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调性不是玄学,是用户看到你家内容时的第一直觉。就像提到苹果,你会想到 “极简克制”;说起小米,脑子里会冒 “亲民发烧”。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特质,恰恰是 AI 写作最容易弄丢的东西。现在一堆品牌用 AI 写文案,结果出来的东西像流水线上的罐头,消费者看了都脸盲 —— 这不是 AI 的错,是咱们没教会 AI 怎么 “说人话”。
🎯 先搞懂:你的品牌到底在 “说什么话”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前,自己都没弄明白品牌调性具体是啥。觉得 “高端” 就是用生僻词,“年轻” 就是堆网络热梗,这纯属想当然。真正的品牌语言体系,得拆成三个维度看。
词汇偏好是基础中的基础。奢侈品不会说 “这包特能装”,而是讲 “容纳生活的诗意”;科技产品很少用 “便宜”,更爱说 “性价比”。你得把品牌常用的 100 个高频词列出来,再标注哪些词是绝对不能碰的。比如主打 “环保” 的品牌,要避免 “一次性”“塑料感” 这类词,哪怕是在否定句里出现也容易违和。
句式节奏藏着更深的性格。小红书风格爱用短句和感叹号,像 “救命!这个面霜绝了!”;财经类大号更喜欢长句铺陈逻辑,“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市场呈现出... 的特征”。让 AI 模仿时,不能只给形容词,得给具体的句式模板。比如杜蕾斯的文案,总爱用双关和短句,你给 AI 的范例就得是 “薄,但是不简单” 这种,而不是大段理论。
情感温度最容易被忽略。同样是卖咖啡,瑞幸的 “luckin coffee,好咖啡,好运气” 带着点轻快;星巴克的 “好咖啡,好时光” 则偏暖。这种细微的差别,AI 光靠关键词抓不住。你得告诉它,面对用户投诉时,是用 “非常抱歉给您带来困扰”(偏正式),还是 “哎呀实在不好意思”(偏亲和)—— 这些细节才是调性的灵魂。
📝 给 AI 喂 “对的料”,比调参数更重要
总有人纠结用哪个 AI 工具更 “聪明”,其实不如先看看自己给的训练材料够不够格。AI 就像学舌的鹦鹉,你扔给它一堆乱七八糟的内容,它学出来肯定四不像。
建立专属语料库是第一步。别指望 AI 天生就懂你的品牌,得把过去一年里最受欢迎的 100 篇推文、50 条广告语、30 个客服回复打包给它。重点标出来哪些是爆款,哪些是差评案例 —— 告诉 AI “学这个” 和 “别学那个” 同样重要。比如完美日记的语料里,“美到犯规”“黄皮亲妈” 这类词出现频率极高,AI 吃透了这些,写出来才不会像老干部发言。
提示词要像 “剧本”,不是 “说明书”。很多人写提示词就一句话:“写一篇符合我们品牌风格的推文”。这跟没说一样。聪明的做法是把场景、语气、禁忌全列清楚。比如 “写一条夏季防晒霜推文,用 00 后女生聊天的语气,多用‘绝绝子’‘yyds’这类词,不准提‘防紫外线’这种太专业的说法,结尾加个俏皮的反问”。参数调得再细,不如提示词给得够具体。
让 AI 先 “试写” 再 “上岗”。刚开始别指望一步到位,让 AI 先写 3-5 版不同风格的短文案,拿给团队里最懂品牌的人打分。找出最接近的那版,告诉 AI“就按这个感觉来,把第 2 版里的‘奢华’换成‘有质感’,第 4 版的节奏放慢点”。这种 “反馈 - 修正” 的过程,比调任何模型参数都有效。我见过一个美妆品牌,光是让 AI 学会用 “嗲而不腻” 的语气,就用了 20 组试写案例 —— 但一旦教会了,后续效率直接翻了 10 倍。
🔧 工具选得对,调性不跑偏
市面上 AI 写作工具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精准抓品牌调性的没几个。别只看宣传页吹得天花乱坠,得实测它的 “风格模仿能力”。
优先选支持 “自定义风格库” 的工具。比如 Jasper 的 Brand Voice 功能,能上传品牌资料生成专属模型;国内的 “第五 AI” 有个 “风格训练” 模块,把历史文案传上去,系统会自动提炼用词偏好和句式特征。这些工具比通用大模型强在哪?就像定制西装和成衣的区别 —— 通用模型能给你一件合身的,但定制款才能穿出你的独特气质。
用 “对比测试” 挑工具。拿同一套品牌资料,让 3 个不同工具各写 5 段文案,遮住出处让团队盲选。哪个工具被选中的次数最多,就优先用哪个。我去年帮一个茶饮品牌做测试,发现 Copy.ai 写出来的内容总带着点 “翻译腔”,而阿里的 “通义千问” 更擅长本土化表达 —— 不是说谁好谁坏,是看谁更贴合你的品牌基因。
别迷信 “全自动”,半人工更靠谱。再牛的 AI 也会偶尔 “掉线”,批量生成时一定要留人工审核的环节。可以把内容分成三类:AI 直接写(比如产品参数介绍)、AI 写 + 人改(比如活动推文)、必须人写(比如品牌宣言)。有个母婴品牌的做法很聪明:让 AI 先出初稿,编辑只改 “语气词” 和 “结尾句”—— 既保证效率,又守住了调性的关键节点。
📊 批量生产时,如何避免 “调性漂移”
写一篇符合调性的内容不难,难的是写 100 篇还能保持一致。尤其是多平台分发时,公众号、短视频、小红书的表达形式不同,但 “骨子里的调调” 得一样。
先搭 “风格框架”,再填内容。就像盖房子先画图纸,你得规定好:标题里必须带 1 个表情符号,每段不超过 3 行,遇到产品名时要加 “小”“亲” 这类前缀(比如 “小棕瓶”“亲肤棉”)。这些硬性规则能框住 AI 的发挥,避免写着写着就跑偏。我见过一个零食品牌,光是 “结尾话术” 就定了 5 种模板,AI 写的时候随机调用,既统一又不单调。
用 “关键词权重” 控制倾向。告诉 AI 哪些词要多出现(核心词),哪些词偶尔用(辅助词),哪些词绝对不能用(禁忌词)。比如主打 “国潮” 的品牌,核心词可以设为 “非遗”“匠心”“东方美学”,辅助词用 “潮酷”“新中式”,禁忌词列上 “网红”“爆款”。工具里一般都有关键词密度设置,调到 3%-5% 比较合适 —— 太高了像硬广,太低了没辨识度。
定期 “体检” 很重要。每周抽 10% 的 AI 生成内容,用工具分析词频和句式。如果发现 “高级” 这个词出现频率突然变高,或者短句占比从 60% 降到 30%,就得赶紧调整模型。有个家居品牌就靠这招,及时发现 AI 偷偷学了竞品的 “极简风”,才没让自家 “温馨感” 的调性慢慢流失。记住,调性就像植物,得常浇水施肥,不然会自己长歪。
🚫 这些坑,90% 的人都踩过
用 AI 写东西久了,总会遇到些让人挠头的问题。不是 AI 不够聪明,是咱们没提前设防。
别让 AI “自由发挥” 专业内容。涉及产品核心卖点、优惠规则这类硬信息时,必须给 AI 固定话术。比如 “满减活动” 不能写成 “打折”,“成分安全” 不能简化成 “没事”。有个美妆品牌就栽过跟头,AI 把 “不含酒精” 写成 “喝了也没事”,差点被投诉虚假宣传 —— 调性再重要,也得先保证信息准确。
警惕 “平台化” 对调性的侵蚀。在小红书写要用 “姐妹们”,在知乎可能得说 “各位用户”,但品牌的核心语气不能变。有个运动品牌的做法值得学:让 AI 先按 “品牌基础调” 写,再根据平台加 “方言”。比如给抖音加 “家人们”“冲就完了”,给 B 站加 “懂的都懂”“狂喜”—— 相当于给统一的内核套上不同的外衣。
别为了 “原创” 牺牲调性。现在很多 AI 工具为了过原创检测,会故意用生僻词或奇怪的句式。这就得人工把把关,把 “罹患干燥” 改回品牌常用的 “干皮”,把 “性价比较高” 换成 “花小钱办大事”。记住,原创是为了让内容活下去,而调性是为了让内容活得有特色 —— 不能本末倒置。
🔮 未来:不是 AI 模仿人,是人教会 AI “成为自己”
AI 写作的终极目标,不是写出 “像人写的” 内容,而是写出 “只有这个品牌能写出来” 的内容。现在有些品牌已经在试更高级的玩法:给 AI 喂创始人的演讲稿、内部员工手册,甚至是品牌故事里的老照片描述 —— 让 AI 从骨子里理解品牌的来龙去脉。
有个做中式糕点的品牌,把老师傅的口述配方、车间里的声音描述都塞进了 AI 模型。结果 AI 写出来的文案里,会自然带出 “老师傅揉面时手腕转三圈”“蒸笼冒气时要等三分钟” 这类细节 —— 这哪是模仿调性,简直是把品牌的灵魂装进了 AI 里。
所以说,AI 和品牌调性从来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耐心,像教新人一样慢慢培养 AI 的 “品牌语感”。等 AI 真的学会了你的 “说话方式”,你会发现 —— 原来批量生产有灵魂的内容,并没那么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