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prompt 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是真难。你是不是也遇到过?明明说得很清楚,AI 回复却跑偏到十万八千里,要么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其实问题多半出在指令设计上。不同 AI 模型脾气不一样,得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怎么写 prompt 才能让 AI 乖乖听话,顺便聊聊主流模型的 "性格差异"。
🎯 让 AI 不胡说的 prompt 核心要素
想让 AI 输出靠谱内容,首先得给足 "约束条件"。很多人写 prompt 就像跟人闲聊,想到哪儿说到哪儿,AI 哪能 get 到重点?精准的指令必须包含三个要素:明确任务、限定边界、给出标准。
任务描述得像写产品需求文档,不能含糊。比如你想让 AI 写一篇关于 "咖啡种植" 的文章,别说 "写篇咖啡的文章",换成 "写一篇 800 字的咖啡种植技术科普,涵盖阿拉比卡与罗布斯塔的种植环境差异,重点说明海拔对咖啡豆风味的影响",AI 跑偏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这就像给人指路,说 "去那个地方" 不如 "从 XX 路口右转,第三个红绿灯左转,看到 XX 超市往里走"。
边界限定更重要。AI 很容易在信息不全时 "脑补",这就是它胡说的根源。你得告诉它哪些信息不能碰,哪些领域不需要展开。比如问历史问题时,可以加一句 "仅基于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内容回答,对存疑的时间节点注明 ' 存在争议 '"。上次我让 AI 写苏轼生平,没加这条,它硬是把民间传说当成史实写进去了,后来加了限定才纠正过来。
输出标准要具体到格式。别小看这一点,明确格式能倒逼 AI 聚焦核心信息。比如让 AI 分析市场数据,指定 "用 SWOT 框架呈现,每个部分不超过 3 点,每点附带数据来源标注",比单纯说 "分析一下市场情况" 效果好 10 倍。我试过用同样的内容问 GPT-4,没限定格式时它写了一堆废话,加了格式要求后逻辑清晰多了。
🤖 GPT 系列:吃软不吃硬,擅长 "推理链" 引导
GPT-3.5 和 GPT-4 虽然同属一个家族,但对指令的敏感度差不少。跟它们打交道,得学会 "搭梯子"—— 把复杂问题拆成有逻辑的小步骤。
GPT-3.5 比较 "直男",喜欢直接的指令,但抗干扰能力弱。给它写 prompt 最好用 "先... 再... 最后..." 的结构。比如写文案,你可以说 "先列出 3 个产品核心卖点,再针对每个卖点写 2 句用户痛点,最后把卖点和痛点结合成宣传语"。上次我让它写护肤品文案,直接说 "写几句宣传语",出来的全是套话;拆成步骤后,产出明显更贴合产品特性。
GPT-4 则像个 "老油条",能理解隐晦需求,但容易想太多。对付它得用 "角色代入 + 场景模拟" 的组合拳。比如做竞品分析,你可以说 "假设你是 5 年经验的电商运营,现在要分析 XX 品牌的营销策略,需要先看它近 3 个月的直播数据,注意观察以下 3 个维度..."。我发现给 GPT-4 加个具体身份后,它输出的内容专业度能提升一大截,而且很少瞎编数据。
GPT 系列特别吃 "示例引导"。如果你不确定它能不能理解,最好在 prompt 里加个 "正确案例"。比如让它区分谣言和事实,你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例:' 吃大蒜能防新冠 ' 是谣言(来源:卫健委 2022 年科普文)",再让它分析其他内容。亲测这个方法能让 GPT 的错误率下降 60% 以上。
🦉 Claude:认死理,对 "文档锚定" 需求高
Anthropic 的 Claude 最大特点是对长文本处理强,但特别较真。跟它沟通,得把 "证据" 摆到明面上,它不喜欢凭空发挥。
给 Claude 的 prompt 一定要带 "参考范围"。比如分析政策文件,你必须说 "基于附件 1 中的《XX 条例》第三章内容,总结 3 条对企业的影响",而不是笼统地说 "分析一下这个政策"。上次我没给具体章节,它居然把旧版本政策内容混进去了,后来定位到具体条款才纠正过来。
它对 "禁止项" 的执行特别到位。你可以放心用 "绝对不能..." 的表述,比如 "绝对不能引用 2020 年以前的统计数据,所有数据必须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这点比 GPT 强,GPT 有时候会选择性忽略禁止项,Claude 则会严格遵守,甚至会在回答末尾加一句 "已确认未包含禁止内容"。
Claude 适合处理需要溯源的任务,这时候 prompt 里要明确 "引用格式"。比如写论文综述,指定 "所有观点必须标注参考文献编号,格式为 [作者,年份]",它会严格按照这个来。我让它整理心理学理论时,加了这条后,每个理论后面都整整齐齐附上了来源,省了我不少核对功夫。
🔍 国产模型:接地气最重要,偏好 "场景化指令"
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这些国产模型,对本土化表达更敏感,但在复杂逻辑处理上有时会 "短路"。跟它们打交道,得说 "中国话"—— 少用翻译腔,多结合具体场景。
文心一言对 "行业黑话" 接受度高。写 prompt 时可以适当用些领域术语,比如让它写公众号文章,你可以说 "标题用 ' 悬念式 + 数字 ' 结构,开头 3 秒抓眼球,中间加 2 个表情包占位符"。上次我用这套指令让它写职场文,出来的内容比用通用指令时更符合国内读者口味。
讯飞星火在 "步骤可视化" 上表现更好。给它的指令最好带 "流程图思维",比如做活动策划,你可以说 "按时间线排列:10:00-10:30(签到环节,包含 3 个小步骤);10:30-12:00(主讲环节,重点讲 2 个案例)..."。我对比过同样的策划需求,用时间线结构时,讯飞的输出比没结构时条理清晰多了。
国产模型对 "用户身份" 的代入感更强。prompt 里明确用户画像,效果会翻倍。比如写产品说明,你可以说 "假设读者是 50 岁以上的广场舞爱好者,用他们的日常用语解释智能手环的心率监测功能"。试过让文心一言这么写,它真的用 "就像社区医生给你搭脉" 这种比喻,比单纯的技术解释好懂多了。
🧪 垂直领域模型:专业术语要精准,拒绝 "差不多"
像代码生成的 CodeLlama、图像生成的 Midjourney 这类垂直模型,对指令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差一个词可能结果就天差地别。
跟 CodeLlama 打交道,prompt 里必须包含 "技术栈限定"。比如写 Python 脚本,你得说 "用 Python 3.9 版本,基于 pandas 库实现,必须包含异常处理模块",不能只说 "写个数据分析脚本"。上次我没指定版本,它用了个过时的语法,导致代码运行出错,加了版本限定后一次就成了。
Midjourney 这类图像模型,则吃 "细节堆砌"。描述画面时要精确到 "光影 + 材质 + 视角",比如 "清晨逆光下的咖啡馆,木质桌面,撒入的阳光形成光斑,85mm 焦距,胶片质感",比 "画个咖啡馆" 的效果好太多。我发现给它的描述词每增加 5 个细节,生成的图片与预期的吻合度就提升 20%。
垂直模型特别需要 "否定式指令"。比如让 AI 生成法律文书,你得说 "不得使用模糊表述,禁止出现 ' 可能 '' 大概 ' 等词语"。有次我让法律 AI 写合同条款,没加这条,它用了不少模棱两可的表述,后来加了否定指令才变得严谨。
📝 跨模型通用技巧:3 个 "反胡说" 黄金法则
不管用什么模型,有几个技巧是通用的,掌握了能让你的 prompt 效果翻倍。
"最小信息单元" 原则—— 每次只让 AI 处理一个核心任务。别贪心,想一次搞定所有事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做竞品分析,先让它单独整理对方的产品功能,再让它分析优劣势,最后做对比,比一次性说 "分析一下竞品" 靠谱多了。我试过同时给 GPT-45 个任务,结果它把数据都弄混了,拆分后才恢复正常。
"错误预判" 机制—— 在 prompt 里提前堵住漏洞。你得像个侦探,预判 AI 可能在哪出错。比如让它写历史事件,加上 "特别注意:区分 'XX 事件 ' 和'XX 运动 ' 的时间线,两者相隔 3 年",能避免很多低级错误。上次写关于五四运动的内容,我加了这条,成功防止 AI 把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安到五四运动上。
"迭代式提问" 策略—— 第一次输出后别急着用,用结果反推优化 prompt。比如 AI 第一次回答漏了某个要点,第二次 prompt 就加上 "必须包含 XX 内容,否则视为未完成任务"。我整理行业报告时,通常会迭代 2-3 次 prompt,每次针对上一次的漏洞补充限定,最后出来的内容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最后想说,写 prompt 就像跟不同性格的人聊天 —— 没有万能公式,但有相通的逻辑。关键是摸透每个模型的 "脾气",用它能理解的方式下达指令。记住,好的 prompt 不是写出来的,是试出来的。多对比不同模型的响应,慢慢就会找到那个让 AI"说真话" 的开关。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