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团队在日常运营中,经常会从免费素材网站下载图片用于推文、海报、短视频等内容。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免费素材不等于可以随便用,稍不注意就可能踩进版权陷阱。最近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家网店因为用了博主的照片当商品图,哪怕一单都没卖出去,照样被判侵权赔了 3000 块。这给所有新媒体人提了个醒,图片版权问题可不能马虎。
🔍 免费素材网站的版权 “陷阱”
很多人觉得只要标注 “侵删” 或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没事了,这其实是个误区。像 Unsplash 这样的知名免费图库,虽然大部分图片可以商用,但从 2017 年开始就加了两条限制:不能把原版图片直接打印卖,也不能用这些图片建类似的竞品网站。要是团队里有人直接把下载的图片做成实体周边卖,那就妥妥侵权了。
还有些网站会玩 “文字游戏”。比如某个免费建站模板,用户下载时得同意保留版权标识,结果好多人没注意直接把标识删了,最后被软件公司告上法庭。这种情况在新媒体团队里也很常见,设计师可能为了美观去掉素材里的水印,却不知道这就违反了使用协议。
更隐蔽的是,有些免费素材网站会偷偷推荐付费图片。像 StockSnap 在搜索结果里混着 Shutterstock 的付费图,标注 “赞助商提供”,不小心点错下载就可能收到侵权通知。团队协作时如果没有统一的素材审核流程,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 团队协作中的风险防控策略
要避免版权纠纷,得从源头抓起。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就要求新媒体团队对所有发布内容进行版权审查,特别是图片、视频这些容易出问题的素材。具体可以这么做:
- 建立素材库白名单:只允许使用明确标注可商用的平台,比如 Pexels(CC0 协议)、Pixabay(免费可商用),把这些网站整理成文档分享给团队成员。
- 实施三审三校制度:设计师下载素材后,自己先检查版权声明;编辑发布前二次确认;最后由主管终审。每个环节都要记录素材来源和授权文件,方便后期追溯。
- 定期培训版权知识:法务部门可以整理常见侵权案例,像字体侵权(微软雅黑商用需额外授权)、音乐侵权(短视频配乐需单独授权)等,用实际案例让团队成员记住版权红线。
另外,团队最好有个版权管理系统,把所有素材的授权文件、使用范围、到期时间都登记在册。之前有个电视台就是因为版权管理混乱,导致多部自制节目无法二次开发,损失惨重。
📜 合规使用素材的实操指南
具体到操作层面,有几个实用技巧:
- 优先选择 CC0 协议素材:这类素材版权完全公开,可随意商用。比如 Librestock 聚合了多个 CC0 图库,搜索起来很方便。但要注意,CC0 协议主要针对摄影作品,新闻图片、公共事件照片可能不在范围内。
- 二次创作要彻底:如果实在想用没有明确授权的素材,就得进行实质性修改。比如把图片的主体颜色、构图、元素重新设计,避免和原图 “实质性相似”。不过这种方法风险较高,最好还是走正规授权渠道。
- 善用版权登记:团队原创的图片、设计图可以在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进行登记,有了证书在维权时更有说服力。陕西宣传网就提供了线上版权登记流程,15 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证书。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第三方合作风险。如果找外包公司设计海报,一定要在合同里写明素材版权归属,否则对方用了侵权图片,责任还是得自己承担。两当县法院就处理过好几起这种案例,机关、企业因为第三方设计公司侵权被连带起诉。
⚠️ 侵权后的应对与止损
万一真的收到侵权通知,别慌,按这几步处理:
- 立即下架内容:不管责任在谁,先把有问题的内容撤下来,避免损失扩大。
- 核查侵权事实:对比对方提供的证据,看看是不是真的侵权。比如对方声称拥有版权的图片,要确认他们是否有著作权登记证书,或者原始拍摄数据。
- 协商和解:大部分版权诉讼最终都是和解结案。参考过往案例,单张图片的赔偿金额通常在几百到几千元之间,可以以此为基础和对方谈判。
- 完善防御机制:把这次侵权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在团队内部进行复盘,看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及时修补漏洞。
最后提醒一句,现在有很多 “碰瓷式维权” 公司,专门盯着企业的侵权行为索赔。遇到这种情况,要冷静应对,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反制。比如能证明对方故意投放侵权素材诱导使用,就可以作为有力抗辩。
新媒体行业发展快,内容更新频繁,但版权问题容不得半点侥幸。团队协作时,每个人都要树立 “先授权后使用” 的意识,把版权审查融入到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避免陷入法律纠纷。毕竟,一次侵权赔偿的费用,可能够买好几年的正版素材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