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子里好几个人跟我吐槽,说自己用 AI 写公众号被封号了,一边骂 AI 不靠谱,一边又想不通到底问题出在哪。其实这事儿吧,真不能简单甩锅给 AI,也不能全怪使用者,里面的门道得掰开揉碎了说。
📌
AI 生成内容的原罪?未必有人说 AI 写的东西一看就假大空,平台不封你封谁?这话有点道理,但不全对。现在主流的 AI 写作工具,比如 GPT、文心一言这些,生成内容的逻辑是基于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式匹配。你给它一个关键词,它能快速拼凑出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死穴。
AI 生成的内容容易出现 “模板化” 问题。比如写情感文,大概率会用 “深夜 emo”“成年人的崩溃” 这类高频词;写职场文,离不开 “躺平”“内卷”“35 岁危机”。不是说这些词不能用,而是AI 会机械地重复这些元素,导致内容缺乏独特视角,看起来像流水线产品。平台的检测机制对这种高度同质化的内容特别敏感,尤其是原创度检测,很容易判定为低质内容。
但你要说这是 AI 的错,也不公平。AI 就像个刚入学的学生,老师教什么它学什么。如果训练数据里垃圾信息多,它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好不到哪去。可反过来,要是使用者能给它精准的指令,比如 “用职场妈妈的视角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加入 3 个真实生活细节”,AI 生成的内容质量会明显提升。我见过有人用 AI 写出 10 万 + 的爆款,关键在于他把 AI 当成 “初稿生成器”,自己花 2 小时打磨细节,替换掉 AI 的套话,补充个人经历,这样的内容根本看不出是 AI 写的。
还有人说 AI 写的内容容易触碰敏感词,这其实是使用者的锅。AI 对平台规则的理解是滞后的,比如某个词昨天还能说,今天就成了敏感词,AI 数据库更新不可能这么及时。这时候就得靠人来把关,用平台的敏感词检测工具再筛一遍。指望 AI 自己避开所有雷区,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人的操作才是关键变量我认识一个做养生号的朋友,上个月被封号了。他的操作堪称 “自杀式”—— 每天让 AI 批量生成 5 篇文章,标题都是 “XX 食物堪比毒药,吃一口致癌” 这种博眼球的,内容东拼西凑,连基本的科学依据都没有。被封了之后他还委屈,说 AI 生成的内容就是这样。我点开他后台看了看,好家伙,AI 写的初稿里明明有 “适量食用无害” 的表述,他自己为了流量改成了 “吃一口就致癌”。这种情况下,能怪 AI 吗?
过度依赖 AI 是最大的坑。很多人用 AI 写作,是为了 “躺平赚钱”。找个热点关键词,让 AI 写好直接发布,自己连校对都省了。这种 “一键生成 + 发布” 的模式,不出事才怪。公众号平台早就明确说了,“机器生成内容若缺乏原创性和价值,将限制推荐或封号”。这里的核心是 “缺乏原创性和价值”,而不是 “机器生成”。你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有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有没有结合行业经验补充案例?有没有针对目标读者的需求调整语气?这些都是人该做的事,AI 替不了。
还有人把 AI 当成 “违规工具” 来用。比如写虚假广告、编造新闻、洗稿抄袭,自己不敢写,就让 AI 来 “背锅”。前段时间某情感号用 AI 生成 “某明星离婚内幕”,内容全是猜测,被明星工作室投诉后封号。这种情况,AI 只是个替罪羊,真正的问题在于使用者想走捷径,触碰了平台的红线。平台封号封的是 “违规内容的发布者”,不管你用不用 AI,只要内容违规,结果都一样。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为了让 AI 写得 “像人”,故意让它模仿爆款文章的结构和用词,甚至直接把别人的文章喂给 AI 当参考。这本质上就是洗稿,AI 只是提高了洗稿的效率。平台的查重系统可不是摆设,一旦检测到高度相似的内容,封号没商量。这种时候,与其骂 AI,不如反思自己是不是走了歪路。
📌
平台规则下的责任划分现在各大平台对 AI 生成内容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规范》里新增了 “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声明”,要求创作者对 AI 生成内容进行审核和修改,否则可能被限制流量或封号。这规则很清楚 ——平台把最终责任压给了使用者。
为什么平台不直接封杀 AI 生成内容?因为 AI 只是工具,就像以前的 word、现在的思维导图软件一样。真正有问题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生成工具。你用 word 写了一篇造谣文,总不能怪 word 吧?同理,AI 生成的内容如果符合原创、有价值、不违规,平台没理由封杀。那些被封号的案例,90% 以上是内容本身出了问题,AI 只是背了黑锅。
平台的检测技术也在升级。现在不只是查重复率,还会分析内容的逻辑连贯性、情感真实性、观点独特性。AI 生成的内容往往有个特点:逻辑看似通顺,但缺乏 “个人温度”。比如写一篇关于失恋的文章,AI 会列举 “难过”“失眠”“不想吃饭” 这些症状,但不会像人那样写出 “看到他送的伞还挂在阳台,突然蹲在地上哭了半小时” 这种具体细节。平台算法很容易识别出这种 “无细节的情感”,判定为低质内容。
📌
破局之道:让 AI 成为助手,而非主宰既然 AI 只是工具,那怎么用才能不踩坑?我总结了几个身边人亲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你们。
先用 AI 搭框架,再用自己的话填肉。比如写一篇 “夏日防晒误区” 的文章,让 AI 列出 5 个常见误区,这一步 AI 做得又快又准。但每个误区的解释,必须自己来写。可以加入 “上周我在海边没涂脖子,回来晒得像戴了个黑项链” 这种个人经历,或者引用 “皮肤科医生朋友说的 3 个防晒冷知识”,这样一来,内容既有 AI 的高效,又有人的温度。
给 AI “设限” 比让它 “自由发挥” 更靠谱。很多人用 AI 时就输入 “写一篇关于育儿的文章”,这指令太模糊了。你得具体到 “写给 3 岁孩子的妈妈,主题是‘如何让孩子自己吃饭’,必须包含 2 个失败案例和 1 个成功方法,语气要像和闺蜜聊天”。指令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越贴近你的需求,后续修改的工作量也越小。
一定要做 “三重审核”。第一遍查敏感词,用微信自带的 “敏感词检测工具” 过一遍;第二遍查原创度,用 “原创宝” 之类的工具检测,重复率超过 30% 就必须大改;第三遍读逻辑,把自己当成读者,看看有没有不通顺、不真实的地方。我认识的一个美食号主,每次用 AI 写完菜谱,都会自己动手做一遍,把过程中发现的 “AI 没提到的细节” 补充进去,比如 “炒鸡蛋时油温七成热最好,不然容易老”,这样的内容想被封号都难。
📌
别让工具背锅,先修炼自己的内容能力说到底,AI 写公众号被封号这事儿,核心不是 “AI 错没错”,而是 “人会不会用”。就像开车闯红灯被罚款,你不能怪汽车性能太好,只能怪自己没看红绿灯。AI 是个好工具,能帮我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它替代不了人的思考、经历和情感。
现在做公众号越来越难,平台对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随便抄抄改改就能涨粉,现在必须有真东西。AI 能帮你处理 “体力活”,但 “脑力活” 还得自己来。那些真正能把公众号做起来的人,都是把 AI 当成 “助理”,而不是 “替身”。
最后说句实在话:如果你的内容全靠 AI 生成,自己一点不动脑,被封号其实是早晚的事。平台要的是 “有价值的内容”,而不是 “高效生成的内容”。想明白这一点,就不会纠结 “是 AI 的错还是人的错” 了 —— 错的是那种 “想用 AI 走捷径” 的心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