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接过不少企业咨询,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给了 AI 指令,出来的内容还是像拼凑的?甚至被平台判定为 “低质搬运”?这事儿说起来不复杂,AI 生成内容的原创性,80% 取决于你怎么给指令。不是简单丢个主题就完事儿,得像给画师改画一样,既说清要什么,又框定不能是什么。
🎯 拆解原创本质:AI 内容原创的核心判定标准
先得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 “原创”? 搜索引擎的算法早就变了,现在看的不是 “有没有重复词”,而是 “信息增量” 和 “表达独特性”。比如写一篇关于 “职场沟通” 的文章,别人都在说 “要换位思考”,你让 AI 结合 “95 后职场特点” 分析 “表情包在跨代沟通中的作用”,这就是增量。
用户视角更直接。刷到一篇文章,扫三行就觉得 “似曾相识”,大概率不会往下看。AI 生成内容要过用户这关,得有 “专属感”—— 就像朋友聊天时说的话,带个人印记,而不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
举个例子,同样写 “咖啡探店”,指令说 “写一篇上海咖啡馆推荐”,AI 多半会列一堆网红店地址。但如果说 “以程序员视角,推荐 3 家适合带电脑办公的咖啡馆,重点写插座位置和网络稳定性”,出来的内容就会自带筛选逻辑,原创性自然上去了。
📝 精准描述需求:给 AI 画一幅 “原创地图”
很多人给指令就像发微信:“写篇关于短视频运营的文章”。这就好比告诉厨师 “做道菜”,他可能给你炒青菜,也可能给你炖排骨。AI 的 “理解边界” 比你想的要窄,必须把需求拆成 “三维坐标”。
第一个维度是目标受众。别只说 “写给年轻人”,要说 “写给刚毕业半年、月入 5k 左右、想做副业的年轻人”。受众越具体,AI 调用的案例和语气就越独特。试过给同样的主题 “理财入门”,分别指定 “宝妈” 和 “大学生”,出来的内容一个侧重 “零散时间理财”,一个侧重 “低风险试错”,几乎没重合度。
第二个维度是应用场景。写文案前想清楚,这东西是发在小红书?还是公司内刊?或者短视频脚本?场景决定表达形式 —— 小红书要多用短句和 emoji,内刊得带点行业术语,脚本则需要分镜感的描述。
第三个维度是核心观点。最忌讳说 “你随便写点看法”。得明确告诉 AI “我反对什么”“我强调什么”。比如写 “远程办公”,可以说 “不讨论效率问题,重点分析长期居家办公对职场新人社交能力的影响,要结合 00 后社交习惯”。有了明确的观点锚点,AI 就不会绕回 “远程办公利弊” 这种老生常谈。
🔧 设置创作框架:用结构约束避免 “套路化” 输出
AI 有个坏毛病,一没框架就掉模板里。写产品测评,上来就是 “优点 - 缺点 - 总结”;写教程,必是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这种结构本身没错,但用多了就成了 “AI 味” 的原罪。
破解办法是搭建个性化逻辑链条。比如写 “减肥食谱”,别让 AI 按 “早餐 - 午餐 - 晚餐” 写,改成 “按工作节奏设计:早八赶地铁时能吃的、办公室抽屉能囤的、30 分钟在家做的”。逻辑一变,内容的展开方式就完全不同。
还可以植入反常规视角。写 “职场穿搭”,常规指令会说 “教女生怎么穿得正式又好看”。换个角度:“以‘程序员转行做销售’为背景,写 3 套能快速拉近距离的穿搭,避免过于严肃但要体现专业度”。这种带故事线的框架,AI 很难套模板。
另外,限定表达风格也很重要。别说 “写得生动点”,要说 “模仿小区便利店老板的语气,带点口语化吐槽,比如‘这玩意儿我跟你说啊……’”。风格越具体,AI 的输出就越难和其他人撞车。上个月帮一个美妆品牌写推文,指令里加了 “像闺蜜睡前聊天,偶尔蹦两个方言词”,最终阅读量比平时高 3 倍,后台全是 “感觉在跟我说话” 的评论。
🌟 注入个性元素:让 AI 内容带上 “独家印记”
原创的最高境界是 “不可复制”。怎么让 AI 写出只有你会说的话?得往指令里塞 “私人化素材”。
最直接的是结合个人经历。写 “创业踩坑”,别让 AI 泛泛而谈 “资金链断裂”,而是说 “以我第三次创业时,在城中村租办公室被骗的经历为引子,分析签合同时要查哪 3 个证件”。AI 会把你的经历当成核心素材,再延伸分析,出来的内容自然带着你的烙印。
其次是植入行业数据。如果是做教育的,指令里加一句 “用我们机构去年的退费数据(3% 集中在第 2 个月)分析家长决策周期”;做电商的就说 “结合我们店铺的复购数据(老客占比 62%),讲讲怎么设计会员体系”。这些数据是你的独家信息,AI 再怎么 “学习” 也拿不到,生成的内容自然独一无二。
还有个小技巧,加地域或圈层梗。写 “夜市摆摊”,给一线城市用户看就说 “参考上海昌里路夜市,重点写怎么和城管‘打游击’”;给三四线城市用户就说 “结合县城庙会特点,分析哪种玩具最容易被家长买账”。这些带地域标签的细节,能大幅降低内容重合率。
🔄 动态调整指令:建立 “反馈 - 优化” 循环机制
别指望一次指令就搞定。AI 第一次输出的内容,更像是 “初稿”,得根据结果反推指令哪里有问题。
比如第一次让 AI 写 “亲子游攻略”,出来的内容全是景点罗列。这时候别着急重写,先看缺什么 —— 缺具体玩法?缺避坑点?还是缺人群适配?假设发现 “没说清适合 3 岁以下宝宝的项目”,第二次指令就加 “标注每个景点的婴儿推车通道是否畅通,以及母婴室位置”。
再举个例子,有客户做餐饮加盟,第一次指令是 “写加盟优势”,AI 写的都是 “品牌大、扶持多”。后来让他们补充 “对比同类品牌,我们的冷链配送成本低 15%,这条必须重点说”,改完之后,内容里全是具体数字和对比,原创度一下就上来了。
还有个关键动作:用 “否定指令” 排除套路。比如写 “产品介绍”,可以说 “不要说‘业界领先’‘深受好评’这种空话,要用‘某客户用了 3 个月,成本降了多少’这种案例”。AI 对 “禁止项” 很敏感,明确说了不能用的表达,它会刻意避开,自然减少和其他内容的雷同。
⚠️ 规避原创陷阱:这些指令雷区一定要避开
最后说几个实操中最容易踩的坑。第一个是用模糊词汇。“写得有深度”“内容要丰富”,这种词 AI 根本抓不住重点。换成 “分析 3 个行业报告里没提到的趋势”“加入 5 个一线从业者的真实反馈”,效果完全不同。
第二个是过度依赖模板。别直接给 AI “总分总结构”“开头用提问”,这些格式化要求会让内容僵化。不如说 “先讲一个用户痛点故事,再分析原因,最后给 3 个解决办法,每个办法配一个案例”,既给了逻辑,又留了发挥空间。
第三个是忽略查重校验。哪怕指令再完美,也得用工具查一遍重复率。不是说要 100% 零重复,而是要确保核心观点和案例没被广泛使用。有次帮一个科技公司写白皮书,指令做得很细,但查重时发现某段技术分析和竞品文章重合度高,后来在指令里加了 “用我们专利里的技术参数重新解释这个原理”,问题就解决了。
说到底,让 AI 生成 100% 原创内容,核心不是 “控制 AI”,而是 “表达自己”。你的独特经历、行业洞察、甚至说话习惯,都是 AI 无法复制的原创密码。把这些密码拆解成具体指令,AI 就成了你的 “高效代笔”,而不是 “内容搬运工”。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