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 AIGC 内容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做出高原创度作品的没几个。很多时候,我们用 AI 生成的内容总带着一股 “机器味”,要么被平台判定为低质内容,要么用户看一眼就觉得没新意。其实问题不在 AI 本身,而在我们怎么用 prompt 工程去引导它。今天就聊聊思维链和角色扮演这两个技巧,学会了,你家的 AIGC 作品原创度能翻好几倍。
🧠 思维链:让 AI 像人一样 “想”,而不是直接 “说”
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提需求,比如 “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AI 当然只能给你一篇流水账。但思维链不一样,它是让 AI 模拟人类的思考过程,先分析问题、拆解逻辑,再一步步推导结论。这就好比你让一个人写文章,不是直接要结果,而是让他先说说 “为什么写这个主题”“从哪几个角度切入”“每个角度要论证什么”。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 “夏季减肥误区”,普通 prompt 可能得到一堆干巴巴的知识点。但用思维链设计的 prompt 会这样引导:“先想想人们夏天减肥常犯的错误,比如只吃水果、过度节食、运动后猛喝水这些。然后分析每个误区的危害,比如只吃水果会导致蛋白质不足,过度节食会降低代谢。最后结合这些分析,给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你看,AI 跟着这个思路走,写出来的内容会带着逻辑推导的痕迹,原创度自然高。
关键是要给 AI “留思考空间”。别让它一步到位,而是设置几个 “思维节点”。比如写产品测评,先让 AI 分析用户对这类产品的核心需求,再对比同类产品的优缺点,最后结合这些分析给出测评框架。每个节点之间要有衔接,比如用 “基于前面的分析”“再深入想想” 这样的话引导。这样 AI 生成的内容会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不像直接复制粘贴的模板。
还有个小技巧,在 prompt 里加入 “反推环节”。就是让 AI 先假设一个错误结论,再分析为什么错,最后得出正确观点。比如写 “早餐吃什么健康”,可以让 AI 先说说 “有人认为早餐吃油条豆浆最健康”,然后分析这种说法的问题,再引出科学的早餐搭配。这种带批判性思考的内容,原创度想低都难。
🎭 角色扮演:给 AI “贴标签”,让内容自带 “人设感”
你有没有发现,同一个主题,让 AI 扮演不同角色写出来的东西完全不一样?给 AI 设定一个具体的角色,它会自动代入这个角色的语言风格、知识储备和思考方式,这就是角色扮演的魔力。这招用好了,原创度和差异化直接拉满。
选角色的时候别太泛,比如 “专家” 就不如 “有 10 年经验的健身教练” 具体。角色越细节,AI 的输出越有特色。比如写育儿文章,让 AI 扮演 “儿科医生兼二胎妈妈”,它不仅能给出专业建议,还会加入真实的育儿场景,比如 “我家老二那时候也这样,后来我发现……” 这种带个人经验的内容,用户一看就觉得真实,原创度自然高。
还要注意角色的 “语言体系”。比如让 AI 扮演 “95 后美妆博主”,就得在 prompt 里强调 “用网络热词,语气活泼,多举自己踩过的坑”;如果扮演 “历史老师”,则要 “用词严谨,多引用史料,适当加入课堂互动的例子”。语言风格定了,内容的辨识度就上来了。你可以试试,同样写 “职场沟通技巧”,让 AI 分别扮演 “HR 经理” 和 “销售总监”,出来的内容会有天壤之别。
另外,角色的 “立场” 很重要。比如写一篇关于 “远程办公利弊” 的文章,让 AI 扮演 “中小型企业老板”,它会更侧重成本控制、团队管理这些角度;让它扮演 “自由职业者”,则会强调时间灵活、工作生活平衡。不同立场带来不同视角,这就是原创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 思维链 + 角色扮演:1+1 远大于 2 的协同效应
单独用思维链,AI 的内容逻辑会很清晰,但可能少点 “人情味儿”;单独用角色扮演,内容有特色,但逻辑可能不够严谨。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才叫惊艳。这就像一个人既有缜密的思维,又有鲜明的个性,说出来的话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怎么结合?简单说,就是先给 AI 定角色,再让角色带着思维链去思考。比如写 “大学生兼职避坑指南”,先设定角色为 “大三学长,做过 5 份兼职,踩过 3 次大坑”,然后用思维链引导:“先想想学弟学妹们找兼职时最容易被骗的地方,比如高报酬低要求、要交押金这些。再回忆自己被骗的经历,分析当时为什么会信,最后总结怎么识别这些坑。” 你看,角色的经历让思维链有了具体的载体,思维链又让角色的表达更有条理。
还有个进阶玩法,让 AI “一人分饰两角”,用思维链进行对话式创作。比如写 “辩论稿:线上教育是否会取代线下教育”,让 AI 同时扮演 “正方辩手” 和 “反方辩手”。正方先抛出观点,反方基于正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用到思维链来论证。最后你把这些对话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充满张力的原创文章。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争议性话题,原创度直接拉满。
记得给角色加 “记忆点”。就是让 AI 在思考过程中,时不时提到角色的过往经历或独特观点。比如扮演 “老中医” 聊养生,在分析某个穴位时,可以插入 “我爷爷以前就用这个穴位给人调理失眠,那时候……” 这种带着个人印记的内容,AI 想抄都抄不了,原创度自然有保障。
📝 实操避坑:这些细节决定你的 AIGC 作品能不能 “活”
别以为掌握了技巧就万事大吉,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坑等着你。就说思维链吧,不是越长越好。有的人写思维链恨不得把每个字都规定好,结果 AI 反而被束缚住了,写出来的内容死板得很。思维链的关键是 “引导方向”,而不是 “控制每一步”,给 AI 留 20% 的发挥空间,效果会更好。
角色扮演也有雷区。选的角色和主题不匹配,等于白忙活。比如写 “量子物理入门”,你让 AI 扮演 “街头小贩”,那内容肯定不伦不类。角色要和主题的专业度、受众群体相匹配。给新手妈妈写育儿文,用 “儿科护士” 比 “医学教授” 更合适;给创业者写融资攻略,“风投经理” 比 “大学经济学老师” 更有说服力。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语气的一致性。有时候 AI 写着写着,角色的语气就跑偏了,前半段像 “严肃的专家”,后半段突然变成 “活泼的博主”。这时候就得在 prompt 里加一句 “全程保持角色的语气,不要跳戏”,或者在生成内容后,用思维链再回炉一遍:“检查前面的内容,看看哪里不符合 XX 的说话风格,重新修改。”
最后提醒一句,原创度不是 “闭门造车”。用这两个技巧的时候,最好结合你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比如让 AI 扮演 “美食博主” 写探店文,你可以在思维链里加入 “我上周去这家店,发现他们家的辣椒是从四川运过来的”,这样 AI 生成的内容就会融入你的个人元素,原创度想不高都难。
📈 从 “合格” 到 “优秀”:原创度提升的 3 个核心指标
怎么判断你的 AIGC 作品原创度真的提升了?别只看平台给的原创分,这三个指标更靠谱。第一个是 “信息增量”,就是你的内容有没有给用户带来新的知识点、新的视角,或者新的解决方案。用思维链推导出来的内容,往往能挖掘出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这就是信息增量。
第二个是 “情感共鸣”。原创内容不只是信息的堆砌,更要能打动用户。角色扮演为什么有用?因为好的角色能传递出真实的情感。比如让 AI 扮演 “职场妈妈” 写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疲惫和坚持,很容易让同类人群产生共鸣。你可以看看评论区,用户是不是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比任何数据都准。
第三个是 “传播性”。高原创度的内容自带传播属性。同样是一篇关于 “宠物健康” 的文章,用思维链 + 角色扮演写出来的,可能会被宠物主人转发到朋友圈,因为 “这篇说出了我的心声”。而那些千篇一律的内容,用户看完就划走了。所以,写完之后不妨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用户,我会转发这篇文章吗?”
这三个指标,其实也是用思维链和角色扮演时的努力方向。比如设计思维链的时候,多想想 “用户还不知道什么”;设定角色的时候,多想想 “这个角色能引起哪些人的共鸣”。朝着这两个方向走,你的 AIGC 作品想不优秀都难。
💡 最后想说的话
提升 AIGC 作品原创度,说到底是个 “换位思考” 的过程。你得站在用户的角度想 “他们想看什么”,站在 AI 的角度想 “怎么引导才能发挥它的优势”。思维链让 AI 的思考有迹可循,角色扮演让 AI 的表达有血有肉,这两个技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刚开始用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麻烦,不如直接让 AI “写一篇文章” 来得快。但你要知道,现在 AIGC 竞争这么激烈,图省事的结果就是被淘汰。花半小时设计一个好的 prompt,比你用劣质内容改十遍都管用。
试试吧,下次写 AIGC 作品的时候,先花 5 分钟想想用什么角色,再花 10 分钟理清楚思维链。坚持一个月,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容不仅原创度上去了,阅读量、点赞量也会跟着涨。毕竟,用户永远喜欢那些 “看起来像人写的”、“对自己有用的” 内容。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