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半小时,脑子里的创意像被堵住的水管,半天挤不出一个字。别急,现在有种新玩法 —— 用 prompt 做头脑风暴,能让你的文案创意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涌出来。
🧠 什么是 prompt 头脑风暴法?
简单说,就是通过设计精准的指令(也就是 prompt),引导自己或 AI 工具朝着特定方向思考,从而批量产出创意。和传统的头脑风暴比,它更有章法,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传统 brainstorming 经常陷入 “想太多” 或 “想太少” 的困境。要么一群人围着桌子扯半天跑题了,要么大家都盯着天花板沉默。prompt 头脑风暴不一样,它像给思维装了导航,你设定好目的地(比如 “写 3 句奶茶店夏季促销文案”),就能沿着路线找到具体答案。
真正厉害的是,它能帮你打破思维惯性。我们写文案久了,很容易掉进固定套路里。比如写护肤品就只会说 “补水保湿”,写运动鞋就离不开 “轻便舒适”。但用 prompt 设定不同角度(比如 “从 00 后学生的吐槽语气写运动鞋文案”),马上就能跳出老套思路。
📝 设计有效 prompt 的 5 个核心要素
想让 prompt 发挥作用,不是随便敲几个字就行。得抓住这几个关键点,不然 AI 或自己的大脑都 get 不到你的点。
明确输出形式。你要的是短句、段落还是思维导图?比如 “给瑜伽馆设计 5 个 15 字以内的朋友圈文案” 就比 “给瑜伽馆写文案” 好一百倍。模糊的指令只会得到模糊的结果,这是我踩过无数次坑才总结出来的。
加入具体场景。同样是卖咖啡,“办公室下午 3 点的咖啡文案” 和 “情侣约会时的咖啡文案”,出来的风格完全不同。场景越具体,创意就越有针对性。我上次帮一家面包店写文案,加了 “下雨天坐在窗边吃面包” 的场景,出的点子客户直接用了三个。
设定目标人群。写给宝妈的奶粉文案,和写给健身党的蛋白粉文案,用词和重点能一样吗?肯定不行。prompt 里必须明确 “这是给谁看的”,比如 “给 25-30 岁职场女性写的抗初老精华文案”,方向一下子就清晰了。
添加风格约束。有时候故意加些限制,反而能激发更多创意。比如 “用脱口秀段子的风格写洗衣机促销文案”“模仿古诗词的韵律写奶茶文案”。这些约束就像给创意套了个框,在框里跳舞反而更有章法。
预留修改空间。好的 prompt 会留个 “口子”,比如 “先写 3 句正经的,再写 2 句反套路的”。这样既能保证基础创意,又能冒出些意想不到的惊喜。我试过给一个汽车品牌写文案,加了句 “最后来句让人吓一跳的”,结果出了个 “堵车时,它比你老板还懂怎么让你冷静”,效果特别好。
🔍 不同场景的 prompt 模板,拿来就能用
别再对着屏幕发呆了,这些现成的模板直接套用,马上能出创意。
产品推广类。通用模板:“给 [产品名] 的 [核心卖点] 写 [数量] 句文案,目标人群是 [人群],要突出 [场景],风格像 [参考对象]”。比如 “给低糖蛋糕的‘无添加’卖点写 4 句文案,目标人群是 30 + 宝妈,突出‘孩子放学回家当点心’的场景,风格像小区妈妈群里的聊天记录”。
活动策划类。可以试试:“为 [活动主题] 设计 [数量] 个宣传点,要让 [人群] 觉得 [感受],必须包含 [关键信息],用 [风格] 表达”。举例:“为书店的‘深夜阅读会’设计 3 个宣传点,要让加班族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必须包含‘每周五晚 8 点’,用朋友圈碎碎念的风格表达”。
品牌故事类。这类需要点温度,模板:“用 [人物视角] 讲 [品牌理念] 的故事,要包含 [具体细节],最后落脚到 [情感点],语言风格像 [参考]”。比如 “用咖啡店老板娘的视角讲‘坚持手冲 10 年’的故事,要包含‘第一次煮糊咖啡’的细节,最后落脚到‘温暖’,语言风格像奶奶讲过去的事”。
社交媒体类。短平快是关键,模板:“给 [平台] 写 [数量] 条关于 [话题] 的内容,开头要 [钩子类型],中间加 [互动点],结尾带 [行动指令]”。比如 “给小红书写 2 条关于‘出租屋改造’的内容,开头要让人‘哇原来可以这样’,中间加‘你家最想改哪里’的提问,结尾带‘点赞拿改造清单’的指令”。
💡 突破创意瓶颈的 prompt 进阶技巧
有时候用着用着,创意又卡住了,这时候就得用些 “野路子”。
反向提问法。正常思路想不出来,就反过来问。比如写减肥产品文案,常规是 “怎么瘦得快”,反向 prompt 可以是 “减肥时最让人想放弃的瞬间有哪些?用产品卖点解决这些瞬间”。我上次用这招给一个沙拉品牌写文案,出了 “加班饿到想啃桌角?这份沙拉比炸鸡还抗饿”,效果出奇好。
叠加元素法。把不相关的东西凑在一起,往往有惊喜。prompt 可以是 “把 [元素 A] 和 [元素 B] 结合起来,给 [产品] 写文案”。比如 “把‘武侠小说’和‘护肤品’结合,给保湿面霜写文案”,结果出了 “江湖险恶,还好这瓶面霜能帮你守住脸蛋的‘江湖地位’”。
场景迁移法。把产品从常用场景挪到别的场景里。比如 “把保温杯放到沙漠徒步的场景里写文案”“把投影仪放到露营地写文案”。这种迁移能发现产品新的卖点,我帮一个台灯品牌写文案时,把它放到 “深夜赶方案” 的场景,突出 “灯光比同事的安慰更暖”,客户特别满意。
用户吐槽法。假装自己是吐槽产品的用户,再从吐槽里找创意。prompt 可以是 “先写 3 句用户可能吐槽 [产品] 的话,再把这些吐槽变成卖点文案”。比如用户可能吐槽 “这款耳机戴着总掉”,就能改成 “跑步时跳得再高,它都比男朋友还黏你”。
📊 评估 prompt 效果的 3 个维度
不是所有 prompt 都好用,得知道怎么判断好坏,才能越用越顺。
相关性。看产出的创意和你的目标贴不贴合。比如你要的是 “严肃的金融产品文案”,结果出来一堆俏皮话,那这个 prompt 就失败了。每次用完都回头看看,是不是哪里没写清楚,下次调整。
创新性。如果出来的东西和你平时想的差不多,那就是 prompt 设计得太保守了。好的 prompt 应该能让你看到 “原来还能这么想”。我会把每次的创意存起来,对比看看有没有重复的思路,有的话就换种 prompt 写法。
可执行性。创意再花里胡哨,不能用也白搭。评估时问问自己:这个文案能直接用在海报上吗?能放进短视频脚本里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修改 prompt,加入 “可直接印刷”“适合口播” 之类的约束。
🌱 未来 prompt 创意的 3 个趋势
这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趋势走,才能一直走在前面。
个性化 prompt 会成为标配。以后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prompt 库”,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场景,一点就能调出专属创意。就像现在的厨师有自己的秘方,文案创作者也会有自己的 prompt 秘方。
多轮对话式 prompt 更高效。不再是一次写完就完了,而是像聊天一样,不断给反馈、调整方向。比如先出一批文案,然后说 “刚才的太正经了,再来点搞笑的”,这样一步步逼近理想效果。
跨领域融合会成主流。把 A 行业的 prompt 思路用到 B 行业,比如把游戏行业的 “任务式 prompt” 用到教育产品上。我已经试过把电竞解说的风格用到英语培训机构的文案里,效果很惊艳。
用 prompt 做头脑风暴,不是偷懒,是用更聪明的方式解放创意。关键是别害怕试错,多改几次 prompt,多换几个角度,你会发现自己的创意储备比想象中多得多。下次写文案前,先花 5 分钟琢磨个好 prompt,说不定能省你两小时的纠结。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