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跟圈内朋友喝茶,十回有八回会聊到 AI 伪原创。有个做医疗 SEO 的兄弟说他们团队现在 30% 的内容都是 AI 改的,以前三个人写的量,现在一个人加个 ChatGPT 插件就搞定。另一个做电商独立站的姑娘却叹气,说上周刚被 Google 扒了二十多篇 "原创",域名权重掉了快一半。
这事儿就像走钢丝。一边是内容生产效率的诱惑,一边是平台算法的利剑。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各位聊聊,AI 伪原创到底能不能藏住,以及我们这些靠流量吃饭的人该怎么应对。
🚨 先看一组扎心的数据:AI 伪原创的存活周期正在暴跌
第三方工具 SimilarContent 上个月发布的报告挺有意思。去年 Q3 用 AI 改写的内容,平均能在 Google 首页待 47 天;到今年 Q1,这个数字变成了 23 天;最新的数据是 11 天。也就是说,平台的检测速度比 AI 生成工具的迭代速度跑得更快。
百度那边更直接。上个月更新的 "飓风算法 4.0" 专门提到了 "机器生成内容的识别与处理机制"。有个做装修论坛的朋友实测,用 ChatGPT 生成后换同义词、调语序的文章,以前能混过初审,现在发布后两小时就会被标记为 "低质内容",连收录都费劲。
更麻烦的是交叉检测。现在 Google 和 Bing 都接入了各自的大模型,Google 用的是 RankBrain+Bard 的混合检测,Bing 直接把 GPT-4 的反生成算法嵌进了爬虫系统。你以为改改段落顺序就安全了?其实这些小动作在算法眼里就像黑夜里的手电筒 —— 太明显了。
🔍 搜索引擎到底怎么识别人工智能的 "笔迹"?
说个冷知识。OpenAI 自己去年就放出了 AI 文本检测器,虽然准确率只有 70% 左右,但给各大平台提供了重要思路。现在主流的检测逻辑大概有三个方向:
语义一致性漏洞。AI 改写时经常会出现 "局部通顺但整体矛盾" 的情况。比如写一篇 "糖尿病饮食指南",前面说 "可适量吃西瓜",后面又说 "严禁摄入所有含糖水果"。人类作者很少犯这种低级错误,但 AI 在重组段落时很容易露马脚。Google 的 SpamBrain 算法专门盯这种逻辑断层,识别准确率据说超过 85%。
句式模式固化。我用 10 种不同的 AI 工具测试过,发现它们生成的句子长度标准差都很小。人类写作时长短句起伏明显,比如突然冒一句 "扯远了" 或者 "关键在这",但 AI 很难模仿这种随机性。百度的 "文心一言" 检测系统就重点抓这个特征,上个月刚升级的版本甚至能识别出特定 AI 工具的 "句式指纹"。
词汇深度不足。有个做教育 SEO 的团队试过,让 AI 把 "学习" 这个词替换成 "研习"" 攻读 ""修习" 等近义词,结果文章里 "修习" 出现了 17 次,明显超过人类的使用频率。这种 "同义词堆砌症" 现在成了算法识别的典型标记。Bing 的 Webmaster 工具里,已经能看到 "疑似 AI 生成内容占比" 的指标了。
💸 为什么明知道有风险,还是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
无非是成本账算不过来。一个成熟的 SEO 文案,月薪至少 8K 起,好点的 15K 往上。用 AI 工具的话,ChatGPT Plus 每月 20 美元,加上改写插件也就百来块,产出量却是人类的 5-10 倍。
中小公司尤其难顶。有个做本地生活服务的老板跟我吐槽,他们行业关键词竞争太激烈,"北京朝阳小龙虾哪家好" 这种词,每天要新上 20 多篇内容才有可能排上去。不用 AI 的话,光内容团队就得养 5 个人,根本扛不住成本。
还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用的是 "独家训练的模型",或者掌握了什么 "AI 改写秘籍"。我见过最夸张的,把一篇文章先用 ChatGPT 改成英文,再用 DeepL 翻回中文,最后手动改几个成语。结果呢?照样被百度的 "极光算法" 打了标签。平台的检测技术是集团军作战,咱们这点小技巧顶多算游击战,赢不了持久战。
🚫 被发现后有多惨?这些真实案例你得知道
上个月参加 SEO 闭门会,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哥们分享了他们的血泪史。他们用 Jasper 生成了 300 多篇产品评测,刚开始 Google 收录挺好,有 20 多篇排进了前 10。但三个月后,整个网站被降权,以前每天 5 万 IP,现在只剩 3000 多。更要命的是,Google Search Console 里连惩罚通知都没给,就是单纯不收录新内容,想申诉都不知道找谁。
国内的案例更具体。有个母婴类公众号,用 AI 改写了 50 多篇育儿文章,阅读量确实从几千涨到了几万。但上个月突然被微信公众平台判为 "批量发布低质内容",原创标识被取消,广告分成也停了。申诉了三次,每次回复都是 "内容不符合原创规范",没给任何修改机会。
最坑的是 "隐性惩罚"。不是直接降权,而是让你的内容卡在某个位置动不了。比如本来能排第 5,突然就稳定在第 28 名,不管怎么优化都上不去。这种情况往往查不到任何违规记录,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算法给你贴了 "不信任标签"。
🛠️ 现在还能用 AI 做内容吗?有三个相对安全的姿势
完全不用 AI 不现实,尤其是对人手少的团队。但要用得聪明,得避开 "伪原创" 的坑。这三种方式亲测相对安全:
用 AI 做资料整理。比如写一篇 "2023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汇总",可以让 AI 先把各省市的政策条文爬下来,整理成表格。这一步机器比人快 10 倍,而且不容易出错。但分析部分必须自己写,比如 "为什么上海的补贴力度比广东大",这种带有主观判断的内容,AI 写出来很容易假大空,必须人工介入。
让 AI 生成框架,填充真人经验。比如写一篇 "新手学 Python 的 5 个误区",可以让 AI 先列个大纲,但每个误区里的具体案例必须是自己踩过的坑。我有个程序员朋友就这么干,用 AI 搭骨架,自己填肉,他的技术博客不仅没被降权,还被百度开发者平台推荐了好几次。
用 AI 做多轮对话生成。不要让 AI 直接写文章,而是用 "追问法"。比如想写一篇旅游攻略,先让 AI 列举 10 个景点,然后追问每个景点的隐藏玩法,再让它分析不同季节去的差异,最后自己把这些碎片化信息重新组织。这样生成的内容有明显的 "思考痕迹",算法很难识别成机器生成。
关键是要记住:AI 只能当工具,不能当枪手。内容里必须有人类独有的经验、观点或情绪,这才是算法目前还没法完全模仿的东西。
🚀 未来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两个字:真实
最近跟几个头部 MCN 的内容总监聊天,发现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减少 AI 使用比例,增加真人出镜和实地探访。有个美食号,以前靠 AI 写探店文案,现在改成摄影师跟着老板去后厨拍制作过程,文案只简单描述画面,阅读量反而涨了 30%。
搜索引擎也在释放明确信号。Google 的搜索质量评估指南里,"E-E-A-T 原则"(经验、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被反复强调。其中 "经验" 这一项,明确提到 "基于个人实际经历的内容更有价值"。这等于直接告诉我们,真人真实体验才是未来的方向。
百度最近也在推 "百家号原创计划",对真人出镜、实地拍摄的内容给了更高的推荐权重。有个做数码测评的朋友,以前用 AI 写参数对比,现在改成自己买机器拆机实测,视频加文字结合,虽然更新频率从每周 5 篇降到 2 篇,但粉丝增长速度快了一倍。
说到底,AI 伪原创就像兴奋剂。短期确实能提高成绩,但长期来看,既伤身体(网站信誉),又有被禁赛(平台惩罚)的风险。真正能走远的,还是那些愿意沉下心来做真实内容的人。
与其琢磨怎么让 AI 写得更像人,不如想想怎么让人写的内容更有价值。毕竟,算法再聪明,也替代不了人类独有的体验和思考。这或许才是 SEOer 应对 AI 时代的终极答案。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