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接了不少创作者的咨询,全是说自己用 AI 写的内容莫名其妙被限流。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更夸张,辛苦攒的 5 万粉账号,因为连续三篇 AI 文案被判定为 "低质内容",直接被平台降权,现在打开率连 1% 都不到。
这事儿其实不新鲜。现在各大平台对 AI 生成内容的审核越来越严,特别是今年 3 月之后,百度、头条、微信公众号都更新了审核机制。不是说 AI 写作不能用,是你得知道平台怕什么、要什么。今天就把我这大半年帮客户 "救号" 的经验整理出来,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货。
🚨 先搞懂:AI 写作为什么会被限流?
很多人以为是平台能 100% 识别 AI 文本,其实不是。真正触发限流的,是 AI 内容常带的几个 "原罪"。
内容重复度超标是最常见的坑。AI 生成时会调用训练库里的素材,要是你用的提示词太 generic,比如 "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出来的内容很可能和平台上已有的几千篇高度相似。平台的查重系统一扫描,直接判定为 "同质化内容",流量池都进不去。我上个月帮一个美食号查过,他那篇 "10 种家常豆腐做法",有 70% 的句子能在其他账号的旧文里找到几乎一样的表达。
AI 痕迹太明显也不行。什么是 AI 痕迹?就是那种过于规整的段落结构,每段开头都用类似 "首先"、"其次" 的词;还有就是空洞的排比句,比如 "春天是希望的季节,春天是耕耘的季节,春天是收获的前奏"。这些句子读着顺,但一看就不是真人说话的方式。平台的 AI 检测模型对这种 "模板化表达" 特别敏感,一旦识别率超过 40%,就会触发二次审核。
缺乏用户价值是更深层的原因。AI 能快速拼凑信息,但很难加入真正的洞察。比如写 "新手理财攻略",AI 可能会列一堆 "要记账"、"要存钱" 的正确废话。但读者真正需要的是 "月薪 5000 怎么分配"、"余额宝和零钱通哪个更适合懒人" 这种具体答案。平台后台有个 "完读率 + 互动率" 的综合评分,AI 写的内容这两项数据通常比人工创作低 30% 以上,自然得不到推荐。
还有个隐藏雷区是关键词堆砌。为了做 SEO,很多人会让 AI 反复强调某个词,比如 "XX 品牌跑步机好吗" 在 500 字里出现 8 次。现在搜索引擎早就不吃这套了,百度的 "飓风算法" 专门打击这种行为,轻则降权,重则直接下架内容。
✍️ 提升原创度的 6 个实操技巧(亲测有效)
别被上面说的吓到,AI 写作其实是个好工具,关键是怎么用得巧。这几个方法是我帮客户优化内容后,亲测能让原创度检测从 60 分提到 90 分以上的。
人工深度改写是必须做的一步。拿到 AI 初稿后,先通读一遍,把那些 "AI 腔" 改掉。比如 AI 写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你可以改成 "现在用 AI 干活是真方便,上次我用它整理发票,两小时的活儿十分钟就搞定了"。加个具体场景,瞬间就有了人味儿。重点改开头和结尾,这两个地方是平台审核的重点关注区。
给内容加 "独家料"。AI 写的都是公共信息,你得往里掺点只有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写旅游攻略,AI 会告诉你 "故宫要提前预约",你可以加上 "从东华门进不用排队,我上周刚试过";写护肤心得,AI 说 "敏感肌要少用酒精",你可以补一句 "我用 XX 品牌的爽肤水就没事,成分表里酒精排在最后一位"。这些个人经验是 AI 抄不走的,也是提升完读率的关键。
调整叙事角度。AI 默认用第三人称客观陈述,你可以换成第一人称或者第二人称。比如写职场文章,把 "员工应如何与领导沟通" 改成 "我当年跟领导提涨薪时,用了这三招",或者 "你下次汇报工作时,试试先讲结果再讲过程"。人称一变,亲切感和代入感立刻就上来了。
打乱段落顺序。AI 生成的内容逻辑太规整,反而不像真人写的。你可以把后面的例子调到前面,或者把原因和结果换个位置。比如 AI 先讲 "运动的好处",再举例子,你可以先讲 "我邻居老王每天散步,三个月血压就降下来了",再总结运动的好处。这种 "想到哪说到哪" 的结构,反而更符合自然表达习惯。
加 "废话"。这里的废话不是真废话,是那些看似没用但能增加真实感的细节。比如写美食教程,在步骤中间加一句 "我第一次做的时候把盐放多了,全家人都喝了三杯水";写书评时说 "这本书我是在地铁上看完的,看到第三章差点坐过站"。这些小插曲能让内容更鲜活,也能有效降低 AI 识别率。
用自己的话重写数据。AI 经常会列出 "根据 XX 报告,有 78% 的用户表示...",你可以改成 "我看了份报告,大概三分之二的人都觉得..."。把精确数据模糊化,把专业来源口语化,既保留了信息,又增加了个人色彩。
🕵️ 平台审核的 "潜规则" 你得知道
不同平台对 AI 内容的容忍度差别很大,摸透它们的脾气才能少走弯路。
微信公众号相对宽松,但对 "价值密度" 要求高。它的审核机制更看重内容是否能引发转发,所以 AI 写的内容一定要加够 "转发钩子",比如 "最后一点 90% 的人都不知道"、"转发给正在备孕的朋友"。公众号后台有个 "原创保护" 功能,你改过的 AI 文只要原创度超过 70%,一样能拿到原创标。
头条号对 AI 的检测最严,特别是娱乐、情感这些大类。但它有个特点,就是喜欢 "新奇特" 的观点。你用 AI 写的时候,多加入一些反常识的看法,比如 "我觉得年轻人存钱不如投资自己",然后用 AI 找论据,自己再补充案例。头条的推荐机制是 "赛马制",只要开头 3 秒能抓住人,哪怕后面有点 AI 痕迹也能获得不错的初始流量。
小红书的 AI 审核侧重 "真实性"。纯 AI 写的种草文很容易被判定为 "广告营销",但你只要在里面加几句 "吐槽" 就没事。比如推荐口红,AI 说 "这支口红颜色很正",你可以加上 "就是有点干,我每次用前都得涂唇膏"。带点小缺点的推荐,反而更让人相信。
百度百家号对 SEO 友好,但对内容深度要求高。AI 写的短文很容易被判定为 "低质内容",建议用 AI 写框架,自己往里面填细节。比如写 "如何选空调",AI 列了品牌、功率、能效这几点,你可以每个点下加三个具体型号的对比,再说说自己家买的哪款,用着怎么样。内容越长,细节越具体,百度给的权重就越高。
视频脚本类的内容,AI 其实更不容易被限流。因为平台更关注画面和声音,文字只是辅助。你可以用 AI 写脚本初稿,然后自己对着念一遍,把不顺口的地方改掉。比如 AI 写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款产品的优势",你可以改成 "来,咱们看看这东西好在哪儿"。口语化的表达配合真实画面,审核通过率会高很多。
📈 长期主义:让 AI 成为你的 "创作助手" 而非 "替代品"
真正会用 AI 的人,都把它当成效率工具,而不是甩手掌柜。这几个习惯能让你既省时间,又不踩审核的坑。
建立自己的 "提示词库" 很重要。别每次都从零开始写提示词,把那些生成效果好的提示词存起来,每次用的时候稍作修改。比如写职场文,我有个模板是 "以 XX 岗位的真实经历为背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清楚 XX 问题,要包含 1 个失败案例和 1 个成功案例,语言风格像和朋友聊天"。固定的框架 + 变化的细节,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避免重复。
定期分析数据,找到平台偏好。每个月花半天时间,看看自己账号里哪些内容流量好,哪些被限流。把流量好的内容拆解一下,看看 AI 写的部分和自己加的部分各占多少,然后照着这个比例调整后续内容。我有个客户做教育号,发现带 "具体解题步骤" 的内容流量特别好,后来就让 AI 写知识点框架,自己重点写解题步骤,三个月后粉丝涨了一倍。
混合使用不同的 AI 工具。别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同的 AI 擅长的领域不一样。有的适合写框架,有的适合查资料,有的适合润色。我通常先用 A 工具搭框架,用 B 工具找案例,用 C 工具润色语言,最后自己再改一遍。这样出来的内容,既高效又不容易被识别出是 AI 生成的。
保持 "内容库存" 的习惯。别写完就发,最好存个十几篇在草稿箱里,隔三差五改一改。比如今天写的 "夏天减肥技巧",过一周再看,可能会想到 "可以加个晨跑和夜跑的对比",或者 "补充一个适合夏天的低卡食谱"。慢慢打磨出来的内容,质量肯定比一挥而就的好。
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平台的审核机制一直在变,上个月有效的方法,这个月可能就不管用了。多关注官方公告,多和同行交流,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式。我有个文档专门记各平台的规则变化,比如 "微信 6 月 1 日起加强对医疗内容的审核"、"头条 7 月调整了三农领域的推荐权重",这些信息能帮你避开很多坑。
写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AI 能帮你省时间,但不能替你思考。平台要的是有温度、有价值、有个性的内容,这些最终还是得靠人来完成。
最后再提醒一句,原创度检测工具可以用,但别全信。我测试过市面上 10 几种工具,同一个内容,不同工具测出来的原创度能差 30%。与其纠结数字,不如多花时间想想:这篇内容如果是我自己看,会不会觉得有用?会不会想转发给朋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算有 AI 痕迹,平台也不会亏待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