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用 AI 写公众号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效率确实高,几分钟就能出一篇稿子。可问题也跟着来,平台检测越来越严,好多 AI 写的文章一提交就被标上 “疑似 AI 生成”,轻则推荐量暴跌,重则直接限流。这可不是小事,辛辛苦苦弄出来的内容,因为这个原因没了曝光,换谁都得心疼。
其实啊,AI 写的东西容易被检测,不是因为平台针对,而是 AI 生成的文本自带一些 “机器特征”。这些特征就像个标签,一扫描就露馅。想让 AI 写的内容更像人写的,关键不在 AI 本身,而在你给它的指令够不够 “高级”。
📌为啥 AI 写的文章一测一个准?
AI 写的文本,句式往往很规整。要么是一堆结构相似的长句,要么是简单到没营养的短句,很少有像人那样长短句穿插着来的。人写作的时候,思路一顺可能写个长句,突然想强调点什么,就会蹦出个短句,这种自然的节奏 AI 很难模仿,除非你明确告诉它。
还有就是情感表达。人写东西,高兴了可能带点俏皮话,难过了字里行间都透着伤感。AI 呢?要是你没特别说,它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白开水,没什么情绪起伏。哪怕你让它写个感人的故事,它表达的情感也很生硬,一眼就能看出是 “演” 的。
逻辑衔接也是个大问题。人写文章,从一个观点转到另一个观点,会用一些自然的过渡,可能是一句 “对了,说到这个”,也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转折。AI 经常是上一段说东,下一段突然说西,衔接得特别突兀。这也是机器味儿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AI 对细节的处理很粗糙。人描述一个东西,会加入很多个人化的感受和具体的小细节。比如写吃火锅,人可能会说 “那毛肚烫八秒最嫩,捞起来裹满蒜泥香油,一口下去,又脆又香,辣得舌尖发麻却停不下来”。AI 呢?可能就一句 “火锅很好吃,毛肚很美味”,干巴巴的没灵魂。
🎯设计高级指令,得抓住这几个核心
想让 AI 写出有人味的内容,指令不能太笼统。你只说 “写一篇关于职场的公众号文章”,那出来的肯定是千篇一律的机器稿。高级指令得像给人布置任务一样,把细节说清楚。
首先,得明确文章的 “人设”。是刚入职的职场新人,还是摸爬滚打十年的老油条?不同的人设,说话的口气、用词习惯都不一样。比如让 AI 以职场新人的身份写文章,就可以要求它多用点 “我发现”“原来” 这样的词,带点青涩和好奇。
其次,要给 AI “注入” 情绪。告诉它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情绪,是吐槽职场的无奈,还是分享升职的喜悦。比如写一篇吐槽加班的文章,就可以说 “语气要带点无奈和调侃,就像下班路上跟同事抱怨一样”。
再者,得让 AI 模仿人的思维过程。人写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先想到一个点,然后又觉得不对,再换个角度。可以在指令里加一句 “写的时候体现出一点思考的犹豫,比如某个观点先提出,然后说‘不对,这么说好像不太准’,再重新解释”。
最后,明确细节要求。比如让它加入具体的例子,“写一段关于客户难缠的内容,举个你曾经遇到过的,客户因为一个标点符号改了十遍的例子”;或者规定用词,“多用地道的口语,比如‘可不是嘛’‘没辙’”。
💡这几招高级指令,让 AI 内容秒变 “人味”
“场景代入法” 指令特别好用。你可以让 AI 把自己代入一个具体场景里写东西。比如写一篇关于带娃的文章,指令可以是 “你现在是一个刚哄睡孩子的妈妈,坐在沙发上写这篇文,旁边还放着没洗完的奶瓶,写的时候想想刚才孩子哭闹的样子,语气就像跟闺蜜聊天一样,说说带娃的累和甜”。这样写出来的内容,会自带场景感,细节也更真实。
“错误留白法” 也很绝。人写东西难免会有小失误,比如重复一个词,或者有个不太通顺的句子,后来又改了。你可以在指令里说 “写的时候故意犯个小错,比如重复用‘然后’,然后在后面加个括号标注‘哎呀,刚才多说了个然后’”。这种小瑕疵,反而会让文章更像人写的,检测系统也不容易识别。
“个人经历穿插法” 不能少。让 AI 在文章里穿插一些虚构的个人经历,指令可以是 “写一篇关于学做饭的文章,中间加一段你第一次炒菜,把鸡蛋炒糊了,还被油溅到的经历,要写出当时手忙脚乱的感觉”。个人经历是最有 “人味” 的,能大大降低被检测的概率。
“句式混搭法” 指令能解决 AI 句式单一的问题。直接告诉它 “写这段内容,先用一个长句描述一下事情的经过,再用两个短句表达你的感受,然后再来个中等长度的句子总结一下,就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这样一来,长短句搭配,节奏就跟人写的差不多了。
“方言口语融入法” 适合特定风格的文章。如果你的公众号风格比较接地气,就可以说 “写的时候加几句你们那的方言口语,比如‘咋整’‘中不中’,不用太多,三四个就行,让文章读着更亲切”。但要注意别用太偏的方言,不然读者看不懂。
🔍实战案例:这样改指令,检测通过率翻倍
原来有个朋友,写一篇关于周末去哪儿玩的公众号文章,一开始的指令是 “推荐几个周末游玩的地方,写得吸引人点”。结果 AI 写出来的,就是干巴巴的景点介绍,“A 景区有山有水,适合游玩;B 景区有很多美食,值得一去”,检测出来 AI 概率 80% 多。
后来他改了指令:“你现在是一个刚从郊外露营回来的人,晒得有点黑,手里还拿着没喝完的汽水,写这篇推荐文。说说你去的那个露营地,晚上看星星有多清楚,早上被鸟吵醒的感觉,再吐槽一下搭帐篷时差点被风吹跑的糗事。语气就像跟朋友分享周末趣事,多用点‘你猜怎么着’‘真的绝了’这样的词”。
改完之后,AI 写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了。里面有具体的场景描写,有个人感受,还有口语化的表达,读着就像真人在分享。再去检测,AI 概率直接降到了 20% 以下,推荐量也上去了。
还有个案例,写职场干货文。原来的指令是 “写一篇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文章,列出五个方法”。AI 写的都是 “第一,制定计划;第二,专注工作……”,特别生硬。
修改后的指令:“你是一个刚完成一个紧急项目的职场人,现在坐在办公室,喝着咖啡写这篇文。讲讲你这次项目里,因为用了番茄工作法没加班,还有因为提前列了清单没出错的事,中间可以说两句‘以前我也总加班,后来发现……’这样的话,五个方法要穿插在你的经历里说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既有干货,又有故事性,检测通过率明显提高。
⚠️用高级指令,这些坑别踩
指令千万别太复杂。有的人恨不得把所有要求都堆进去,又是要场景,又是要情绪,还要加十个例子,结果 AI 根本理解不了,写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一次指令聚焦两三个核心要求就行,太多了反而适得其反。
别前后矛盾。比如前面让 AI 以 “严肃的职场导师” 身份写,后面又说 “语气要像小孩一样活泼”,AI 肯定懵。指令里的人设、语气、要求得保持一致,不然生成的内容会很混乱。
别忽略 “二次加工”。就算用了高级指令,AI 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完美的。你得自己再读几遍,把不顺口的地方改改,加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 AI 写 “客户很难缠”,你可以改成 “那客户是真难缠,我当时都想摔桌子了,你说至于吗”,这样更像你自己写的。
也别过度依赖 “套路”。老是用同样的高级指令,写出来的东西会有新的 “模板感”,时间长了还是可能被检测出来。要根据不同的文章主题,灵活调整指令,多尝试不同的方法。
现在 AI 写公众号文章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关键是怎么让它写出的东西不被一眼看穿。高级指令就是那把钥匙,能打开 AI 的 “人性化” 开关。记住,指令越具体、越贴近人的思维和行为,AI 生成的内容就越像人写的。
多试试上面说的这些方法,慢慢调整,你会发现,AI 写的文章不仅能通过检测,还能带着你的风格和温度,读者也会更愿意看。别再怕 AI 写文被检测了,用好高级指令,让 AI 成为你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