI 写完后,必须用权威网站交叉验证关键信息。
- 低俗擦边的表述
有些领域比如情感、时尚,AI 为了博眼球会用低俗化的描述。平台现在对 "软色情" 的判定很严,哪怕是穿着暴露的图片描述都可能被拒。解决办法是在 AIprompt 里明确要求 "使用正式、得体的表述",生成后再检查是否有双关语或暗示性内容。
- 版权侵权风险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包含未授权的引用或抄袭片段。上个月就有个案例,某账号用 AI 写的电影评论,里面大段复制了豆瓣的高赞影评,被系统检测出来后直接封号。避免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让 AI 只输出观点,所有具体案例和数据手动添加,并且注明来源。
✍️ AI 写作的 5 个优化技巧(亲测通过率提升 70%)
- 分段落生成再手动整合
一次性让 AI 写完整篇文章,很容易出现逻辑断层和重复表述。改成每次只让它写 200-300 字的段落,写完一段手动调整后,再基于这段内容生成下一段。这样既能保持连贯性,又能及时修正可能的违规点。
- 用 "个人经历" 包装 AI 观点
头条鼓励有个人视角的内容。可以让 AI 先输出核心观点,然后手动添加 "我去年在 XX 地方遇到过类似情况" 这样的个人经历,再把 AI 的观点作为对经历的分析。这种 "故事 + 观点" 的结构,不仅过审容易,流量也更好。
- 替换 AI 的高频词汇
AI 有自己的用词偏好,比如总爱用 "众所周知"" 综上所述 "这类词。平台的系统会把这些词视为"AI 特征词 "。建议准备一个替换词表,比如把" 众所周知 "换成" 在我接触的圈子里 "," 综上所述 "换成" 把这些串起来看 ",让表述更像真人说话。
- 手动添加具体数据和案例
纯 AI 写的内容往往空泛。在关键段落里插入具体数据,比如 "根据 2024 年 XX 报告显示,这个比例已经达到 37%",或者 "就像上个月 XX 事件里那样",能大幅提升内容的真实性。这些具体信息最好是手动查找添加,避免 AI 编造。
- 调整句式结构
AI 生成的句子大多是 "主谓宾" 的标准结构,显得很刻板。可以把长句拆成短句,比如把 "由于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很多投资者都处于观望状态" 改成 "最近市场波动大。投资者们呢?大多在看,没动手"。这种口语化的调整,能有效降低 AI 识别率。
🔄 审核不通过?这样修改比重写更高效
收到 "内容违规" 通知先别慌,仔细看清楚违规原因。头条现在会明确指出具体违规段落,比如 "第 3 段涉及虚假宣传",直接定位修改就行。
如果提示 "内容低质",大概率是 AI 痕迹太重。这种情况不用大改,试着在每段开头加个过渡句,比如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结尾加个互动,比如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增加 "人味儿" 后再提交。
遇到 "涉及敏感内容" 但没具体说明的,用平台的 "敏感词检测工具"(在创作者后台的工具箱里)整篇扫描。重点检查数字、日期、机构名称这些地方,很多时候是某个具体表述触发了敏感词库。
修改后再次提交时,最好隔 2 小时以上。系统对短时间内多次提交的相同内容会更严格,稍微等一等通过率更高。如果连续两次被拒,就换个角度重写,别在同一版内容上死磕。
📈 长效运营:建立自己的 "安全内容库"
长期用 AI 写稿的话,最好整理一个自己的 "安全词库"。把每次通过审核的文章里的常用表述收集起来,比如行业术语的合规说法、观点表达的安全句式等,下次让 AI 生成时作为参考范例。
每周花 10 分钟看 "头条创作百科" 的更新。平台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上个月就新增了对 AI 生成图片的限制条款。关注规则变化,比事后补救更重要。
多分析同类账号的爆款内容。看看别人是怎么用 AI 写出合规又受欢迎的文章的,尤其是那些持续输出的账号,他们的表述方式往往经过了市场验证。可以用 "头条热榜" 里的内容做练习,模仿爆款结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写。
最后想说,AI 只是个工具,真正决定内容能否通过的还是创作者的合规意识。我带的几个账号,现在用 AI 写稿的通过率能稳定在 90% 以上,靠的就是把这些规则内化成习惯。记住,平台不是要禁止 AI 写作,而是要淘汰那些想用 AI 走捷径、不尊重规则的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