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运营的,谁没遇到过灵感枯竭的时候?对着电脑屏幕半天,脑子空空如也,团队开会也没人能冒出个像样的点子,那种焦虑感真的太难受了。其实这事儿不怪大家,新媒体行业变化快,用户口味变得更快,想一直保持创意爆发确实不容易。但别愁,我这儿有几个亲测有效的法子,试过的团队都说管用,今天就掏出来跟你们聊聊。
🧠 先搞明白:为啥灵感会跑掉?
想解决问题,得先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很多团队天天喊没灵感,却没想过根源在哪。
长期重复劳动磨掉了敏锐度。每天都在写同样类型的文案,做相似风格的视频,时间长了就像机器一样,麻木了。用户的新鲜点在哪?行业的新玩法是什么?慢慢就感知不到了。就像我们之前有个账号,连续半年都在发产品功能介绍,后来别说读者看腻了,我们自己写的时候都觉得没劲,哪还有什么灵感可言。
信息输入太单一,跟不上节奏。有些人做运营,就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竞品的内容不看,行业报告不读,用户评论也懒得翻。脑子里的 “素材库” 早就空了,还指望能凭空变出好点子?不可能的。上次跟一个同行聊天,他说他们团队一个月都不看一次热搜,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全是几年前的老梗,读者根本不买账。
团队氛围太压抑,没人敢说话。有些团队里,领导太强势,下属说个想法就被怼回去,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开口?灵感这东西,往往是在轻松的交流中碰撞出来的。死气沉沉的环境里,创意早就被憋死了。我之前待过一个团队,每次开会都是领导一个人说,我们只能听着,后来别说创意了,连基本的工作热情都没了。
🤝 团队一起 “折腾”,创意藏在互动里
一个人的脑子有限,一群人的脑子凑在一起,总能冒出些奇奇怪怪但可能有用的想法。关键是怎么让大家愿意 “折腾” 起来。
试试 “反常规” 头脑风暴。别搞那种正儿八经围坐在会议桌前的形式,太拘谨了。可以找个轻松的地方,比如会议室搬几张懒人沙发,买点零食饮料,让大家放松下来。规则也改改,不说 “这个想法不行”,而是说 “如果要让这个想法可行,我们可以加些什么”。上次我们想一个活动策划,有人说 “让用户给产品起外号”,一开始觉得挺傻,后来顺着这个思路加了 “最佳外号有奖”“用外号做暗号打折”,结果效果特别好。
轮流当 “创意总监”。每周选一个人当临时创意总监,负责主导当周的创意讨论。这个人不管平时职位高低,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人只能提补充意见。这样能让每个人都有压力也有动力,逼着自己去思考。我们团队有个实习生,平时不怎么说话,轮到他当总监那次,居然想出了用 “用户故事接龙” 的方式做公众号推文,阅读量比平时翻了一倍。
搞 “创意盲盒” 交换。让每个人提前准备 3-5 个不成熟的小想法,写在纸条上放进盒子里。然后大家轮流抽,抽到别人的想法后,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延伸出一个新想法。这样一来,一个简单的点子经过几个人的加工,可能就变成了一个很棒的创意。上次我们抽中 “用宠物做主题”,最后延伸出 “用户和宠物一起用产品的瞬间” 征集活动,收到了几百张照片。
🌍 眼睛向外看,灵感藏在细节里
别总关起门来想创意,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能启发我们的东西了,就看你会不会找。
死磕用户评论和私信。用户的每一句话都是宝藏,尤其是那些吐槽、疑问,甚至是骂人的话。上次我们的一个美妆账号,有用户在评论里说 “教程太复杂,手残党学不会”,我们就从这点出发,做了 “3 步搞定的淡妆教程”,播放量直接破万。还有人说 “产品包装太丑,不好意思带出门”,我们又搞了 “包装改造大赛”,既互动了用户,又有了新内容。
盯紧跨界领域的新玩法。别只看同行业的账号,其他行业的创意说不定能直接 “抄作业”。做美食账号的,可以看看旅游账号怎么拍 vlog;做知识付费的,能学学美妆账号怎么搞直播互动。我之前关注的一个读书账号,就是学了游戏账号的 “闯关模式”,搞了 “7 天读完一本书” 的闯关活动,参与度一下就上去了。
逛线下场景找感觉。天天对着屏幕不行,得出去走走。去商场看看品牌的海报文案,去地铁站瞧瞧广告的设计,甚至去菜市场听听小贩怎么吆喝。这些真实的场景里藏着最接地气的表达和需求。我们有个生活类账号,小编去菜市场逛了一圈,回来就写了 “菜市场里的生活哲学”,用小贩的叫卖声当标题,特别受欢迎。
📦 搭建 “创意仓库”,让灵感有地方待
灵感这东西很调皮,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及时记下来就没了。所以得有个地方存着,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用。
建个共享文档当 “灵感垃圾桶”。不管是看到的一句好文案,一张有意思的图片,还是突然冒出来的一个小想法,哪怕不成熟,都往里面扔。团队每个人都能看、能加,时间长了就是个大宝藏。我们那个文档现在已经有上千条内容了,每次没灵感就翻一翻,总能找到能用的。上次翻到一条 “下雨天和什么最配”,就做了一期 “雨天必备好物推荐”。
给创意分分类,方便查找。别乱糟糟堆在一起,按内容类型分,比如 “活动创意”“文案金句”“封面设计”;按节日分,“春节”“情人节”“双十一”;按热点类型分,“社会事件”“娱乐八卦”。这样需要的时候,搜一下关键词就能出来一堆相关的,不用从头翻。我们做中秋内容的时候,直接搜 “中秋”,出来二十多个之前存的点子,稍微改改就能用。
定期 “盘点” 创意,给旧点子换新装。有些点子当时用不上,不代表以后也没用。每个月花半天时间,把仓库里的旧点子拿出来聊聊,看看能不能结合新的情况改一改。比如之前有个 “用户晒单抽奖” 的点子,一直没机会用,后来结合直播,改成了 “直播时晒单抽奖,当场开奖”,效果比单纯的晒单好多了。
🎭 换个角度想问题,创意藏在 “不一样” 里
有时候不是没灵感,而是我们被固定的思维模式困住了,换个角度看,可能就有新发现。
假设自己是 “小白用户”。做久了运营,很容易陷入 “专业思维”,觉得用户应该懂这个、知道那个。但实际上,很多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可能很表面。试着把自己当成完全不了解产品的小白,想想会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信息。我们有个科技产品账号,之前写的文章总说 “参数多厉害”,后来站在小白角度,改成 “这个功能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阅读量立马上去了。
反过来想:如果不这样做,会怎样?。大家都在说 “做这个能带来好处”,我们可以试试说 “不做这个会有什么麻烦”。比如卖防晒霜,别人都在说 “涂了能防晒黑”,我们可以说 “不涂防晒霜,一个夏天可能老 3 岁”,用反向思维刺激用户。上次我们用这招写了篇 “不做这些事,你的公众号粉丝只会越来越少”,转发量比平时高了不少。
给产品找个 “不相关” 的搭档。把两个看似没关系的东西凑在一起,可能会有意外的效果。比如咖啡和书,组合成 “咖啡陪你读本书” 活动;运动和美食,搞个 “运动后吃什么不发胖” 的内容。我们把护肤品和旅行结合,做了 “旅行时的护肤小技巧”,既讲了产品,又满足了用户旅行的需求,反响很好。
📝 最后说句大实话
灵感这东西,不是等就能等来的,得主动去 “找”、去 “挖”、去 “攒”。别指望靠某个人的突发奇想,团队一起行动起来,多互动、多观察、多积累、多尝试,创意肯定会像泉水一样冒出来。
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团队的创意能力真的会提升。我们团队一开始也天天愁没点子,用了这些方法半年多,现在每周都能攒下一堆好想法,再也不用为内容发愁了。你们也赶紧试试,别再让灵感跑掉啦!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