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红书,刷到 10 篇 AI 写的穿搭笔记,8 篇都在说 “oversize 卫衣 + 鲨鱼裤 yyds”;点开短视频平台,AI 生成的美食教程,步骤全是 “热油下锅 + 翻炒调味 + 出锅装盘”;就连企业官网的产品文案,都长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 这就是现在 AIGC 面临的尴尬处境,同质化已经严重到让用户审美疲劳。
📝 AIGC 同质化有多离谱?这些现象你肯定见过
随便问个经常用 AI 工具的人,都能吐槽出一堆同质化案例。写公众号文章,输入 “职场沟通技巧”,AI 给的框架永远是 “学会倾听”“清晰表达”“换位思考” 老三样,连举例都离不开 “同事意见不合”“向上汇报出错”;做电商详情页,生成的卖点描述不是 “高品质材质” 就是 “性价比之选”,换个产品名居然照样能用。
图像生成领域更夸张。用 Midjourney 画 “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十张图里有八张是霓虹灯管 + 全息投影 + 下雨天的组合,连建筑轮廓都大同小异;AI 绘画工具生成的 “国风美女”,全是大眼睛、瓜子脸、高鼻梁,发型不是古风盘发就是飘逸长发,看多了根本记不住谁是谁。
视频内容也没好到哪去。AI 自动剪辑的 Vlog,转场永远是闪白、缩放、模糊这几招,BGM 不是轻快吉他曲就是治愈钢琴曲;甚至连 AI 生成的虚拟主播,说话语气、表情管理都越来越像,观众根本分不清 A 平台和 B 平台的虚拟偶像有啥区别。
更可怕的是,这种同质化正在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用户刷到太多相似内容,会对 AI 生成内容产生抵触心理;创作者看到别人用模板也能有流量,就懒得花心思创新;最后整个 AIGC 生态都变成了 “复制粘贴” 的战场。
🔍 为什么 AIGC 逃不过 “千篇一律” 的命运?
很多人觉得是 AI 工具不行,其实根源没这么简单。训练数据的重合度太高,是同质化的第一个大坑。现在主流的大模型,训练数据都来自公开的互联网内容,比如维基百科、新闻网站、社交媒体。你用的 ChatGPT 和我用的文心一言,背后 “喂” 的很多文本都是重复的,生成内容能不一样吗?
就像两个学生背同一本作文选,写出来的文章肯定会撞梗。AI 模型也是如此,当它学到的 “知识” 高度相似,面对相同的指令时,自然会优先输出那些出现频率最高、最 “安全” 的内容 —— 毕竟这些内容被人类认可的概率更高,不容易出错。
算法机制的 “趋同性设计” 也难辞其咎。为了提高生成效率,AI 模型会倾向于选择 “平均解”。比如写一篇关于 “秋天” 的散文,模型分析了 1000 篇同类文章后,发现 “落叶”“桂花”“秋风” 这三个意象出现次数最多,生成时就会反复用这些元素,而那些小众的表达,比如 “柿子树的红灯笼”“稻田里的稻草人”,就会被忽略。
用户的 “懒人操作” 也在推波助澜。80% 的人用 AI 时,就输入一句简单指令,比如 “写一篇减肥食谱”,既不说目标人群是上班族还是学生,也不提偏好中餐还是西餐。AI 接收到模糊指令,只能输出最通用的内容。久而久之,大家看到的自然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 构建专属内容风格,从 “反模板” 开始
想跳出同质化陷阱,得先明白一个道理:AI 是工具,不是大脑。真正的内容风格,永远藏在 “人机协作” 的缝隙里。你的独特性,才是对抗同质化的终极武器。
怎么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先做 “自我深挖”。拿自媒体创作者来说,你是宝妈就多结合育儿场景,是程序员就用代码思维解读生活。我认识一个美食博主,她用 AI 生成菜谱时,总会加上 “北方姑娘的重口味改良版” 标签,比如把 AI 推荐的清蒸鱼改成红烧,还会分享自己试做时 “盐放多了差点齁死” 的糗事,粉丝反而觉得真实又亲切。
再比如企业文案,别让 AI 只描述产品参数。一家卖保温杯的公司,他们让 AI 写文案时,会要求加入 “程序员凌晨三点改 BUG 时,杯里的咖啡还冒着热气” 这样的场景。同样是讲保温性能,比起干巴巴的 “24 小时保温”,带场景的表达明显更有记忆点。
还要学会 “给 AI 加枷锁”。与其让 AI 自由发挥,不如给它设定严格的 “风格边界”。写职场文时,你可以告诉 AI:“用脱口秀演员的语气,多吐槽老板画的饼,结尾必须加一句家乡方言”;做设计时,明确要求 “配色只能用莫兰迪色系,画面里必须有一只歪脖子猫”。限制越多,生成内容反而越容易带上你的个人印记。
🛠️ 三个实操技巧,让你的内容自带 “防伪标识”
第一个技巧:建立专属 “风格数据库”。把你喜欢的金句、常用的梗、独特的观点整理成文档,每次用 AI 时都喂给它。比如你是科技博主,经常用 “把复杂的技术拆成幼儿园小朋友都能懂的故事”,就把这句话和你拆解过的案例一起输入 AI,让它学习你的解读方式。久而久之,AI 生成的内容自然会带上你的影子。
我试过用这个方法写影评,先给 AI 灌输我 “喜欢从配角服饰解读人物性格” 的习惯,还把之前分析过的《甄嬛传》里 “华妃的点翠头饰”“甄嬛的旗头变化” 案例发给它。后来 AI 写《长安十二时辰》影评时,果然主动分析了李必的道袍材质和张小敬的盔甲磨损,和我之前的风格一脉相承。
第二个技巧:人工 “二次创作” 时留 “破绽”。AI 生成的内容往往太完美,反而不像真人写的。你可以故意改几个地方,比如加个病句 “我当时想啊想,想了半天,就是想不起来到底为啥要这么做”,或者插入一句无关的话 “写到这突然想起早上忘喂猫了”。这些看似不完美的细节,反而会让内容更像 “活人” 写的。
有个职场博主就很懂这招,她用 AI 写完 “如何和领导提涨薪” 的文章后,总会在结尾加一段:“其实我上次提涨薪时,紧张到把‘老板’叫成‘老公’,现在想想还想找地缝钻进去”。读者评论说,比起那些 “完美教程”,这种带点小失误的分享更让人敢照着做。
第三个技巧:用 “跨领域杂交” 制造新鲜感。让 AI 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结合起来。写情感文时,用经济学的 “沉没成本” 分析失恋,“就像你买了张烂电影票,坐下去看完是浪费时间,站起来走掉又心疼钱”;讲理财时,用谈恋爱的比喻解释基金定投,“就像和一个人慢慢相处,别指望一见钟情就暴富,细水长流反而更靠谱”。这种跨界的表达,AI 自己很难想到,必须靠你主动引导。
🚀 避开这些坑,别让努力白费
千万别过度依赖 AI 的 “爆款推荐”。很多 AI 工具会推荐 “最近涨粉快的内容风格”,但等你跟风做出来,早就过了热度。去年 “废话文学” 火的时候,一堆人用 AI 生成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的文案,结果没火几天就被骂 “没营养”。反而是那些坚持自己风格的人,虽然涨粉慢,但粉丝粘性更高。
也别为了独特而刻意 “标新立异”。有个博主为了和别人不一样,让 AI 用文言文写美妆教程,结果粉丝都说 “看不懂,果断取关”。独特性要建立在 “用户能理解” 的基础上,就像方言梗,你得先解释清楚意思,不然就变成自嗨。
还要定期 “体检” 你的内容风格。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内容和同类账号对比,看看有没有不小心陷入新的同质化。如果发现自己的 AI 文案开始和别人撞梗,就赶紧调整 “风格数据库”,加入新的个人元素。
AIGC 同质化不是绝症,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 “AI 工具” 变成 “AI 助手”。记住,真正的内容风格,永远是 “你的独特经历 + AI 的高效产出” 的结合体。与其抱怨 AI 生成的内容千篇一律,不如从今天开始,给你的 AI 加一点 “专属调料”—— 毕竟,带点 “人间烟火气” 的内容,才最能打动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