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手机刷资讯,是不是经常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似曾相识?点开另一篇,连举的例子都差不多?这两年 AI 写作工具井喷式发展,不少人靠 AI 批量生产内容,结果就是 —— 平台上的内容越来越像 “双胞胎”,甚至 “多胞胎”。
AI 写作催生内容同质化?现实情况有点扎心
随便翻开一个母婴类公众号,讲 “宝宝辅食添加” 的文章,十篇里有八篇会从 “6 个月后添加辅食” 说起,推荐的食材无非高铁米粉、南瓜泥、胡萝卜泥,连注意事项都大同小异。问过几个用 AI 写稿的同行,他们直言:“输入关键词,AI 秒出稿,结构工整、数据齐全,但改来改去就是那几个模板。”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AI 写作依赖的是海量数据库,它会抓取全网高频出现的观点、结构和用词,再按 “最优算法” 组合。就像大家都抄同一本标准答案,写出来的内容能不一样吗?更要命的是,有些平台为了流量,还会刻意推 “爆款模板”,导致 AI 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趋同。
前段时间帮一个科技类网站做内容诊断,发现他们用 AI 写的 “年度手机测评”,连续三年的框架都是 “性能 - 续航 - 拍照 - 总结”,连对比机型都几乎没变。用户评论里有人吐槽:“换个标题我还以为是去年的文章。” 这种同质化内容,短期能靠 SEO 蹭流量,长期只会让用户越来越反感。
但也别把锅全甩给 AI。有些创作者自己懒得思考,拿到 AI 初稿就直接发布,甚至连行业术语的最新变化都不更新。比如今年直播电商的 “全域运营” 概念火了,还有 AI 文章在写 “纯直播带货技巧”,这不是 AI 的问题,是人在偷懒。
✨ 同质化背后,AI 写作也藏着 “破局点”
说 AI 写作只会导致同质化,其实有点冤枉它。见过一个美食博主,她用 AI 生成菜谱初稿后,会加上自己奶奶传下来的 “独家调味秘方”,再配上自己试做时翻车的经历。这种内容既有 AI 带来的效率,又有个人特色,粉丝涨得特别快。
关键在于怎么用 AI。AI 擅长处理标准化、数据化的内容,比如产品参数、行业报告框架,但真正能打动人的,永远是那些带着体温的细节和独特视角。就像写旅游攻略,AI 能列出景点开放时间、门票价格,但只有你在当地迷路时遇到的热心摊主,才是让攻略活起来的灵魂。
还有些领域,AI 反而能帮创作者跳出同质化。比如财经分析,AI 可以快速处理上千组数据,生成基础趋势图,但创作者可以结合自己对政策的理解,提出和主流观点不一样的解读。这种 “AI 做基础,人做拔高” 的模式,反而能产出更有深度的内容。
见过一个教育博主做过实验:同样写 “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影响”,纯 AI 写的文章全是 “减轻负担”“注重素质教育” 等套话;而她让 AI 整理完政策原文后,加上自己作为妈妈带娃补课的真实经历,阅读量是纯 AI 文的 5 倍。这说明,AI 只是工具,最终决定内容质量的还是人。
🚀 创作者想突出重围?这几个方向得抓住
深耕垂直领域,把 “小而美” 做到极致。现在泛领域的内容早就饱和了,比如写护肤,大而全的 “护肤攻略” 没人看,但专门讲 “油痘肌在南方梅雨季怎么护肤” 的内容,反而能吸引精准粉丝。AI 能写通论,但写不了这种带地域、肤质、季节限制的细分内容 —— 这得靠创作者自己扎根某个领域,积累独特经验。
有个朋友专注 “职场妈妈时间管理”,她不用 AI 写泛泛的 “如何平衡工作家庭”,而是每天记录自己带娃加班的真实时间分配,再用 AI 整理成表格,最后加上自己的崩溃与解决办法。这种内容 AI 仿不来,因为里面全是她独有的生活痕迹。
学会 “反 AI 思维”,刻意做 AI 不擅长的事。AI 最怕什么?怕具体的情感、私人的体验、突发的灵感。写情感文,别让 AI 编 “霸道总裁爱上我” 的套路,不如写写你某次被朋友误解时的真实心理活动;写职场文,别用 AI 列 “10 条晋升技巧”,不如讲讲你上次跟领导提涨薪时的尴尬与博弈。
见过一个历史博主,他不用 AI 写 “唐朝历史大事记”,而是专门研究 “唐朝人的早餐吃什么”,跑去博物馆查壁画,请教饮食史专家,最后写出的内容既有细节又有趣味,粉丝都说 “比看通史带劲”。这种需要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的内容,AI 暂时还搞不定。
把 AI 变成 “辅助工具”,而不是 “代笔”。聪明的创作者会用 AI 做选题分析 —— 比如输入 “2024 年职场热点”,AI 能列出一堆关键词,但最终选哪个,得靠自己判断;用 AI 做初稿后,一定会大刀阔斧修改,加入自己的案例和观点。就像摄影师用修图软件,但不会让软件替自己构图一样。
有个健康类博主分享过她的流程:先用 AI 生成 “冬季养生误区” 的初稿,然后把自己妈妈踩过的误区加进去,再补充当地老中医的建议,最后用 AI 检查错别字和排版。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保留了内容的独特性。
建立个人 IP,让 “人” 比 “内容” 更有辨识度。用户关注一个创作者,往往不是因为某篇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认可这个人。比如同样写理财,有人靠 “接地气的东北话解说” 出圈,有人靠 “晒自己从负债到存款百万的经历” 吸粉。这些个人标签,AI 永远模仿不了。
认识一个农村博主,他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记录每天种地、做饭的日常。AI 当然能编 “农村生活指南”,但他视频里那口地道的方言、院子里那棵他爷爷种的老槐树,都是独一无二的 IP 符号。粉丝说:“看他的内容,就像在看邻居家的故事。”
💡 最后想说,AI 写作确实让内容市场变得更卷,同质化只是暂时的阵痛。真正的创作者,从来不会被工具淘汰 —— 就像钢笔没淘汰作家,相机没淘汰画家一样。
核心永远是:你有没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是独特的经历,还是刁钻的视角,或是那股子不随大流的劲儿?与其担心 AI 抢饭碗,不如琢磨怎么让 AI 当助手。毕竟,内容的本质是传递价值和情感,这事儿,机器还差得远呢。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