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AI 写作里的 prompt 到底是个啥?
很多小白刚接触 AI 写作时,总觉得 “不就是敲几个字让 AI 写东西吗?” 真不是这样。你给 AI 的那句话,或者那段话,就是 prompt。但它可不是随便写的 ——它是你和 AI 之间的 “翻译官”,是给 AI 画的 “路线图”,更是决定最终输出质量的核心。
你想啊,AI 本质上是个超级大数据库,里面装着无数文本规律,但它没人的思维。你扔一句 “写篇关于夏天的文章”,它可能给你写散文,也可能写科普,甚至写个食谱。但如果你说 “写一篇适合初中生看的夏天主题散文,要提到蝉鸣、冰西瓜和外婆的摇扇,风格像汪曾祺那样清淡自然”,结果肯定不一样。这就是 prompt 的作用:把你的模糊想法,变成 AI 能理解的清晰指令。
为啥有些人大喊 “AI 写的东西像废话”?多半是 prompt 没给到位。就像你让同事带杯奶茶,只说 “带杯奶茶”,他可能买甜的,你却爱喝三分糖;但你说 “带杯三分糖去冰的珍珠奶茶,不要太甜”,他才能精准命中。AI 比同事 “笨” 多了,它可不会猜你的心思,你给的信息越模糊,它输出的内容就越敷衍。
所以,学 prompt 不是学 “技巧”,是学 “怎么好好说话”—— 跟 AI 好好说话。这一步是基础,基础打不好,后面学再多公式、模板都白搭。别觉得这是小事,多少人用 AI 半年了,还在犯 “指令不清” 的错。
🧩 万能公式:3 步搭建让 AI 听话的 prompt 框架
不管你写啥,用这个公式套,至少能让 AI 输出的内容 “不跑偏”。记住这三个核心要素:明确目标 + 补充细节 + 限定风格。听起来简单?但 90% 的新手都漏了其中一两个。
先说明目标。你到底想让 AI 干嘛?是写个标题,还是列个大纲?是写一段产品介绍,还是改一下文案的语气?必须清清楚楚。比如 “写一篇文章” 就不如 “写一篇关于‘新手如何养多肉’的小红书笔记大纲”。目标越具体,AI 的发力点就越明确。我见过有人写 prompt 只说 “写点关于职场的东西”,结果 AI 给了篇职场历史演变,他其实想要的是 “职场沟通技巧”—— 这能怪谁?
然后是补充细节。这步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同样写 “职场沟通技巧”,你可以说 “针对刚入职的应届生,重点讲和领导汇报工作时的 3 个注意事项,要包含具体场景,比如‘领导突然问项目进度’该怎么回应”。细节越多,AI 输出的内容就越有针对性。你可能会说 “我哪知道该加什么细节?” 很简单,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读者,你想看到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给学生布置作业?把这些想清楚,细节自然就有了。
最后是限定风格。同样的内容,写成严肃的报告和写成活泼的段子,效果天差地别。所以必须告诉 AI 你要的风格:“用口语化的语气,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正式一点,适合放在公司官网”“带点幽默感,能让人会心一笑”。甚至可以指定参考对象:“模仿抖音上‘职场学姐’的说话风格,多用短句,结尾加个互动问题”。别小看风格限定,有时候就差这一步,内容就从 “能用” 变成 “好用”。
举个完整的例子。目标:写一条卖防晒霜的朋友圈文案。细节:适合 25-30 岁女性,强调 “不油腻、成膜快”,价格 198 元,现在买送小样。风格:亲切点,像闺蜜分享好物。组合起来就是:“帮我写一条卖防晒霜的朋友圈文案,受众是 25-30 岁的女生,要突出产品‘不油腻、成膜快’的特点,提到价格 198 元,现在购买送小样;语气要像闺蜜推荐一样亲切,别太像硬广。” 你试试,这样的 prompt 出来的内容,绝对比 “写个防晒霜广告” 强 10 倍。
✍️ 分场景套用:不同写作需求的 prompt 模板(文案 / 论文 / 故事)
光有万能公式还不够,不同的写作场景,prompt 的侧重点不一样。我整理了几个高频场景的模板,你直接改改就能用。
先说说写公众号文案。这类内容既要干货,又得有吸引力,不然没人看。prompt 可以这么搭:“写一篇关于‘上班族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健身’的公众号推文,目标读者是每天坐办公室 8 小时以上的人,内容要包含 3 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在工位上能做的动作、通勤时的健身技巧),每个方法配 1 个真实案例;开头要能引起共鸣(比如‘下班回家只想躺,根本没力气健身’),结尾引导关注公众号;风格轻松接地气,多用短句,适当加些网络热词(别太尬)。” 这里的关键是 “引起共鸣 + 具体方法 + 引导动作”,这三点都得在 prompt 里体现。
再看写论文提纲。学生党肯定用得上。这类内容要求逻辑严谨,结构清晰。prompt 可以这样:“帮我列一个‘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转型策略研究’的论文提纲,要包含摘要、引言、现状分析、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结论这几个部分;在‘现状分析’里要提到 3 个具体案例(比如某报纸的转型措施),‘问题分析’要指出至少 4 个核心困境;整体框架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逻辑要连贯,每个一级标题下至少有 2 个二级标题。” 学术类的 prompt,一定要把结构、案例数量、逻辑要求说清楚,AI 才不会瞎编。
还有写故事。很多人想让 AI 帮忙写小说片段或者短视频脚本,这类内容得有画面感和情绪。prompt 可以试试:“写一个关于‘老人在菜市场找回丢失的猫’的短篇故事,主角是 60 岁的张大爷,猫叫‘煤球’,丢了 3 天;重点描写张大爷在菜市场打听消息时的细节(比如和卖鱼老板、卖菜阿姨的对话),以及最后找到猫时的激动心情;故事结尾要有点温暖的小细节(比如煤球脖子上挂着一片菜叶);语言风格像老舍的小说那样,朴实中带点生动。” 写故事的关键是 “人物 + 场景 + 情绪 + 细节”,把这些喂给 AI,它才能写出有温度的内容。
别觉得这些模板太复杂,你用几次就会发现,越具体的 prompt,越能节省你改稿的时间。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练熟了,敲这些字也就一两分钟的事,总比 AI 写一堆废话你再重写强。
❌ 别踩坑:新手最容易搞砸的 5 个 prompt 误区
就算你背会了公式和模板,这些坑也可能让你前功尽弃。我见过太多人,明明指令写得挺细,结果输出还是不行,多半是踩了这些雷。
第一个坑:信息过载。有人觉得 “细节越多越好”,于是写个 prompt 像写作文,一写就是几百字,里面夹杂着各种无关信息。比如写个产品文案的 prompt,非要先讲一遍公司发展史,AI 哪分得清重点?它可能把精力放在解读历史上,反而忽略了产品本身。记住,prompt 要 “精准”,不是 “全面”。无关的话一句都别加,捡最重要的信息说。
第二个坑:没说清 “不要什么”。有时候,你告诉 AI “要什么” 还不够,还得说 “不要什么”。比如你让 AI 写一篇 “减肥方法” 的文章,怕它推荐极端节食,就可以加一句 “不要提到节食减肥,重点讲运动和健康饮食”。怕它写得太学术,就说 “不要用太多专业术语,普通人能看懂就行”。提前打预防针,能少走很多弯路。
第三个坑:忽略 AI 的 “记忆力” 问题。AI 不是人,它对长对话的 “记忆力” 有限。如果你和 AI 聊了十几轮,再让它基于前面的内容写东西,它可能早就忘了某些细节。这时候最好在新的 prompt 里,把关键信息再重复一遍。比如之前让 AI 写了一篇文章的开头,现在让它写中间部分,就可以说 “接着上一段的内容写,主角还是那个叫小林的实习生,场景还是公司会议室”,别指望它能记住所有事。
第四个坑:太迷信 “高级词汇”。有人觉得用 “赋能”“闭环”“抓手” 这类词,AI 会更 “懂行”。其实完全没必要,AI 只认内容,不认词汇。你说 “用用户思维赋能产品文案创作”,不如说 “写文案时多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他们关心什么就写什么”。越简单直白的指令,AI 理解得越准。
第五个坑:不迭代 prompt。第一次写的 prompt 效果不好,别直接放弃,改改再试。比如 AI 写的内容太笼统,你就补充细节;风格不对,就重新说明风格。我经常把第一次的输出结果当成 “试错样本”,对着结果调整 prompt,第二次往往就能达标。AI 是死的,人是活的,灵活调整才是王道。
🚀 刻意练习:30 天从 “瞎写” 到 “精准指令” 的训练法
光看不学没用,prompt 这东西,练一周和练一个月,水平能差一大截。分享一个我自己用过的 30 天训练法,亲测对新手有效。
前 10 天,每天练 “拆解目标”。随便找个东西,比如杯子、手机、绿植,试着用 prompt 让 AI 描述它。第一天可能只写 “描述一个杯子”,第二天就写 “描述一个适合办公室用的马克杯,要提到它的容量、颜色、杯柄设计”,第三天再升级,“描述一个适合办公室用的马克杯,容量 350ml,白色,杯柄是防滑设计,适合手大的人握,重点说它和普通杯子比好在哪”。每天加一点细节,逼着自己把目标拆得越来越细。
中间 10 天,练 “分场景写 prompt”。每天选一个场景,比如 “写一条外卖好评”“给朋友写一条生日祝福”“列一个周末家庭聚餐的菜单”,用前面的公式和模板写 prompt,然后看 AI 的输出。写完后自己评估:是不是达到了预期?哪里可以改进?比如让 AI 写外卖好评,输出太普通,就想想是不是没加 “具体夸什么(比如菜量、送餐速度)”“用什么语气(比如活泼点,带点调侃)”。这 10 天的关键是 “针对性练习”,把高频场景练熟。
最后 10 天,练 “迭代优化”。找一篇你觉得写得不好的 AI 输出,或者自己之前写砸的 prompt,每天花 20 分钟改 3 遍。比如第一次 prompt 得到的内容太简略,就加细节;风格不对,就重写风格要求;逻辑乱,就加结构提示。改完后对比三次的输出效果,你会明显发现,哪些调整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的。这一步能帮你建立 “prompt 敏感度”,知道问题出在哪,该怎么改。
每天不用花太多时间,半小时足够。但必须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没用。我带过的几个实习生,用这个方法练了一个月,写 prompt 的水平比干了一年的老员工都强。记住,AI 写作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会不会用工具,是会不会 “指挥” 工具 —— 而指挥的本事,全靠练。
🛠️ 辅助工具:这 3 个神器能帮你优化 prompt 效果
有时候光靠自己想,难免有疏漏,这时候可以用些工具辅助。但别依赖,它们只是 “拐棍”,最终还是得靠自己。
第一个是PromptBase。这是个 prompt 交易平台,上面有很多人分享各种场景的优质 prompt,你可以搜 “公众号文案”“论文提纲” 之类的关键词,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但别直接抄,人家的 prompt 是针对他的需求写的,你得改成自己的。比如看到一个卖口红的 prompt,你卖的是粉底液,就把产品特点、受众改了,结构可以参考。这就像看菜谱学做菜,菜谱是死的,人是活的。
第二个是 ChatGPT 的 “提示词工程” 功能(如果用的是这个工具的话)。它里面有个 “优化提示词” 的选项,你把写好的 prompt 输进去,它会帮你补充细节、调整逻辑。比如你写 “写一篇旅游攻略”,它可能会帮你改成 “写一篇适合一家三口去青岛旅游的 3 天攻略,包含住宿推荐、必吃美食、儿童友好景点,预算控制在 3000 元以内”。但它的优化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会加一些没必要的信息,你得自己判断要不要保留。
第三个是Notion 的 prompt 模板库。很多人在 Notion 上分享整理好的 prompt 模板,分类很细,从写邮件到做 PPT 大纲都有。你可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存到自己的 Notion 里,每次用的时候调出来改。我自己就整理了一个,里面有 100 多个模板,写东西的时候直接套,省了不少事。但提醒一句,模板是 “骨架”,你得给它填 “肉”—— 也就是你的具体需求,不然还是没用。
这些工具的作用是 “帮你想全”,而不是 “替你想”。千万别养成 “依赖工具写 prompt” 的习惯,真到了需要灵活应变的时候,你还是会懵。工具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说到底,AI 写作的 prompt 没那么玄乎。它不像编程需要学代码,也不像设计需要学软件,本质就是 “好好说话”—— 把你的需求说清楚、说具体、说到位。小白和高手的差距,不在于知道多少技巧,而在于能不能把 “说清楚” 变成本能。
刚开始练的时候,别嫌麻烦,别怕写得不好。谁不是从 “写一句废一句” 过来的?关键是多写、多改、多总结。你会发现,当你能精准控制 AI 的输出时,不仅写作效率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会跟着变强 —— 毕竟,能把需求说清楚,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所以,别再羡慕别人用 AI 写出好东西了。从今天开始,拿起你的键盘,试着写第一个 “精准的 prompt” 吧。练上一个月,你也能成为别人口中的 “AI 高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