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现在的 AIGC 内容总被说 “假大空”?
接触过 AIGC 内容的人大概都有这种感受。明明是 AI 写的东西,逻辑通顺、用词规范,可读起来就是不对劲。像隔着一层玻璃看风景,清楚是清楚,总少了点温度和烟火气。这不是错觉。
现在各大平台的 AI 检测工具越来越灵。前阵子帮朋友看一篇用 AI 生成的产品文案,查重率居然高达 78%。他还挺委屈,说自己明明改了不少地方。问题就出在 “改” 的思路上。很多人觉得换几个同义词、调调语序就行,其实远远不够。
AIGC 内容最容易暴露身份的地方,是缺乏真实的思考痕迹。人类写作时,会犹豫、会补充、会突然想到一个更妙的表达。AI 呢?它总是那么 “果断”,输出的内容像用模具刻出来的,工整却刻板。这就是为什么哪怕内容主题没问题,读者也能一眼看出 “不对劲”。
再看各大平台的算法。不管是公众号、头条还是搜索引擎,都在疯狂打压低质 AI 内容。去年某内容平台直接下架了超过 10 万篇 AI 生成的文章,理由是 “缺乏原创价值”。这不是针对 AI,而是针对那些只想走捷径、不提供真实价值的创作者。
🔍 原创度的核心不是 “独创”,是 “独特视角”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原创就是从头到尾都是自己的东西。错了。哪怕是人类大师,创作也离不开借鉴和参考。李白的诗里有屈原的影子,毕加索的画受非洲面具影响。关键是你有没有用自己的视角重新解读。
AIGC 内容要提升原创度,第一步就是学会 “加料”。什么料?你的经验、你的观察、你的错误尝试。举个例子,写一篇 “短视频运营技巧”,AI 能列出 100 条通用法则,但你可以加上 “我上周在某平台试了第 37 条,结果因为账号权重不够,播放量反而降了 20%”。就这一句,原创度立刻飙升。
再说说数据的用法。AI 能轻松找到行业报告里的公开数据,但它不会分析 “为什么这个数据在我所在的细分领域不适用”。我之前做过一次知识付费产品测评,AI 给出的用户留存率分析全是行业均值,我加了一句 “我们社群实测时,35 岁以上用户的留存比这个数据高 15%,因为他们更重视系统性学习”,结果那篇文章的打开率比同类高了近一倍。
独特视角还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写 “远程办公工具对比”,AI 会说 “某软件协作功能强大”,你可以写成 “某软件的批注功能在手机端有个 bug,每次横屏查看就会闪退,我们团队现在都改用电脑端处理紧急文件”。这些具体到场景的描述,AI 很难凭空生成,这就是你的原创优势。
🛠️ 三步改造法:把 AI 初稿变成 “人类作品”
拿到 AI 生成的初稿,别急着删改。先通读一遍,把核心观点拎出来。这些观点是骨架,我们要做的是给它添上 “血肉”。这三步法是我团队实测有效的,去年用这个方法处理的内容,原创检测通过率从 42% 提到了 91%。
第一步,打乱结构。AI 输出的内容总是条理清晰,开头、发展、结尾规规矩矩。人类写作可不是这样。你可以试试把重要观点提前,或者在某个段落中间插入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比如写 “直播带货话术”,AI 可能会先讲理论再给案例,你可以先讲 “上周我在某直播间听到一句‘这个价格仅限今天,下播就恢复原价’,后来发现他们这话讲了三个月”,再引出话术设计的核心原则。
第二步,加入 “个人化表达”。什么是个人化表达?就是那些带点 “小瑕疵” 的说法。比如不说 “用户转化率提升显著”,而说 “我盯着后台看了三天,转化率居然涨了,一开始还以为是系统出问题了”。不说 “该功能实用性强”,而说 “这个功能我一开始觉得鸡肋,直到上周赶项目 Deadline,才发现它能省至少两小时”。这些带点犹豫、带点情绪的表达,反而更像人类的真实口吻。
第三步,补充 “过程性描述”。AI 只会告诉你 “怎么做”,不会说 “我当初是怎么想到要这么做的”,更不会提 “我试过哪些方法都行不通”。这些 “过程” 恰恰是原创度的金矿。比如写 “公众号排版技巧”,可以加上 “我前阵子为了调字体大小,试了宋体、黑体、微软雅黑,最后发现苹果手机上看,14 号微软雅黑最舒服,但安卓端得调到 15 号”。这些试错过程,AI 可编不出来。
📊 用 “反 AI 逻辑” 制造阅读节奏
AI 的行文节奏很容易识别 —— 匀速前进,像机器人走路,一步是一步,没变化。人类写作呢?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突然停顿,有时候又一口气说很多。这种节奏上的 “不规则”,也是提升原创度的关键。
试试长短句混搭。长句用来详细描述,短句用来强调。比如写 “社群运营策略”,可以这样说:“每天固定时间发干货,这个方法很多人在用。效果呢?不一定好。我见过一个社群,每天早上 9 点准时发行业报告,半年后活跃度掉了 60%。原因很简单,没人规定用户必须在 9 点有空。” 你看,长句之后接短句,再插入一个具体案例,节奏就活了。
再说说段落长度。AI 爱写长段落,一段能讲好几个点。人类读者可没那么好的耐心。把长段落拆成短的,每段只讲一个核心意思。但也别全是短段落,那样会显得零碎。我一般是三个短段落之后来一个稍长的,形成 “快 - 快 - 快 - 慢” 的节奏。就像说话,有时候语速快,有时候停下来喘口气,慢慢说。
还有语气词的用法。别小看 “啊”“呢”“吧” 这些词,用对了能瞬间降低 “AI 味”。比如 “这个方法可能不太适合新手”,改成 “这个方法啊,新手可能有点 hold 不住”。“数据显示用户更偏爱短视频”,改成 “数据看下来呢,用户好像更爱刷短视频”。注意别用太多,不然会显得不专业,一两段加一个就够了。
🧠 让 AI 成为 “工具” 而非 “替身” 的实操技巧
很多人用 AI 写作,是想 “偷懒”。结果呢?写出来的东西还得大改,反而更费时间。正确的做法是把 AI 当成 “助理”,让它做那些机械性的工作,你专注于提供 “人类独有的价值”。这几个技巧是我用了三年 AI 写作工具总结出来的,能让效率翻倍,还不牺牲原创度。
先说说提问方式。别给 AI 扔一个大主题就等着出稿。比如想写 “小红书爆款笔记规律”,直接问 AI,它会给你一堆泛泛而谈的结论。你可以换个方式:“列出小红书近三个月点赞过万的 10 篇职场笔记的标题结构,然后告诉我它们的共同特点,但不要总结成条条框框,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来”。这样得到的内容更具体,也更容易加入你的分析。
再说说如何利用 AI 做 “前期调研”。我写深度测评前,会让 AI 先整理产品的基本功能、用户评价关键词、行业对比数据。这些东西网上都有,自己找要花两小时,AI 十分钟就能搞定。但关键在于,你要对这些信息进行 “二次加工”。比如 AI 列出 “某 APP 用户评价中‘卡顿’出现了 237 次”,你可以写成 “翻了三百多条评论,差不多每 5 条就有 1 条在说卡顿,尤其是在加载高清图片的时候”。
还有个反常识的技巧:故意让 AI 犯错。什么意思?就是在提示词里加入一些矛盾的要求,比如 “写一篇关于内容变现的文章,要求既包含适合新手的基础方法,又要深入分析头部创作者的变现逻辑,而且不能出现‘流量’‘粉丝’这两个词”。AI 处理这种矛盾要求时,很容易出现逻辑漏洞或者表达生硬的地方。你再把这些地方改成更自然的说法,反而会让内容更像人类的思考结果。
🚨 避开这些 “伪原创” 陷阱
很多人以为改改关键词、换换案例就是原创了。大错特错。现在的 AI 检测工具早就升级了,它们能识别语义相似度,不是换几个词就能蒙混过关的。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有人把 AI 写的 “早餐食谱” 里的 “牛奶” 全换成 “豆浆”,结果原创度检测还是只有 30%。
第一个陷阱是案例陈旧。AI 很爱用那些已经被用烂的案例,比如一写 “私域流量” 就提瑞幸咖啡,一写 “直播带货” 就说李佳琦。不是说这些案例不好,而是用的人太多了。你可以换成自己行业里的小众案例,哪怕规模小,但真实。我之前写 “知识付费转化”,用了一个本地瑜伽老师的案例 —— 她靠 300 人的微信社群,每月稳定收入 2 万多。这个案例数据不如大 V 亮眼,但因为独特,反而成了文章的亮点。
第二个陷阱是观点悬浮。AI 经常说一些 “正确的废话”,比如 “要重视用户体验”“内容要垂直”。这些话没错,但等于没说。你得把观点落地。比如不说 “要重视用户体验”,而说 “我们团队现在每周抽一天,假装成新用户给客服打电话,记录从拨号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步骤,上周发现等待音居然有 47 秒,立刻换成了公司的产品介绍音频”。
第三个陷阱是结构僵化。AI 写文章,总爱用 “是什么 - 为什么 - 怎么做” 的固定结构。不是说这个结构不好,而是用得太频繁,读者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你可以试试 “问题 - 反常识答案 - 验证过程” 的结构,或者 “个人经历 - 失败教训 - 改进方法” 的结构。我去年写的一篇 “公众号涨粉技巧”,开头就说 “我试过 37 种涨粉方法,其中 29 种没用,今天只说剩下的 8 种”,打开率比同类文章高了 40%。
🌟 从 “合格” 到 “优秀”:让 AI 内容自带传播力
原创度够了,不代表内容就有价值。真正的高手,能让 AI 辅助生成的内容不仅通过检测,还能被读者主动转发。这需要在 “独特价值” 上下功夫。什么是独特价值?就是读者看完觉得 “这个东西只有这里有”。
可以试试加入时效性内容。AI 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时效性,因为它的数据截止到某个时间点。你可以补充最新的信息,比如 “就在昨天,某平台刚更新了算法,之前有效的关键词布局方法现在不管用了”,或者 “我早上看了最新的行业报告,里面有个数据和 AI 说的不一样,实际情况是……”。这些新鲜热乎的信息,AI 暂时还跟不上,这就是你的优势。
再说说情感共鸣。AI 能分析情感,但它不会真正 “感受” 情感。你可以在内容里加入自己的情绪反应。比如写 “创业失败经历”,可以说 “当时看到账户余额只剩 378 块,我在办公室坐了一整晚,天亮的时候突然想通了 —— 其实最可怕的不是没钱,是不敢承认自己错了”。这些带情绪的表达,能让读者感觉到 “哦,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说话”。
还有个小技巧,就是留一点 “不完美”。AI 输出的内容太 “完美” 了,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滴水不漏。但人类写作总会有 “没想到的地方”。你可以在文末加一句 “写完这篇才发现,其实还有个情况没考虑到,就是…… 如果你们有类似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补充”。这种 “不彻底” 的表达,反而显得更真实,还能增加互动。
最后想说,AI 写作工具不是洪水猛兽。它就像当年的打字机、现在的剪辑软件,是提高效率的工具。真正决定内容价值的,始终是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真实经验。与其担心 “被 AI 取代”,不如琢磨 “怎么用 AI 做得更好”。毕竟,读者永远不会拒绝那些能给他们带来真实价值的内容,不管这内容是用什么工具写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